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证据确凿 东阳帮曾参与建造紫禁城

2019-04-03 10:41:51 来源:东阳日报 吴旭华

  兴起于南宋、鼎盛于明清的江南著名建筑行帮——东阳帮,曾参与建造了大明王朝北京皇宫即紫禁城,这是一直以来在东阳人当中口耳相传的故事。但苦于缺乏史料佐证,域外许多人士认为这只是个“纯属虚构”的传说。

  近日,东阳市政协文史委员、巍山高中教师华宏伟(笔名华柯)经过艰辛钩沉,最终在谱牒中找到了确凿证据:明代嘉靖年间,东阳人参与建造了北京皇宫三大殿,即今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这一重要工程的管理者,也是东阳人!

  与此同时,更多谱牒资料也证明,东阳人参与建造明皇宫,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

  张安畿督建三大殿

  “参与主持建造明北京故宫三大殿的东阳人叫张安畿,属于东阳托塘张氏。”华宏伟介绍,他是在阅读东阳托塘张氏宗谱时,无意中发现这个“秘密”的,“这也可以说是东阳帮参与建造北京故宫的历史性铁证。”

9内容1.png

  根据谱牒记载,张安畿,字廷止,号一斋,生于明正德乙亥五月廿六日,系托塘张氏“义三百三十五”。官至府军中卫右所千户。谱载,张安畿“字法义献,为成国公镇远侯所知,委督建三殿。大工既成,赐以卫秩冠服,详见诗文。”

  张安畿何以会到北京?谱上记载他是随叔父张玉入京,占籍顺天,即入了顺天府的户籍。后来张玉回归家乡,张安畿独留京师。他去世后,“立坟墓于左安门外迤南马回子店,为顺天嫡派之始祖也。”也就是说,张安畿不仅落户北京,而且去世后安葬于北京左安门外往南旧时称为“马回子店”的地方,后来成为托塘张氏在北京的始迁祖。

  谱中同时有《贺一斋张先生荣膺宠秩序》,作者是当朝进士金昭。序中写道:“今镇远侯顾公总督京营戎政,声称当世。一斋张君以掾役从事,日相左右焉。岁惟戊午圣天子复新三殿宫阙,顾侯实董其事。越三载工成,上嘉而宠赍之。洎诸效劳者,咸锡以卫秩冠服。一斋首被盛典,僚友亲知众共荣之,丐言以贺。”由此可知,张安畿一直跟随镇远侯顾寰。顾寰,明朝红盔将军衔待卫两广总提庶事,隆庆五年总京营御林军殿师,太子太保,龙虎将军。

  谱中提到的戊午年即公元1558年。此前的1557年即嘉靖三十六年,明宫殿发生火灾,火势极大,“三殿两楼十五门俱灾”。次年,三大殿被迫重建。重建后的三大殿被改名为皇极殿(今太和殿)、中极殿、建极殿。这次重建是明代三大殿重建工程中最重要的一次,导致三大殿的格局与明初相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9内容2.png

  在此次重建中,虽说是顾侯“实董其事”,但作为助手的张安畿才是实际管理者。序中同时提到:“比及一斋,幼有大志,魁梧倜傥,知虑过人。能足以干济,才足以综理,故其赞顾侯董斯役也,夙夜匪懈,程工能计资财,料理倡率,靡所不至。当时民忘其劳,而乐于趋事,大工不踰时告完者,虽顾侯经营之功,而一斋左右赞助之力,岂浅鲜哉!”张安畿幼年即有大志,才智过人,虑事周全,善于统筹,无论是才干还是名望都轰动京城,因此才会被顾侯看中提携为肱股。重建皇宫三大殿时,张安畿凭着出色的营造技艺,把工时、费用计算得明明白白,而且以其超脱的人格魅力,使民工乐于干活,极大地缩短了工时,高质量地完成了工程。

  据史书记载,由于紫禁城屡次发生火灾,无论是木料还是银钱都不够用了,嘉靖帝对内阁的大臣们说:“我思旧制固不可违,因变稍减,亦不害事。”虽说祖宗命令不可违抗,但现在毕竟是特殊情况嘛!面对这么个棘手的状况,一般人还真拿不下。正是张安畿“程工能计资财,料理倡率,靡所不至”,才有了圆满的结果。根据记载,重建后的三大殿面阔、进深、柱子直径等都作了一定程度的缩减,华盖殿(清称中和殿)的屋顶还改成了四角攒尖顶。柱子和房梁在制作的时候,用杉木代替了原先的楠木,对于形制硕大的柱、梁,采用了“中心一根,外辏八瓣共成一柱,明梁或三辏、四辏为一根”的包镶做法。如果张安畿不懂营造,是无法想出这些创新性的做法,从而既节约开支又高质量完成工程。作为进士的金昭,敢在序中发出“虽顾侯经营之功,而一斋左右赞助之力,岂浅鲜哉”的评论,可见张安畿的才干与作用得到满朝文武高度认同。

