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点赞(0)
评论(0)
上一篇
下一篇
【红遍东阳】第七期——努力奋斗,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源稿: |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2日 10:49:22 | 作者:记者 李伟东 孙新萍 王倩玫 摄影 孙振华 视频 卢玮 | 编辑:李冻
(0)

   

    三单乡山背村东坪自然村地处深山,东阳、嵊州交界,手机上显示海拔650米,30来户人家。

    村民杜文江79岁,一头花白,身体精瘦,精神矍铄,8月7日,老人指着一面斑驳的沙土墙陷入回忆,这面墙上,曾留有几个字:“工农有饭吃、有衣穿”。杜银土老人说,那是1937年的一天,村里来了一支几十人的工农红军部队,在这面墙上留下了这几个字。

    老人说,字迹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风化掉了,但那句话却始终印记在了脑海里,因为在当时总是饿着肚子总有一份不安的岁月里,这句话呈现出来的愿景太美好。

    老人很感叹:谁又曾想,现在的日子,就像神仙!

 

【前天:在忐忑中,饥一顿饱一顿】

 

    在老人们的记忆里,村里来过两次部队的人,第一次,1937年来了工农红军,那时形势复杂,不清楚的村民们闻风逃离,或躲进山上,或逃到亲戚家;第二次,1948年来了解放军,村民虽仍有些忐忑,但内心已有了一份认知和安稳。


    1948年,杜文江一家7口,父母及仨妹妹兄弟俩,他最大,9岁,常常带着弟弟妹妹们山里找吃,肚子总是饿着一样。那时,东坪十几户人家,各家种些稻谷、玉米、蔬菜,品种单一,靠天吃饭,还野猪盛行,收成很少,一两百斤稻谷,哪够一家子吃。采访时,问老人还记得哪时什么最好吃?杜文江想都没想,脱口而出“米饭”。

 

    解放军来的那一天,正是地里玉米快速成长阶段,6月份光景。杜文江说,那时玉米就一个品种,一年种一次,哪像现在,玉米品种那个多、味道那个丰富,大家挑肥拣瘦着吃,“我们那时,只顾填肚子,哪会顾什么味”。

  

    杜文江说,那时多是柴草充饥,猪吃的人就吃,人吃嫩的部分猪吃老的部分,猪营养不够,养了三年也不见长了多少。不过,东坪有一宝——茶叶,大人会挑上茶叶和野果,翻山越岭走上四五个小时到嵊县长乐卖,收入很少,但总算能换一些大米等主食,当然,菜是不会买的,肉是不会想的,有米饭就已经让人很开心了。

 

    杜文江那时最美好记忆之一是到某家堂屋去读书,他说,应该叫私塾,有大人从外边请来先生上课,村里小孩一起在那里读书。

 

    东坪都是杜姓同宗人。乡广播站退休的68岁的杜光明说,早年,一户杜姓人家从吴宁街道西街社区移居到这里,为什么移居此,已不清楚,不过,许是这个原因,一直对教育有重视和传承吧。到现在,东坪杜姓人家已10代,30余户人家,人系扩延开来、也松散开来。

 

    杜光明说,东坪有小学是在解放后,他1952年出生,8岁时上了村校,给他上课的是赵老师……


 

【昨天:在激情中,有了温饱和丰富延伸】

  

    杜光明说,解放后,人们的内心有了一份稳定,但很多东西要摸索前行,那时的激情,却深深印刻在脑海里。


    1958年开始大集体经济,整个山背村一起一个场地吃大锅饭,后以生产队为单位搞生产,很火热。村里以茶叶增加经济收入办集体事业,开辟出更多茶园,建造多个小水库、山塘,还建起小型水电站……

 

    不过,村民温饱解决、生活有改善,是在上世纪70年代杂交稻、杂交玉米推广之后,老品种淘汰,单一品种局面结束,亩产一两百斤迅速增至五六百斤,现在已是1000多斤。杜文江说,那种幸福感,生在当下这个想吃什么就有什么的时代的人,是体味不到的。

