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点赞(0)
评论(0)
上一篇
下一篇
创新永无止境 攀登雕艺高峰
周桂新三十年匠心坚守逐梦雕艺
源稿: |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2日 10:20:10 | 作者:记者 楼瑶琳 杜倩 | 编辑:杜倩
(0)

     木头、竹子、橄榄核、翡翠……平淡无奇的物体,在周桂新的雕刀下,无需画稿,便能“点石成金”,幻化为栩栩如生的人物花鸟、飞禽走兽。

  周桂新这种信手拈来的设计创意、造型能力和精湛技法,来自坚守雕刻艺术30年来持续不断的学习、积累、创新、放空、升华。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今年,他的艺术生涯喜事连连:入选省“文艺名家孵化计划”,《冬奥风采》作品入选首届中国百名艺术家冰雪运动主题作品线上展。7月18日,他还将在嘉善县博物馆举办竹根雕艺术作品展。


  欣赏核雕作品要用放大镜

  9日,在位于江北街道周店小区的工作室,周桂新小心翼翼捧出一个金黄色锦缎盒,白色泡沫板里嵌着15枚橄榄核雕作品。乍看平淡无奇,凑近仔细端详,才发觉其中奥秘。举起放大镜,打开自带的灯光,橄榄核上小如米粒的人物跃然眼前。

  每枚橄榄核长46毫米、宽20毫米、高20毫米,分别雕刻出冬奥会15个比赛项目的运动场景。每件作品都定格了该项目最经典的动态画面,传递了冰雪运动的力与美,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虽然人物尺寸微小,四肢细如蚊脚,但雕工毫不含糊。仔细端详,依稀可辩人物五官、表情动态。

  在方寸之间雕出栩栩如生立体造型,对雕技、耐力是个考验。白天琐事太多,静不下心,周桂新总是晚上动刀,忙到次日凌晨两三点。

  “自由式滑雪”作品中,立着几块比A4纸还薄的障碍物栏板,雕刻难度很大。精心雕琢完成后,周桂新与员工端着作品探讨细节,一不留神掉落在地,致作品报废,只得重新雕刻。

  相比于实心的木头,处处可雕,橄榄核内部有空腔,并非想雕哪就雕哪,必须因需取材、因材施雕。

  橄榄核按核子的筋线分类,有二花、三花、四花、多花之分,从外观上很难辨别。周桂新笑言,有时恨不得用CT照射,窥探内部结构,避免原材报废。所幸,他在十余年前就购买了一批野生橄榄核,暂时不必为材料操心。

  谈及这次创作《冬奥风采》作品的初衷,周桂新坦言,艺术创作不能只顾埋头走路,还要仰望星空,用雕刀为时代发展留痕。北京冬奥会是一场体育盛事,对展示大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他从2018年就开始构思、创作,历时一年才完成。

  “一件作品,两天可以完成,花两个月乃至半年也可以。我不给自己设定时间,只求创作出满意的作品。”周桂新说,好的作品需要用时间打磨,用内功去升华。“如果内功不够、境界不高,给再多时间也没用。”


  忘掉过去“招式”技法内化于心

  在武侠故事中,主人公受高人指点学习武功时,往往要忘掉过去招式,最终成为无招胜有招的武林高手。

  周桂新的从艺之路,亦如练武之路,创作时全身心投入,完成后就不再回想。

  在修炼内功时,他近乎“走火入魔”。为了提升手部造型能力,他特意到医院拍手部CT,仔细研究骨骼结构;在设计创意时,终日苦思冥想,常常梦见奇奇怪怪的物象,使他灵感爆棚,如有神助。

  每次实现突破后,他就放空自己。他说,抄袭自己是最严重的抄袭,只有通过一次次创新、放空、再创新,才能把技法内化于心,达到随心所欲的自由创作境界。

  细数其30来年创作的数千件竹根雕、核雕、玉石雕等作品,技法多变,不同时期风格迥异,这是他不断突破自我的结果。

  他对创新的极致追求,从四大名著竹根雕系列作品中可见一斑。20年前,他开始构思创作《红楼梦》,用浅浮雕技法在两块剖开的直径三十多公分粗的竹根上雕出人物繁多、场景多变的红楼盛景。

  《水浒传》作品则取材一块块竹根,用圆雕技法雕刻出独立的108将个体。

  这两年创作的《西游记》,画风突变,创新运用移位法,在一段平平无奇的竹子上,通过移位、融合、延伸、定位、雕刻等方法,营造出空间延展数倍的立体画面,彻底突破了传统竹根雕“依形赋状”的局限。

  至于《三国演义》,他又将寻求新的创作手法,故迟迟无法动刀。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生命不息,创新不止。”周桂新说,人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在有限的生命中,他将与雕刀作伴,与竹核共舞,创造美物,让藏者悦也。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