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点赞(0)
评论(0)
上一篇
下一篇
【红遍东阳】第十三期——“抗战村”幸福变迁的秘密
源稿: |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2日 10:49:34 | 作者:记者 赵晨红 朱凯迪 王倩玫 胡扬辉 卢玮 | 编辑:李冻
(0)

       80多年前,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整整14年,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为保护自己的国家而甘愿牺牲。1944年,在佐村镇上村的石木岭战役是当时东阳抗日战场最大的战役之一,就此让这个青山绿水的小山村烙上了红色的印记。

    近日,记者驱车来到这个距离市区30公里远的小山村,经过东义公路、310省道,后转入上岭线行驶约1小时就到达了此次的目的地——上村。刚到村口,别致的村牌地标十分引人注目,加上充满党建元素的休闲广场,以及干净整洁的村庄环境……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新气象扑面而来。

在今年通过验收的上村五星级田园社区,记者见到了佐村镇镇干部金亦真和上村自然村负责人金微光,在两位的全程陪同下参观了村容村貌,亲身感受该村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变化。金微光还把村里的新气象写成了快板,将其演绎成一个脍炙人口的喜庆节目,眼前的一幕幕都是内容的现场呈现。

重建雄伟江口桥,既利村来又利民……

    “这是我们村的江口桥,这是村口的休闲娱乐广场,这是刚整治提升的河道,这是村民们正在建造的新房……”一路上,金微光对于村庄的变化如数家珍,并带着自豪的语气介绍着每一处村庄的变化。

记者看到,村口的休闲娱乐广场不仅种满绿植,而且还满是党建元素,各类体育器材十分完备,气排球场地以及儿童游玩设施等都维护得很好,广场外围一圈则是供村民散步锻炼的休闲步道。金微光介绍说:“这里原本比马路还要低七八十公分,并且都是乱堆乱放的杂物,十分影响村庄形象,后来干脆将其整治成了广场,漂亮又实用,昔日卫生痛点成为了村民喜爱好去处。”

村口形象的蜕变少不了江口桥的重建和河道美化,重建的江口桥气派雄伟利村利民,流淌而过的清溪建起了水坝,两边砌起石花坛,栽上果树与花卉,脏乱河道变美溪,可谓是小桥流水风景美。“这两个工程是项红福和项成福两兄弟分别出资13万元和30万元建造的。”金微光说道。

快来看看新社区,原来是所旧学校……

    在今年通过验收的上村五星级田园社区,各类办公场所和活动室以及居家养老照料中心一应俱全,坐落在村中央,位置十分显眼。“这里原来是上村中小学,去年小学部不办学之后村里就将其打造成田园社区。”金微光说,在这里,党员干部活动室,村民代表议事厅,便民服务办事厅,书画中心工作室,治安视频监控室,矛盾纠纷调解室等等各项功能一应俱全。

临近中午,上村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已经开始飘出饭菜香,走进一看,整齐干净的桌椅,清洁亮堂的厨房,精心设计的每周菜谱……记者看到,与其他大部分居家养老照料中心提供一日两餐不同,这里提供一日三餐,而且收费标准不以每餐计费而以每日计费。

    记者了解到,该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创办于2015年,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收费标准却越来越低,61岁至70岁5元/天,71岁至80岁3元/天,81岁至90岁15元/月,90岁以上免费,低保人员(80岁以下)每天减2元,而且本村人员和外客均可在此就餐。

    墙上爱心榜上记载着从2017年开始至今的爱心捐款,其中王国成的爱心一直在持续,累计捐款50万元。“我们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每年村庄仅靠茶山承包收入2000元,幸亏有这样热心的村民”金微光说。

大会堂,原来是幢危旧房,村民捐助换新楼……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村里的文化礼堂是危旧房,后来党员干部带头,200多位村民都捐了款,你一千,我一万……村民一共捐了70万元,动工100多天后大楼拔地而起。自此之后,不仅开会办事进大楼,村民们办喜事都不再出村,都可免费在此举办,跟大家分享喜悦。

    现在崭新的文化礼堂外还立着一块功德碑,上面刻满了自愿捐款村民们的名字,承载着村民的爱心,印证了上村人热爱家乡的淳朴情感,正如上面写的:“美丽乡村、和谐上村、美在环境、情系心灵”。

以前村里自来水工程已经20多年了,破损严重,每天只有1个小时有水,饮水都成了大问题。记者从上村党支部书记王维龙那了解到,豺狼水库是在上世纪60年代建造的,建成后就没有清理过,水库里全是垃圾和淤泥。后来王国成和弟弟王国余主动捐款,不仅清理了豺狼水库还建了蓄水池,现在村里每家每户都能用上自来水,24小时不用愁,干净又便民。

    “豺狼水库原来叫萝卜水库,因为当时穷只能吃萝卜来填饱肚子,水库是村民吃萝卜修建起来的,名字就由此而来。”金微光说,一直以来,村里集体经济薄弱,一项项美化工程和民生工程,都靠村民齐心协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我真为我们村的良好村风而感到骄傲。”一位村民说道,村里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他最支持的一件事,把村里建设好了,给父老乡亲一个美丽舒适的居住环境,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好事。


为保护森林资源 奋起反抗英勇杀敌

    在田园社区的会议室里,记者见到了特意放下正在儿子装修的新家早早等着的张国桢,其父亲张金祥就是亲身经历了石木岭战役的一位抗日战士,从小一直在父亲身边学习裁缝的他最喜欢的就是听父亲说起自己的抗战经历,每每听都是热血沸腾。