 

    而生活真正有了一个大转弯,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制。杜光明还记得小爷爷当时那高兴样、那劲头,那时,他在乡广播站工作,没时间去管理茶山,有一天,小爷爷兴冲冲向他讨要土地种,他应允后,小爷爷马上开开心心干起来,因为,有那份实实在在的感觉。


    茶叶一直是山背村一宝,困难时,用茶叶换得些许主粮充饥 ;大集体时,为集体经济集体事业添翼 ;联产承包制单干后,又成了村民致富之源。


    杜光明说,山背茶叶发展,经历过大集体和单干后两个高潮。大集体中,山背村茶叶红遍全市,各类奖状纷至沓来;联产承包单干后,村民变身茶农,家家户户有茶园有茶机,更是用心经营,最多时茶农年收入10万余元。


    在用心琢磨中,茶机也在更新换代中,第一代是上世纪60年代的木式茶机,齿轮很大,要用牛拉,没用过多久;第二代上世纪70年代柴油茶机,长长皮带和滚轴;第三代是上世纪90年代后的单机,家家户户拥有一台台单机;第四代制作龙井的茶机……


【今天.明天:在追求中,更多了主动探索前行】


    走在山背村,最赏心悦目的那一大片连绵茶园,有1500亩左右,加上时常云雾缭绕,一大景观,在这样的环境里,茶质佳,前几年专门拿到杭州专业机构检测,茶多酚含量很高。


    村党支部书记单法良说,山背村因茶叶收入一直不错,相对很多地方,改革开放后外出打工创业迟了很多,2000年以后,才越来越多人出去,现在和很多农村一样,留守在家的都是老人。东坪80余人,留守在家的20人都不到。


    山背村茶叶最多时年产珠茶3000担左右,龙井茶一万斤左右,有经销大户3人。现在茶叶走下坡,一年也就二三百担,因为一天茶叶收入,不如外出打工一天,走出大山的人,大多会请在家的人采摘炒制一些龙井,他们回来拿。


    单法良说,茶叶陷入发展瓶颈,一家一户发展肯定不行了,要谋求新路前行。现山背村又遇发展机遇,投资数亿的星月理想庄园正在村一旁崛起,打造星空主题,布局星空观测基地、天文科技馆、山地马拉松、茶家乐主题民宿、有机农场、峡谷探险、茶园山地自行车……单法良说,山背村将围绕此布局前行。


    前不久,市委书记傅显明来三单乡调研指出保护生态环境,致富一方百姓,决定安排三单、佐村各5个村前往磐安考察生态旅游业,山背村就是其中之一。单法良说,山背村将借助星月理想庄园,通过生态乡村游,带动茶山效益和茶叶新一轮发展。


    山背村今年又在争创十美村,因基础太差,改观还不是很理想,但已有了很多变化 ,基本完成乱堆乱放及垃圾清理,环境变得整洁有序,还有,溪坑整治、路灯安装、道路硬化、休闲广场、停车场、美丽庭院打造等10个左右项目正推进,单法良说,10月份会有一个不一样的村景,这也是为未来旅游谋局打基础。


    山背村民也多了份保障,60岁以上都有养老金,还有医保,走出去的山背人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功成名就故事,一位供电领域的高级工程师,一位浙大教授,两位研究生,还有在知名企业就职年薪七八十万的高级人才……


    现在,一条8米宽的油路盘旋山里通进山背村。采访时,杜光明有些恍惚,妻子从中村嫁来时,还抬着四方桌走在80公分小路上,一路磕磕绊绊。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着手修建4.5米宽机耕路, 1992年修建完成,并连通到山背村每一个自然村,1999年修建成6米宽康庄公路,2006年浇上4.5米宽水泥路,2015年公路拓宽至10米毛路,去年完成7米宽柏油路。单法良说,这条路正承载着山背村人更多的希望和期待……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