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点赞(0)
评论(0)
上一篇
下一篇
【红遍东阳】第十一期——朝阳沐古村 俞黄迎新生
源稿: |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2日 10:49:32 | 作者:记者 史莹 陈勇 张庆 胡扬辉 卢玮 | 编辑:李冻
(0)

       1938年2月,日军侵略军派飞机第一次到东阳轰炸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东阳随之形成。东城大地抗日烽火遍地点燃。

    歌山镇,距东北巍山屏日军据点5千米,距西北戚高山日军据点6千米,距西南李宅敌伪据点2千米,三处之敌伪又常聚集兵力扫荡境内,甚至翻山越岭至湖溪等地扫荡。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抗日战争期间,歌山镇活跃着很多的游击队,也因此成为了著名的游击区。这其中,就有凤山村俞黄。

    8月26日,记者一行在歌山镇人大主席韦钱军的陪同下来到凤山村俞黄,听当地老人们讲述那段抗战往事,红色故事依旧激荡人心,绿色发展理念生机勃勃。昔日的战场,正在不断谱写发展新篇章。

 

昔日战场,见证抗战历史

    在凤山村第一党支部书记、俞黄自然村党务负责人俞楚良的带领下,记者见到了曾见证那段革命历史的村民李梅新。虽年过八旬,但说起当年的故事,她仍记忆深刻。她告诉记者,日军驻扎在巍山、李宅的时候,经常要到附近的村庄进行烧杀掠夺,无恶不作,老百姓备受欺凌。

    “因此,周锡齐等带领的自卫队、游击队也时常要到俞黄来打日本人,我们也力所能及地提供茶饭等。”据记载,周锡齐,歌山岭腰人。从小放牛、种田,冬闲打猎,以枪准出名。1941年冬,为抵抗日军入侵,他毅然卖掉一亩地、一头牛,筹款购买枪支弹药,拉起一支10余人的自卫游击队,打击四处劫财的敌伪军,并先后缴获机枪两挺,步枪数十支,发展成一支七八十人的抗日武装。1943年夏配合正规军攻克敌伪军李宅据点;1944年在上村后山头顶,武装夺回一批日军用以建炮楼的松木,兴办练溪一校(现楼西宅小学);1945年5月率部攻打巍山屏,阵亡红紫山头。

    至今,俞黄村内保留着的两幢老厢房,就记录了当年日军在歌山烧杀掠夺的历史,也见证了游击队奋勇抗敌的故事。

    “这是我父亲和其他几个人一起出资建造的,不过建好没多久就被日本人烧掉了。”在黄立三故居南侧,今年78岁的村民俞抗指着老厢房告诉记者,他父亲俞宝贤(俞德祥)是黄埔军校六期毕业生,因为出生于7月8日,在“七七事变”的后一天,因此父亲给他取名“抗”,意在抗日战争。

    听着老人的描述,记者了解到,这本是一幢东阳地区典型的十三间头——新厅,由前厅后堂组成,颇为气派。由于房屋内部连廊相通,隐蔽性较好,游击队便常在此进行地下革命活动。后来,日军得知情报后,就集结力量对俞黄及周边进行了扫荡,并将此房烧毁。

    这些,记者在市委党史研究室出版的《东阳市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课题调研集》上也得到了证实。据楼震旦编撰的《凤山暴行纪实》记录:1942年10月12日凌晨4时,日军过大里桥前往凤山扫荡,遭到上卢区自卫大队的伏击,死伤数人。11月11日,日军纠集李宅“和平军”共数百人再次扫荡凤山,凌晨4时,日伪军分二路从紫阳山往南拉网式围剿。一路从自卫队宿营地谷堆尖直插乔宅;一路从里岭下山包围自卫队中队长周锡齐村子岭腰,然后经油麻地,绕岭脚过山塘到黄琠(现为俞黄)。

    两路日军见村子就烧,霎时,烈火冲天,浓烟蔽日。日军烧到楼西宅、黄琠(现为俞黄)时已是上午9时左右,大火一直烧到晚间,村民才敢进村扑火。这一天,日军共烧毁大大小小村庄18个,烧掉民房1000余间,其中黄琠烧掉80多间。

    “听父辈说起,这80多间房中,就有一间是我们家。”俞抗说,烧毁部分在之后也曾建过房子,在2017年开展的治危拆违行动中拆除了,就剩下两侧厢房还住着人。

    记者看到,拆除区域已经打造成由瓦罐搭成的憨态可掬的“熊猫”坐在竹林里的,成了俞黄一处靓丽的景观小品。

    其实,俞黄是歌山游击战的一个缩影。据记载,抗日战争期间,歌山镇境内人民奋起抗日,有近百人参加游击队,勇猛杀敌 ,打得敌人狼狈不堪,且民众奋勇协助,帮助传递信息、运送弹药、提供茶饭等支前活动,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

 

 

 

