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点赞(0)
评论(0)
上一篇
下一篇
乌饭麻糍:一抹豆绿“撩”人心
源稿: |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2日 10:51:09 | 作者:记者 文字 吕晶晶 视频 杜倩 | 编辑:李冻
(0)

     4月22日凌晨1点,夜色沉沉中,画水镇紫薇村75岁的阿婆蒋阿仙一个人悄悄起身,洗漱一把后就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从农历二月二十八开始到四月初八,这样的夜半劳作,为的就是紫薇山独有的一味美食——乌饭麻糍。

  蒋阿婆推开厨房门,前一天午后就用乌叶汁泡下糯米已经吸足了汁水,原本洁白的糯米已经变成了青绿色,随着蒸煮、捶打、晾凉,糯米的颜色会由绿变紫,再变成墨黑色,等到最后裹上黄色的松花粉,乌饭麻糍最终会呈现出漂亮的豆绿色,仅在颜值一项,就足以令人垂涎。

  说起乌饭麻糍,在紫薇村颇有渊源。紫薇村地处市区西南部,与义乌市相邻,村史悠久,古建筑群保存很多,其中“尚书第”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村是东阳市第二批历史文化名村,村内文化遗存极其丰富。明朝万历年间,村人许弘纲中举进士,任南方兵部尚书,其少年时勤奋读书,将母亲给麻糍充饥无意中和着墨汁食之一事,村民相传,勉励村读书孩童,遂利用漫山遍野的乌饭果子权当墨汁捣起麻糍。

  因此,乌饭麻糍是紫薇村特有的传统美食。据传已流传400多年,以前麻糍的制作技法也概不外传,历来只传授媳妇不传女儿,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技法也不再神秘,村中女儿学此技艺者也不在少数,蒋阿婆的四个女儿一个儿媳,人人都会制作。

  20多年前,在邻居的建议下,年过50但仍勤劳肯干的蒋阿婆搭伙和村人一起制作午饭麻糍销售,一做就做了20多年。如今,当年一起搭伙劳作的伙伴已经作古,蒋阿婆的女儿女婿们成了她继续这份甜蜜事业的助力。

  这一天,蒋阿婆说因为没有的预定单子,前一晚只泡了50斤糯米。“平日里订单多的时候一天做一两百斤糯米是常有的事。”蒋阿婆说,为了让女儿女婿多睡一会儿,一般到凌晨3点,午饭蒸好后,女儿女婿才会上门来帮忙。

  泡好的糯米要上土灶蒸,但如何蒸好蒸透也十分讲究。阿婆麻利地生了灶火,等大锅里的水烧开后,将一个高木桶放进大锅内,并在木桶内依次放入一把重复利用的棕叶和纱布。蒋阿婆说,棕叶的目的是为了在桶底留出空间利于蒸汽循环,纱布的目的是防粘。然后盖上盖子等蒸汽上来后倒入三分之一桶的糯米,并用棍子将糯米戳出几个洞,等十余分钟后再将剩余的糯米倒入,同样戳几个洞,以保证糯米受热均匀,颗颗蒸透。

  大约2个小时后,糯米蒸好出炉。阿婆的女儿女婿也到了。女婿负责捣糯米,女儿则负责铺开糯米糍,并晾凉制作成麻糍。20多年来,阿婆一直坚持纯手工制作乌饭麻糍,为的就是手工椿捣出的乌饭麻糍口感更有韧劲。捶打麻糍需要耗费不少的气力,平均每一块10斤左右的糯米,需要捶打150次,期间阿婆要配合着不断翻动,确保每块麻糍都捶打均匀。

  天色渐亮,打好的麻糍团,由阿婆的女儿许杨青负责摊平。一个摊字虽然简单,做好也非易事。许杨青做了20多年麻糍,手上技艺早已十分娴熟。她事先准备了一盆淡盐水防粘,将麻糍团放在事先备好的松花粉上,双手均匀地按压麻糍团,短短三两分钟,就将麻糍压制成了厚薄约1公分厚的麻糍饼,然后依次轻扯四个角,一块麻糍团在她手上服帖地就像摊一床小被子一样,很快就变得平整均匀。然后许杨青继续在麻糍饼上抹上淡盐水防粘,将麻糍饼对折压平,刷上松花粉,然后切成小块,沾上松花粉防粘装在容器内,乌饭麻糍就算完成了。售卖的时候,每份还会附赠一小份红糖,吃的时候,分开麻糍夹入红糖,香软的麻糍配上甜蜜的红糖,再佐以松花粉的清香,回味确实无穷。

  乌饭麻糍做法其实并不复杂,它是由食材和时间成就的美食。每天早晨,蒋阿婆做一批乌饭麻糍都需要五六个小时的时间。制作完成后,阿婆的女儿女婿们会赶画水各处的早市或菜市场去售卖。其实,制作乌饭麻糍最难得的是原料,乌叶和松花粉,都是季节性的产物。四五月间,乌叶最是青嫩,掐出的汁水更是清香宜人,因此,乌饭麻糍最好的时节就在这短短的两个月内。而且,乌饭麻糍必不可少的另一样材料松花粉也是费心费力的一味食材。它要取将开未开的松花,晒干后,将抖落的松花粉收集,50斤的松花粉可能需要收集200斤以上的松花才能得到,因此,每一份乌饭麻糍其实都来之不易。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