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点赞(0)
评论(0)
上一篇
下一篇
从事金银丝生产30年 吴伟峰:幸福感满满
源稿: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2日 10:21:47 | 作者:吴嘉沁 杜倩 | 编辑:杜倩
(0)

  编者按: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我们距离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未如此之近。今日起,东阳日报推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栏,全面展现东阳人民为实现“小康梦”的生动实践和瞩目成就。小康源自奋斗,小康点亮生活。作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的子栏目,“东阳百家‘幸’”将聚焦我市100个家庭,与广大读者共同分享奋进路上的幸福温情和小康故事。

     

  “您好,15x12.5的挂钩你那边有吗?我之前在你那边买过的,能不能再给我配上?”近日,记者在巍山镇白坦村的嘉和纺织纱线有限公司见到了老板吴伟峰时,他正通过手机与供货商交谈着。

  从业30余载,他从家庭作坊起步,如今买下了占地2亩多的厂房,创办拥有30多名员工的企业,吴伟峰用踏实、勤劳、坚韧诠释了自己的奔小康之路。

  1992年,23岁的吴伟峰子承父业,“揽”上了父亲的工作,迈上了在外销售之路。“那时请了5个工人,以家为生产基地,我负责在外跑销量。”吴伟峰回忆起刚接手这份工作的艰辛。那时金银丝市场维度小,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只能挨家挨户上门推销。凭借着一腔热血和不辞劳苦的性格,他时常往江苏、福建、广东等地跑,出去一趟就是一个多月。

  吴伟峰告诉记者,白坦村的金银丝行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有人用南京金箔厂的边角废料纸带,加工成古装戏剧服装用的五色丝线出售赚钱。上世纪80年代,白坦村研制出了切丝机,过渡到机械化生产;上世纪90年代初,白坦村从温州引进了镀膜机,结束了找米下锅、采购材料的历史。

  慢慢地,随着订单量的扩大,家庭作坊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2001年,为扩大规模,吴伟峰把厂子移到歌山镇。根据市场变化,纱线品种也更换革新为针织纱,这类纱可用于手编织物或生产针织品的纱线,延用至今。“针织纱这类工艺当时我花了一年多时间研究,可以说成功研究这类纱线促使我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吴伟峰说道。

  2001年起,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白坦村内规划了金银丝工业园区,加工户们踊跃进入工业园区建设厂房,集聚生产,从家庭作坊走向工厂化生产。这些年,白坦村调整产品结构,逐渐形成了真空镀铝——七彩涂膜——分(切)膜——切丝——捻丝纺线——金葱粉加工——拉花的产业链。

  2016年,为了再次扩大生产,考虑到落地白坦工业区的企业有政策支持,和离家更近,吴伟峰买下了这片占地两亩多的工业区厂房。“好刀需磨,方才不钝。今年以来,我又投入了30多万元,更新了纺织机器自动化设备。受疫情影响,今年厂里生意受到冲击,趁这个机会把机器的质量和效率提升上去,为后续生产做好铺垫。”吴伟峰说,现在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厂里生意也算平稳,小康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感,是除了收入稳定外,在精神上的“富足”。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