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事热点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杭州拱墅区——从工业重镇到“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2019-06-24 14:38:08 来源:中国蓝融媒体中心 苏韬 傅筱铭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5周年。位于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杭州拱墅区是运河上古迹保存最完整、文化底蕴最深厚的一段。七十年间,拱墅区从一个工业重镇,蝶变为文创产业聚集地,上演了一场“腾笼换鸟”的沧桑巨变。今天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专栏,一起走进杭州拱墅区。

  这里是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一场名为“我在运河南端歌唱”的诗歌朗诵会正在进行,著名作家黄亚州现场发布了同名新书,用中英文两种语言向世界讲述拱宸桥、香积寺等运河文化的故事。

  在运河南端“歌唱”的不止是老一辈人,同样在现场的八零后姑娘周意,将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等元素,编制成立体拼图、丝绸等文创产品,还带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几代人的运河情缘,始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杭丝联、浙麻、杭一棉等相继在拱宸桥附近成立。其中,鼎盛时期的浙麻有上万名工人。然而,在创造出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环境污染也伴随而来,到上世纪90年代初,拱墅区61条河道水质全部在五类水体以下,整改势在必行。

  告别工业重镇这顶沉重的帽子,拱墅区开始走上“退二进三”“腾笼换鸟”的转型之路,10年间累计搬迁工业企业516家。不少工业园区变身为文创园区。目前,由老旧工业园区改造的文创园区面积已超40万平方米,去年全区文创产业收入达295.78亿元,同比增长12.9%。

  不仅是文创园,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等一批国字号博物馆也在这里相继建成。如今,拱墅每年接待游客约1100万人次,仅博物馆群就有约320万人次。

  一批沿运河而建的文化地标“遍地开花”,让拱墅区悄然变身为一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责任编辑:李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