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口感好产量高的甜糯玉米怎么来的 一群博士、硕士和玉米的故事

2019-08-07 14:44:35 来源:东阳日报 郭好进

  编者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也是中国科技高速发展、自主核心技术不断增多增强的70年。时代的昌明必然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放眼身边,科技已是无处不在,深度浸润人类生活。有些科技看似并非高大上,却与日常生活须臾不可分离。本报从今天起推出“科技惠民70年”,带你走近隐身于热闹之外的科研人员,带你感受参与了繁华人世的科学技术。

  连日高温,火辣辣的阳光一早就普照大地。2日上午8时30分许,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的科技人员谭禾平头戴防晒帽、双臂套着冰袖,从科研办公楼捧下多个托盘,上面是一小包一小包有标签的纸袋,袋内装着他精心挑选出来的玉米种子。随后他招呼工友从仓库里抬出数包复合肥,安放好托盘,骑上三轮车,向百米开外的试验田进发。

  在一片已经耕耘好的农田里,谭禾平一边指导七八名工友开坑、施复合肥,一边把一包包玉米种子放在不同的片区。“7月10日至8月10日,正是抢收抢种的繁忙季节,第二季的玉米要抓紧在近期种下去。”陪同采访的东阳玉米研究所办公室主任吕学高告诉记者,一个纸袋就代表1份选育的自交系材料或杂交种筛选,每个课题组每季要种植4000~5000份。东阳玉米研究所共有技术人员23名,分成4个大的研究课题组,每个课题组由5至8人组成。

  加班多休假少是常态

  

00300656941_9f77253b.jpg

谭禾平出生于1979年,老家在江西宜春。2001年从江西农大毕业后,他来到东阳玉米研究所上班,一干就是18年,已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新东阳人。

  下午4时许,谭禾平抽空回办公室休息。他说,当天种的玉米,是春季种植收获的,经过拷种、筛选,留下最好的用于秋季种植。玉米培育,就是通过两个亲本的组配,然后一季一季种下去,每季都在不断改良,最终培育出符合市场需求和大众口味的玉米品种。在东阳本地一年可以种植春秋两季,为加速一个品种的形成,这些年,依托省农科院在海南的南繁基地,东阳玉米所的科技人员每年秋季收获后又马不停蹄地赶赴海南,开展南繁工作。

  谭禾平说,在玉米的出苗期、拔节期、开花期、成熟期等,科技人员都需要到田间观测植株的各种农艺性状,并记录大量的相关数据,然后全部输入电脑,对产量、品质、抗逆、抗病、抗虫等进行研究分析。

  由于“双抢”工作繁忙,自7月份以来,谭禾平就没有享受过双休日了。而且,为了躲避高温酷暑,拷种的工作基本上是在上班前和下班后加班加点赶出来的。

  吕学高说,这些天加班加点是常态,科技人员白天指导播种,晚上拷种整理种子以备第二天播种。

  硕士博士已有20人

  

00300656942_f63869cb.jpg

在东阳玉米研究所一楼一间陋室里,副所长吕桂华和90后科技人员吴振兴面对面坐在一张小方桌前,桌上、地上,全部是不同类型的玉米,黄的、白的、红的、黑的,种类丰富多样、颜色五颜六色,他们正在忙着拷种、清种。

  吕桂华一边剥着一个看起来十分干瘪的玉米,一边笑着说,别看它现在的样子不可爱,它可是很多人喜欢的水果甜玉米,新鲜时水分含量为72%至75%,晒干后只剩下一层皮了。吕桂华老家在四川,是四川农业大学荣廷昭院士的弟子,玉米育种专业研究生毕业,2007年参加工作。前些年,吕桂华在东阳成家立业,爱人是市区一所小学的老师,如今孩子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了。

  吴振兴是1991年生人,老家在山东泰安,24岁取得硕士学位,2015年进入东阳玉米所工作。去年,他在东阳市区购买了一套商品房,准备长期在这儿干下去。吕桂华说,吴振兴车子房子都有了,就是平时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去相亲找个媳妇。

  吕学高2008年从西南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取得硕士学位,2009年9月到所里工作。他说,自己的导师也是研究玉米的,他通过在浙江大学读书的表哥投简历到省农科院应聘。能到玉米研究所工作,专业对口,又是省级单位的下属单位,吕学高说当时挺开心的。缘定东阳,匆匆十年,如今,吕学高已在东阳成家立业,孩子都上小学了。

  吕桂华介绍说,2006年以后,所里对技术人员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招聘人才以硕士研究生为主。今年,所里引进两位博士、一位硕士,去年还引进一位博士后高级人才。目前,东阳玉米研究所有高中级职称20人,其中博士后1人、博士3人、硕士16人,拥有省农科院奔腾计划人才培养2人、金华市拔尖人才1人、东阳市拔尖人才1人、东阳市科技标兵3人。

  13年选育新品种20余个

  一个玉米新品种的育成,至少要8至10年的时间。其中选育亲本就要5至8年,审定还要2至3年。只有经过省级或国家部级相关部门审定,才能叫品种,在此之前只能称为杂交种或组合。

  东阳玉米研究所是省农科院下属的17个研究所之一,其前身为成立于1958年的东阳县科学综合研究所,1963年5月改建为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是一个全省性的玉米专业研究所。

  作为一名中生代的技术人员,谭禾平感受最深的是这些年的科技进步。“刚参加工作时,病虫害的防治主要靠人工喷施农药,当时还未禁用高毒高残的农药;如今,病虫害防治手段丰富,如通过生物防治方法,通过性诱剂诱捕玉米螟雄性成虫,以减少幼虫的产生;需要药物防治时,也多采取自动化手段,如可电动喷施药剂,无人机的使用频率也较高。”谭禾平坦言,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进步,助推玉米的品质不断提升。

  据了解,东阳玉米研究所科学研究与成果推广应用并重,主要从事鲜食甜糯玉米、普通玉米新品种选育、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和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旱杂粮、中药材和特色果蔬引选及种质创新利用研究。承担农业部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浙江省中南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和科技部、省科技厅、农业农村厅等诸多重大科技项目,在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研究论文150多篇,制定“鲜食甜玉米生产技术规程”并颁布实施,参与编写专著3部。2003年以来每年选派3名省级科技特派员到开化、缙云、衢江等欠发达乡镇科技扶贫,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到浙江大地上,多人次分别获得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省突出贡献科技特派员、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等荣誉称号。常年在金华、衢州、丽水等区域建立新品种、新技术中试示范基地,示范面积年均2000余亩,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上百万亩。

  “十一五”以来,东阳玉米研究所通过国外优异甜玉米种质资源与国内丰富的糯玉米地方种质资源的基因聚合、优势互补,选育出更适宜我省的鲜食甜糯玉米新品种。迄今累计选育出浙甜系列、浙糯系列、浙单系列等玉米新品种20余个,超甜4号、浙糯玉5号作为省区试对照品种;创建“浙江之最”春季甜、糯玉米高产纪录,浙甜11、浙甜12、浙糯玉7号、黑甜糯168等玉米新品种通过省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实现科企联合,共同开发。“玉米矮缩病流行规律、监测预警和持续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鲜食甜糯玉米产业提升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等十多项科技成果获省地市级科技奖励。

责任编辑:李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