首页
点赞(0)
评论(0)
上一篇
下一篇
中意两国校企联手调研坑口将打造竹编“网红”村
源稿: |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2日 10:32:52 | 作者:记者 吴旭华 杜倩 | 编辑:李冻
(0)

编者按: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却吸引了中国和意大利两所高校以及一家东阳本土企业为其创新设计,进行产业植入,到底它的魅力何在?

中意两国三方联手打造竹编“网红”村

  适应了东阳春日里突出其来的大风和高温后,Marco Navarra很快享受起坑口自然村的原生态之美,村民家房前屋后堆着的竹材,家家户户都有的水井,夯土和石块垒成的木结构房屋,这一切在他看来都那么新奇。作为意大利卡塔尼亚大学锡拉库萨建筑学院的教授,Marco Navarra带着交换生来到中国同济大学已经两年,期间他走访了不少江南村落,但坑口这个看似有点简陋却个性独特的村庄,无疑有种别样的美。

  20日至23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意大利卡塔尼亚大学锡拉库萨建筑学院35名师生来到千祥镇升楼村坑口自然村,在东阳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协助下,与浙江东阳雄心营造技艺有限公司一起,实施《东阳坑口村历史村落更新设计与研究》课题。

  东阳村庄千千万,名不见经传的坑口何以入了两国专家的青眼?

踏破铁鞋,交流会上获知线索

  为了发现坑口村,雄心营造技艺有限公司董事长吕雄心寻访了半年余。

  “去年,文化和旅游部内部机构调整后,增加了一项全新的职能,就是用非遗助力乡村旅游。”吕雄心受文旅部相关负责人之托,寻找合适的对象,试验用传统营造技艺助力乡村旅游。作为卢宅传统营造技艺省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曾主持和参与省内多个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规划的吕雄心迅速敲定了试验对象的基本条件:“体量要合适,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大了运作困难,小了不够典型;风貌要传统,不能被城市化改造太多,最好有相对完整的传统风貌核心区域;保留着某项传统手工艺而且有一定产业基础。”

11.jpg

  半年多的时间,吕雄心开着车子把东阳几乎所有的村庄都走遍了,也见识了许多处于“旮旯”里的偏僻村庄,许多村庄现代痕迹浓重,传统风貌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尤其是传统的手工艺破坏严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红红火火的“专业村”已荡然无存。“越到后来,我越觉得这差不多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就在快要绝望的时候,他邂逅了升楼村下楼自然村。

  这个村庄是吕雄心在交流会上发现的。“一次去乡下碰到交流会,看到有片区域专门销售竹制品,卖的是米筛、圆匾等,一问,它们都产自千祥镇下楼。”吕雄心顺藤摸瓜找到下楼,发现这里有五六十户百余村民还在加工这类竹编制品,但是效益并不高,一把米筛卖四五十元,直径三尺三的圆匾也才卖七八十元,一户农家夫妻两人每天只能做一百七八十元。

  在与村民交流了数次后,吕雄心建议他们提高工艺的精致性,把产品规格缩小。结果米筛的身价提高到了80元以上,而且销势很好,许多经营农家乐的饭店都前来购买,村民的积极性高涨。“因为有这么个产业基础,我一度动了念头把下楼村设为试验对象。但是村庄的整体风貌很不理想,缺乏必要的传统风貌区域,这迫使我不得不另寻地方。”那日,吕雄心沿着下楼村边的溪道一路前行,无意中来到了坑口。

8.jpg

  坑口的一切,仿佛天造地设。这个仅有133户288人的小村庄,却有45户村民从事竹编加工,年产值达200余万元。而且,村中保留着自清代以来的各种建筑类型,完整且集中连片。在走访了十多次,与村干部和村民深入交流后,吕雄心确定——这就是非常合适的试验对象。

数代传承,竹编技艺延续百年

  “坑口村最令我兴奋的就是它保存着传统的竹编技艺,在东阳竹编日趋式微的今天,这是非常可贵的。”吕雄心说,这些年来,他非常关注东阳传统工艺的生存状况,“在东阳现有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里,东阳竹编是与生活联系最紧密却也是衰落速度最快、濒危程度最高的项目,而它的前景又非常广阔,量大面广,在产业植入方面具有高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与此同时,竹艺是具有国际普遍意义的工艺,它的环境友好特质也有助于项目实施中外合作。坑口的竹编历史,按村务负责人楼宏照的说法,已经延续了一两百年。