  陆光大参建北京城

  在张安畿之前,东阳帮工匠已经参与建造了北京城。

  东阳市民间文化爱好者杜晓波因为参与“百村故事”画水镇月峰村岭下村史的采写,翻阅了大量书籍,在编撰于民国年间的东阳陆氏宗谱中发现:陆氏“原二十七”光大公早在明代永乐年间,就参与了北京城的营造。

9内容3.png

  在这篇《高沙处士光大公行述》里提到,陆光大生于洪武戊午年六月十八日,“资性温厚,笃于孝友,既长,理家政身任其劳,不烦诸兄,而趋事唯谨,每为郡邑大夫所推重”。可见这是个性格温厚、与人为善之人,而且做事任劳任怨,无须假手他人,在乡里颇有名望。

  永乐戊戌年,陆光大碰到了一件人生大事。谱载这一年,“府檄处士为董领,至京营造。同事亡者七人,公亟命土工,化各之为槥椟,志号载归。及所,余钱物各付其家,丝毫不欺。”

  永乐戊戌年即公元1418年,正是朱棣修建皇宫的末期。朱棣于永乐五年即1407年下令开始在北京筹建皇宫即紫禁城,整个建造历时14年,直至永乐十八年即1420年才正式完工。在修建紫禁城的过程中,朝廷共征集了二三十万民工和士兵,还有大批能工巧匠。从谱上记载情况看来,陆光大被政府安排作为负责人,带着工匠到北京参与皇城营造。在此期间,有7名工匠死亡,陆光大命人火化了尸体,又买了棺材收殓,将他们运送回乡,连同遗物交给各自的家人。

  “这段记载虽然是为了彰显陆光大的品格,但无意间为东阳帮工匠参与营造北京故宫提供了证据,也是非常可贵的。”杜晓波说,他还从龙溪蒋氏和岘西杜氏、旌义包氏等的谱牒里发现,明清时期有不少东阳人迁往北京,或许他们也是参与修建紫禁城,而后在北京安家落户也未为可知。

  东阳人屡监大项目

  事实上,在有明一代,东阳籍官员屡屡见诸大明王朝的营造大项目。

  如《康熙东阳新志》卷十三就记载:东阳人陈显道(原名李应荣,字如晦,吴宁新安街人,为大使陈清的外甥,改姓李)。明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定鼎金陵,擢陈显道为将作监少监,督治营造。据说他去世后,朱元璋十分悲痛,命官府造墓并护丧归葬,极尽哀荣。

  康熙志第十八卷则记载,明代巍山人赵贤意,曾监督造陵寝工程,功绩显著。赵贤意(1553—1611)字伯慎,号如城,东阳巍山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万历三十二年任北京工部主事,“添注营缮郎”即营缮司郎中,专管皇家宫廷、陵寝的建造和修理事宜,为期5年。其间,赵贤意向万历皇帝进《奉敕陈言封事》,提到皇帝要求“务要费省工倍”,但“山陵之事,关系重大,或修或建,务令坚完可久,又不宜轻听左右之言,吝惜小费,苟且从事也”,建议在严查虚报费用、冒领工资的同时,对工匠的工费不可过于节省,否则,“帑藏匮乏,未必随叩随应。各夫匠嗷嗷待哺,谁肯枵腹勤作”,必将严重损害工匠的工作积极性。

  自万历三十二年九月动工以来,赵贤意共监督工程6处。其中重修5处,“在长陵有五空桥、七空桥,又有大博岸;在红门有东水关,有三空桥”,新建一处即康陵五空桥。他陈述:“康陵五空,鼎建工繁,所做细券,石工可六分。”仅此一处,就可见赵贤意对营造深有研究。除了桥梁,他还受命督造皇陵三殿大工程。

  此外,据媒体记载,永康市象珠镇杏里村陈氏宗祠建于明代天启年间,有仿皇宫建筑的“龙骨椽树”和荷花柱础,当地百姓说是东阳师傅建造并雕刻,这些工匠曾参与了皇宫建造。虽然这是传说,但皇宫建筑手法由东阳工匠传到民间也是不争的事实。

  东阳人的身影何以频频出现于明皇朝的宫廷工程中?除了当时的东阳建筑技艺闻名遐迩,工匠之外,更有士人、武夫亦深受影响而略通营造技艺,实在没有更好的解释。


责任编辑:李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