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点赞(0)
评论(0)
上一篇
下一篇
【70有我更青春】陈浩归:95后非遗传承人“梳”写青春
源稿: |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2日 10:49:42 | 作者:记者 文字 董之震 视频 卢玮 | 编辑:李冻
(0)


    “我是一名97年的木梳匠人,在今年大学毕业后我选择回到家乡进行创业,在这个新时代传承、探索、发展非遗技艺和文化。”9月24日,记者在“卢宅故里”非遗街区百工馆见到了前晚刚从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结束展览的陈浩归。

苦练制作技艺 志在“活化”非遗

    陈浩归从小生长在号称“百工之乡”的东阳。“家中从事木制工艺品加工销售,而我从小学习国画、书法,对手工艺术特别痴迷。”陈浩归说,在高一的时候他明确了未来从事艺术和产品设计相结合的发展方向,并成功报考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主修工艺美术设计专业。

    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陈浩归从媒体上了解到东阳木梳的历史以及这项技艺传承堪忧的现状。“拥有千年历史的东阳木梳,却仅剩一位80多岁高龄的手艺人。”陈浩归颇有感触的说,不能让这门手艺就这样断了。于是,陈浩归寻找到这位老人表明了自己的心意,在市非遗保护中心的牵线下,他开始跟着东阳木梳传承人许立仁学习木梳制作技艺,并于2018年成为我市最年轻的非遗传承人。

    一个小小的梳子,制作工具却有18种之多,制作也分出坯、斩头、化坯、箍坯等18道工序。单单一个开齿,手要稳,角度、深度不能差毫厘,光这一道环节他就不知道开断了多少梳齿。陈浩归感慨地说,要做好一把木梳真的非常不容易,工艺的精进需要大量的练习做为支撑。从一开始经常是双手伤痕累累,到最终熟练的掌握各道工序,陈浩归花了3年多的时间。多年的工艺制作也让陈浩归产生了不少心得。“单拿选料来说,要选用带圈纹的木料制作的木梳不易变形,而且木料烘干后要自然阴干时间要长达两年以上。”他说,日常除了产品的设计、开发,木材处理加工工艺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

    今年,陈浩归获评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后回到家乡。对于接下来的方向,陈浩归有自己的想法:“我会把现代化的设计和传统手艺进行结合,让传统东阳木梳走进时尚、走进设计,融入大众的生活。简而言之就是让非遗‘活化’。”

创业学习两不误 身兼数职不喊累

    作为一名工艺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大一时,陈浩归申请了“梵沐记”商标,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开启创业道路。时至今日,“梵沐记”已研发推出多款具有东方美学意蕴的木梳。

    在去年第13届“东博会”上,一款名为“抹云”的按摩梳获得了人社部原副部长杨志明的高度评价,并获得了首届东阳市非遗创意大赛精品奖,这款梳子的作者正是陈浩归。云朵般的造型搭配4根黑牛角的梳齿,是一次非遗技艺和现代化生活的完美结合。“这款梳子我从2016年开始着手设计,期间多次推敲、改良,在去年8月份才正式定稿并制作推出。”陈浩归说,而后该作品在今年第四届“包豪斯奖”国际设计大赛中获得银奖。

    今年中秋节前夕,“梵沐记”推出一款新品按摩梳——玉兔拢月。“设计图纸修改了40余稿,打样20来次,前后共花费了3个月的时间。”但陈浩归对于制作时间略显匆促还是心存遗憾,觉得木梳没有达到内心最满意的标准。

    从去年到今年,身兼工匠、设计师、老板、学生等数职的陈浩归最大的感慨就是时间不够用,“毕业设计不能落下,木梳产品的设计制作也不能停,外出学习的时间更不能减少,就加油干吧!”记者发现,眼前这位体型偏瘦的少年,迸发出的却是无限的能量。

    2018年,陈浩归所创办的东阳市梵沐记工艺美术有限公司获评第七批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如今,陈浩归在经济开发区改造装修了厂房,将和创业团队继续发展壮大“梵沐记”品牌,推广传播东阳木梳,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作出贡献。

    “卓越的创造力、坚强的意志、艳阳般的热情、毫不退缩的进取心以及舍弃安逸的冒险心,都是青春的表现,也是我们新一代年轻匠人和创业者所必须具备的品质。青春心向党,追梦新时代,壮丽七十年,我们继续前行。”最后,陈浩归面对记者的镜头说下这段话。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