10.jpg

  今年70岁的楼正友是退伍军人,他从事竹编刚好50年。他说,在自己的印象里,祖父和父亲都是篾匠,祖祖辈辈都从事竹编。至于为何只做这固定的几样器具,他表示不甚清楚。村民楼岩忠也属于同样情况。他说坑口村的竹编专业户都是“夫妻档”,丈夫剖篾刮篾备料,妻子专门负责编织,最后的成品装配又由丈夫负责,像这种圆匾每天只能编制3个。在长期的分工合作中,坑口村人发明了独特的编织模具与技法,待半成品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后再统一装配,以提高劳动效率。每个月都由商贩上门收购,产品销售范围主要集中在金华地区。

  随着传统农耕方式逐渐退出生活,坑口的竹编产品利润不断下滑,农户们却依然按着惯性生产,在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面前,很少有人想过改良产品结构。但这一局面导致了村里年轻人大量外流,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从事这种既辛苦又微利的传统手工艺。

12.jpg

  “综合村庄历史与村民口述,可以推测坑口本身具有悠久的竹编历史。这种固定产品结构的生产模式,应该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手工业合作社时期的产物。”吕雄心分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千祥是东阳竹编的集中产区,手工业合作社发达,各村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主打产品,主要针对农业生产与生活。坑口村的竹编制品从那时候起固定单一并延续至今,这批村民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加工骨干。“如果不加以抢救,再过几年,这批最后的竹编加工者也将消失!”在这个时候,同济大学师生和吕雄心等人的介入可说是非常及时。

4.jpg

中外合作,更新设计打造网红

  “这辈子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多老外,而且他们那么年轻。”楼宏照说起此事乐得合不拢嘴。此次,卡塔尼亚大学锡拉库萨建筑学院派出了26名师生前来坑口调研,学生们虽然语言不通,但都对古朴的传统民居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认真地测绘、拍照。同济大学的师生们则“祭”出了无人机等法宝,同时通过采访村民,获取更多更全面的资料。

3.jpg

  “这个村庄内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卫生问题,目前许多村民家中没有卫生间,因此造成了村里简易厕所林立;二是饮水问题,因为没有自来水,导致村中大多数人家都有水井。”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建龙说,坑口需要通过环境整治,于短期内呈现整洁卫生的风貌。在此基础上,通过水系整理、剥除覆盖于传统建筑之上的现代材料,逐渐恢复村庄的肌理和传统格局。“东阳是江南许多建筑类型的源头,坑口完整保留了自清代以来的建筑类型,还有村内的竹编产业,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人文价值。”张建龙说,经深入调研后,中意两国师生将会分头各做一个方案,对坑口进行设计更新,通过传统民居改造、村庄风貌更新以及潜在价值的发掘和阐释,实现历史村落的创造性活化。

5.jpg

  “我对乡村建设的主题非常感兴趣,曾在意大利特别是意大利南部乡村做过与农业相关的景观规划和设计,希望能从建筑和规划的专业角度出发,探讨中国乡村振兴的未来展模式。”在深度体验了坑口传统农家生活后,Marco Navarra已对坑口形成了初步的设计想法,“这个想法从研究村落的地貌、农田和建筑之间的关联出发,即从生产和空间的关联出发,对乡村建筑和景观重新规划。”他对坑口村内建成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大会堂非常感兴趣,认为这个大会堂可以改造为结合当地手工艺品展览的功能区,让孩子和大人都可以在这里学习传统手工艺,了解传统文化。他的同事Vito Martelliano也对坑口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结合的生活模式印象非常深刻,“在这样的景观中所包含的可以利用的价值,是非常有趣的点。如何结合自然景观,更好地利用这些价值,是我最关注的。”

1.jpg

  传统的农耕、古老的竹编,以及由此而衍生的传统民居和村落布局景观,所有这一切被坑口人所长期忽视甚至正在被抛弃的要素,却是意大利专家眼中独具价值的“开发点”。如何通过设计赋予这个村庄全新的动能和魅力,打造一个竹编“网红村”?此事或许在不久之后就会有答案。“我们初步的设想是通过规划设计,在村庄面貌整洁、脉络清晰的前提下,把大会堂改造成新的地标建筑,借助设计创新让传统竹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然后结合传统民居保护与景观改造发展旅游。”吕雄心说,通过产业植入产出收益,最终目标是吸引年轻人回流参与乡村振兴,“毕竟,年轻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最重要主体。”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