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点赞(0)
评论(0)
上一篇
下一篇
从南下打工到返东创立红木企业 陈雪龙:小康就是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源稿:东阳日报 |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2日 10:20:01 | 作者:杜思远 杜倩 | 编辑:吴波
(0)

 

  编者按: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我们距离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未如此之近。今日起,东阳日报推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栏,全面展现东阳人民为实现“小康梦”的生动实践和瞩目成就。小康源自奋斗,小康点亮生活。作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的子栏目,“东阳百家‘幸’”将聚焦我市100个家庭,与广大读者共同分享奋进路上的幸福温情和小康故事。

1593740906644_5efe8e6a159bb873c41585b0.jpg

 “‘小康’对于我来说就是不用在外漂泊,在家和妻子共同经营着的一份事业,儿女也各有所成,一家人用双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横店镇下莲塘红木产业园的市久百年红木家具厂,该厂负责人、金华市政协委员陈雪龙跟记者聊起了他从南下“打工仔”成长为本地红木企业家的心酸历程。回味过往,立足当下,他吐露了对“小康”的定义。

  1969年,陈雪龙呱呱坠地在屏岩山脚下的双月塘村,和大多数生活在农村的“60后”一样,回忆起童年生活,离不开一个“苦”字。15岁读初中那年,父亲不幸离世,让本就不富裕陈雪龙家雪上加霜,他也因此辍学在家。“书读不成了,只能学手艺,我妈让我认村里的一位雕花匠作师傅。”然而学艺并非一帆风顺,陈雪龙说,师傅光让他干农活,真正手把手教手艺的时间很少,不到一年,师傅就以出差为由把他“塞”给了外村的师公,可能是得不到赏识,哪怕每天早起步行1小时到师公家,也学无所得。

  少年时的两次碰壁并没有挫败陈雪龙,反而激励了他形成不服输的性格。“靠父母靠不了一辈子,只能靠自己,而我的出路就是学好手艺。”17岁那年,陈雪龙顺利进入了屏岩木雕厂,而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也是母亲多次托人求情才得来的,陈雪龙无比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别人怎么做,自己偷偷看着,做不好就得返工,一定要做好为止,白天做不完的活,晚上带回家点灯也要做好。”凭着这股子韧劲,在木雕厂的一年半里,陈雪龙总算学有所成。

1593740905997_5efe8e69159bb873c41585ae.jpg

  1987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早已拂过大半个中国,尤其是珠三角的红木产业已如同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嗅到了机会的陈雪龙毅然踏上了赴粤的火车,时年仅18岁。“当时我刚到中山,给我的感觉是这里几乎到处是红木厂,我找的第一个厂居然还是办在祠堂里的,这着实把我惊呆了。”那段时间,起早摸黑干活几乎成了常态,累了席地而睡,当地闷热潮湿的环境容易滋生大量蚊蝇,初入广东的陈雪龙全身长满了红疹。“17岁我在屏岩木雕厂一个月赚20多块,19岁到广东一个月已经有250块了,当时中山一碗面也才一块五,这意味着我可以攒下一笔钱了。”想到能赚钱、能学手艺,陈雪龙在恶劣的环境中坚持了下来,并开启了他在广东近18年的来来回回。

  18年间,他不知道换了多少家红木厂,遇到过拿不回工资的,受到过别人的质疑,也被人背后“穿过小鞋”,但他坚信手艺不会骗自己,踏踏实实做手艺。就这样,他从小工慢慢地做到了包工头。“这18年,我至少在广东和东阳之间是‘五去五返’,每次回东阳都感觉再也不去广东了,但还是去了,毕竟人生的第一桶金在广东,妻子也是在前往广东的火车上认识的。”陈雪龙笑着说,妻子和他是横店老乡,当年也准备去广东找红木厂赚钱,就这样,两个同乡人在前往异乡的火车上互留了联系方式,并逐渐走到了一起。

1593740906338_5efe8e6a159bb873c41585af.jpg

  2005年,对于陈雪龙一家来说是个转折年。这一年之前,他和妻子在广东包过红木厂,亏了;在广东批发过服装,亏了;在东阳开过中介所,关了……一次次的失败让陈雪龙意识到,还是得干老本行。“2005年那会儿,东阳的红木家具产业已有一定的规模,可以说是产业发展的黄金期。”从到红木厂上班,到自己开电子雕花加工坊,再到借钱租厂房办红木厂,陈雪龙用了3年时间。他仍记得,在新厂开张的前一天,房东居然出尔反尔不租了,直到他立下“军令状”——“三个月经营到位就租全部厂房”,才让新厂得以破壳而出,像这样的辛酸经历,他一言难尽。

  “儿子在海军服役,女儿和妻子在帮我打理红木厂……”如今,市久百年红木家具厂在陈雪龙一家的苦心经营下业绩稳步提升,儿女双全的两夫妻也开始迎来并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小康生活。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