朝阳沐古村 俞黄迎新生 

    村庄建设蓄水池、水沟,并对池塘全部改造提升,引进活水,完成水系建设;绿化从无到有、进村入户,新增绿化面积12000平方米,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刷新中;进村大道、环村休闲道、高速连接道,村庄道路又宽又多,四通八达;廉政公园、文明公园、凤凰公园,村民休闲娱乐场所不断增加;80多户危房改造,全村四分之一农户在1年半时间内住上宽敞明亮的新居……8月26日,记者亲身走访了村庄的角角落落,探访歌山镇凤山村俞黄在美丽乡村建设热潮中发生的惊人变化及背后的故事。

 

党员带头 村庄变化给力

    俞黄共有387户人家,900多名村民,村庄规模在歌山镇属于中等,可它的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却是走在全市前列,还获评2018年度“最美村”,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一支铁军的付出。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小城镇综合整治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我们俞黄全村上下也迫切想改变全村旧貌,改善人居环境,因此我们党员干部必须抓住这个契机,干一番事业。”凤山村第一党支部书记、俞黄自然村党务负责人俞楚良说。

    这一基调定了后,俞黄两委干部首先对村庄环境“开刀”。为了高效推进、改出成果,俞黄充分发挥党员队伍的模范带头和主力军作用,50多名党员不仅要做好各自联系户的工作,而且要发动亲朋好友,在各项整治行动中做出表率。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全村就清理了一两百车的垃圾。不仅如此,每天晚上,党员都忙着走访联系户,落实各项工作。

    有47年党龄的老党员、老书记黄世荣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就发挥了排头兵的作用。原先,他对美丽乡村建设无感,搭建违建、乱种菜都有他的份。可有感于党员身份,他第一个向自己“开刀”,将自家的违建拆了、菜拔了,带头支持村庄环境革命。“我一开始觉得环境整一下差不多了,不用很好,但看到村两委这么拼命干,天天早出晚归扑在工程现场,就觉得自己要带头,尽一份力。”黄世荣说,后来他天天组织老协成员清理村庄卫生,虽然每天风吹日晒,可想到自己做的事、村庄发生的变化,就觉得付出都是值得的。

    “事在人为,俞黄这支党员队伍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成效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卫生清理、绿化种植还是工程建设,他们都冲在第一线、干在第一线,而且带着亲朋好友一起干。”歌山镇人大主席韦钱军对俞黄党员干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也表示充分肯定。

 

做法创新 开展工作省力

    在村中的长寿亭边,一户人家的后院分外显眼。入口处是一个木制的门廊,上面挂着“和谐院”三个字。走进院内,是各种带着历史印记的农家老物件。这一院子是有什么深意吗?

    原来,紧挨着庭院的两户人家因为用地等小矛盾,邻里关系一直不和睦。在推进美丽庭院打造时,俞黄两委干部决定创新方法,在此打造一个特色庭院,美丽环境的同时,还改善邻里关系。

    “以前,两户人家因为后院用地问题,关系不和睦,我们就想利用美丽庭院打造契机,消除后院用地这一矛盾源头,改善他们的邻里关系。”俞楚良说,两户人家看到村庄在他们后院处打造了美丽的亭台长廊等景观节点,对于他们的后院合并改造没有任何异议,统一表示支持。其中一户人家虽然家境困难,可为了表达感激之情,还将自家的老物件全部贡献出来,用来装饰庭院。

    如今,这两户人家成了俞黄的和谐典范,这一处“和谐院”成了俞黄邻里关系的教育基地,村民们也主动跟风学习,改善各自的邻里关系。可以说,俞黄不仅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风民风也上了新台阶。

    除了“和谐院”,黄氏戏台的改造工程也是俞黄创新做法的体现。改造前,黄氏戏台堵塞在道路中央,为了让俞黄大道顺利通行,村两委决定将其进行移位改造,可此举遭到了黄氏族老的不理解。“当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我们不可能因为这一点问题就退缩,只能想法子做工作。”俞楚良说,最终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做通3个人的工作,以3比2的略微优势同意改造方案。不仅如此,还立下军令状,但凡改造后的戏台没有让98%的黄氏村民满意,就自掏腰包将其复位。不过,改造后的成果大家都拍手赞好,没有提出异议。

 

举措走心 村民感受有力

    一排排整齐的房屋、一条条宽敞平坦的道路、一口口水净岸美的池塘、一户户独具特色的庭院、一个个不同主题的公园…… 俞黄的巨变映在每个访客的眼里,藏在每个村民的话里。走在村里,每问起村民关于村庄的变化时,个个都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

    家住山坡边,今年80岁的黄二月阿婆,对于村庄的变化是赞不绝口。“真的是享共产党的福,我们的日子才过得这么好,老人不仅有各种保障,还给我们发生活费,现在连居住环境都跟城里一样,家家户户有花园,真的做梦一样。”

    原来,老人家住山坡边,地势低洼,一到雨天,家里就成了“重灾区”,“下雨天,垃圾从沟里冲下来,我们家院子就遭了殃,每次都要花力气收拾。现在道路、沟渠都改造过了,就再也没有这个问题了。”黄二月说,村庄这两年改造后,真是不得了,现在临近村庄的村民都到她们村来玩,羡慕她们村环境好、生活丰富。