    尽管坐在会议室里,但是昔日的抗战往事在张国桢绘声绘色的讲述下,记者仿佛回到了那个浴血奋战的时代,当时石木岭战役的情形似乎就在眼前,红色革命故事依旧激荡人心。

二战时期,日本国内资源匮乏,在我国各地大肆掠夺资源。1944年,上村至前楼一带全属原始珍贵森林,当地百姓都说树林如麻林,下林口村日军据点的日军在巍山一线强拉大批民夫到上村至前楼村掠伐珍贵有价值的原木。

    “每天驻巍山日军据点派出一队日军,压着数百名抓或拉来的青壮年民夫浩浩荡荡开拔上村砍伐。”张国桢说,老人们说当时西岭脚大片农田堆放着如山一样的原木,日军就利用发大水时把原木推到上村至巍山溪流上放排,到巍山后再捞上来。日军不仅掠伐了大量珍贵林木,又把砍伐下来的原木堆放在他们赖之生存的田地上,严重影响了上村人的安宁生活,对其的愤怒使得村民们燃起了革命的火种。

    “我父亲参加了抗日英雄周锡齐领导的抗日游击大队,当时村里保长就召集村里的热血青年联络我父亲,希望大队能到上村打击组织日军掠伐。”张国桢说,父亲得知消息后就立即向大队长周锡齐汇报,随后父亲就回村庄侦察,了解敌情,并又亲自到上村实地考察,并决定在上村和长里村之间的石木岭进行阻击消灭日军。

    据了解,此次战役周锡齐抗日游击大队共打死日军二十多人,打伤日军数十人。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一直以来,石木岭战士们的热血奋战的革命精神一直影响着上村山区人民,让他们满怀感恩和激情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和美好家园而努力奋斗。70余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仅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脸上都挂满了笑容。


为何大地春常在

英雄热血开鲜花

    近日,记者一行在张国桢的带领下,重走昔日战场,感受战争残酷,缅怀英烈精神。


殿中塑像,永念烈士精神

    在上村村口,建有一本保殿。踏入殿中,只见庄严肃穆的大堂内,除了供奉着正常的神像外,左侧还立着一个气势威武的人像,“他”穿着朴素短卦,肩上挂有一白绫,上写“陈本相烈士之位”,腰间配枪,目光如炬,直视远方。

    “这是当初石木岭战役的烈士陈本相,当初为掩护包括我父亲在内的上村抗日战士,被日军残忍杀害。”张国桢眼含热泪望着烈士塑像说道,战役最后,留下阻击掩护的陈本相等四人被日军活捉,严刑拷打逼问此战是否与上村有关,若有就实行“三光”,但陈本相等四壮士只承认他们部队是路过偶遇与上村人无关。最后敌人审讯无果,将他们四人活活刺死。

    张国桢说,战争结束多年,父亲心中一直挂念着烈士。1988年,张金祥组织成立了村老年协会,趁着这个机会他同众人一起出资在此本保殿中立了陈本相的塑像,供上村后人永久纪念,感恩先烈。每年过年或清明节期间,上村村民都会自发前往本保殿纪念烈士,这已成为该村约定俗成的规矩。

    听完陈本相的故事,大家再次恭敬瞻仰塑像,心中肃然起敬,只觉其一身气势更盛,一如当年有着视死如归、宁折不屈的气势,默默守护着上村百姓。


昔日战地,见证惨烈战火

    从西岭脚再往下走不久,就到了一处山谷,四周高山环绕,只留一条出谷路,这里就是战役主战场石木岭。“当时这里就是一小山包,正对山谷出口,路口修建了一凉亭,此地是伏击日军的最佳场所”张国桢指着一处空地说,凉亭如今已消失不见。

    国军指挥部设在凉亭后边山顶上,周锡齐部队则埋伏在对面山头。当天日军强抓的民夫特多,而且是交叉看押,队伍拉的将近一公里长,整个队伍无法进入整个伏击圈。

这边周锡齐部队全是东阳人,为了不伤害到民夫,在开火的同时,大家用土语喊民夫“眠倒来”。部分日军没有进入伏击圈,跑回下林口据点报信,日军马上派了增援部队,在谷岱、长里之间山坞上山对国军和抗日游击队进行反包围。

    部分日军立即进入骑路凉亭砸开砖墙洞口反击,还有部分跳入河流利用河坝进行反击,因此没有全部消灭这股日军。由于日军火力猛烈,国军16师首先撤退,周锡齐留下张金祥等数名士兵作掩护阻击后也撤走了。

    “父亲是上村人,熟悉地形,逃出了敌人传递包围圈。”张国桢说,另留下阻击掩护的陈本相等四人被日军活捉,带到了林口据点严刑拷打,致死也没透露半点上村的消息。

    “看到山上那道明显的沟壑了吗,痕迹便是当年日军盗伐队为方便运输,从山上将原木推滚下山堆至农田造成的。”站在公路上,张国桢指着石木岭不远处的山头说道,经过这么多年植被的修复,尽管有不少树木已经重新生长出来,但是还是留有明显的痕迹,可见当时日军掠夺森立资源的粗鲁和残暴,对村里的森林资源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记者在他的指引下,清晰地看到连绵不绝的绿色中有两道较为明显的“沟壑”,从上之下一直延伸到下方农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