正在村里干活的村民黄洪亮,对于村庄这两年的改变,感受尤为深刻。他家原来是80年代的沙墙屋,只有两件半房,两层楼高,一家人不仅住得挤挤挨挨,而且不舒适。去年,他家得益于村庄改造,在新区建起了4间房。新房不仅宽敞带花园,而且明亮舒适、功能配套齐全。

    “住新房是我们老百姓一辈子的大事,我压根都想不到,有生之年能实现。”黄洪亮说,他是做混凝土的,以前到别村干活时,总羡慕人家村庄发展快,没想到如今他也圆了梦,而且村庄改造得比别人更好。

看到村干部全心全意为村民谋幸福,村民生活环境发生质的变化,黄洪亮也自觉加入到维护环境村庄环境的行动中。“以前抽烟,现在都戒了,看到别人烟头乱扔,我会去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看到别人乱扔垃圾也会上前阻止。”黄洪亮笑着说,现在看到垃圾就感觉碍眼,想上前清理掉。

    如今,俞黄完成了美的蜕变,正大步迈向振兴的道路。为了做好产业植入文章,村庄不仅对黄氏宗祠等老屋进行改造,让其焕发新生机,而且继续做好绿化美化工作,完善游客中心、公厕、休闲节点等配套设施,利用坐落在诸永高速公路路口、310省道沿村而过、邻近凤凰谷天澜度假酒店的地理优势,发展乡村休闲游。

 

 

政府归还百年老宅 乡贤出资百万装修后回赠

这个人文展示馆饱含俞黄人的浓浓乡情

    在当天的走访中,一处古色古香的宅院分外显眼。它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有100年左右的历史,曾是知名乡贤黄立三的“私宅”,如今已成为歌山镇的人文展示馆。其背后隐藏的却是一个乡贤心系桑梓,不忘反哺家乡的动人故事。

    黄立三出生于1935年,其母亲俞香娟是歌山镇俞黄人。1949年,他离开家乡到台湾求学。1958年,他从台湾大学双学位毕业,并留校作助教二年。1960年,他到密西根州立大学求学,获硕士学位。1962年,他获全额奖学金,进入著名的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65年获博士学位后,他陆续在工程公司、科技公司任职。在1965年到1985年间,他前后发表了四十多篇研究论文,并多次获得工程界的杰出成就奖。1988年,他筹资从哈内卫(Honegwell) 买回特理得科技公司,担任董事长、总裁和总经理职务。三年后,该公司成功上市,其身价从1988年的二千万美元迅速增长到2004年的十四多亿美元,被美国著名杂志For tune、Forbes和商业周刊Busi nessWeek等列为美国成长最快的上市公司之一。

    黄立三事业有成,可他始终心系家乡。1982年,他借着考察宁波港的契机,第一次踏上了回乡的路途。1987年,在他的支持下,俞黄建起了以其母亲名字命名的香娟玩具厂,这不仅有力地促进了俞黄的经济发展,解决了俞黄乃至周边村民的就业问题,还为他们带去了致富的新路子和新思想。“当时,这个玩具厂办得红红火火,其产品出口海外,在周边镇乡都是独一份的,最好的一年,解决了200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凤山村第一党支部书记、俞黄自然村党务负责人俞楚良说。

    此后,黄立三捐资助力家乡发展的事迹不断:1995年,捐资5万元建造俞黄综合大楼;1997年,捐资近30万元重修黄姓宗祠,后又赞助20多万元安装村边嵊义线公路路灯;2007年,出资680余万元建造“香娟大桥”,成为连接歌山镇凤山行政村俞黄与大里村一带的交通要道,满足了当地居民多年的通行心愿……

    近年来,黄立三还帮助苏州、天津、上海等大城市解决了污水和医药废品处理等重大课题,是一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知名企业家和工程师。

    说起黄立三,其表弟俞楚良是既感激又钦佩。“当时因为历史原因,他背井离乡去了台湾,没想到30多年后回来寻访故里时,不仅捐资助力家乡基础设施建设,还办企业带着家乡人民致富,去年更是捐出已经归还给他的私宅,并出钱支持家乡文化事业建设。”

    原来,去年,俞黄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对黄立三的故居进行了修缮。得知这一消息后,回乡参加首届世界东阳人发展大会的黄立三决定将其私宅捐给政府,同时出资10万美金,助力家乡文化事业发展。此后,歌山镇文化站落户此地,打造了歌山展览馆,展示歌山镇特有的传统技艺、人文历史、名人事迹等。该处宅院也成为歌山镇文化展示的平台和窗口。

    “当时,他捐出私宅,并汇钱过来时,就希望家乡建设越来越好的同时,文化事业不能丢,希望尽他的微薄之力为家乡文化事业作点贡献。今后,我也会牢记这个嘱托,不断丰富俞黄村民的文体生活。”俞楚良坚定地说。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