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馄饨、羊肉、馒头、糖饧…… 唱响“吃在上卢”

2019-10-24 11:05:01 来源:东阳日报 郑晓东

09.jpg

  小吃,已不仅是一个地方的特色符号,在全域旅游推而广之的大背景下,品牌小吃作为地方名片带来的流量,对地方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助推作用。发展特色小吃,有着本小利大的效益。

  10月21日下午,记者来到东阳市江北街道上卢社区上卢小区菜市场旁的“上卢馄饨”,虽然过了饭点,依然有不少顾客在店里就餐,服务员现场包制馄饨,个大馅足,一下锅香味就弥漫开了。

07.jpg

  “一定要来上卢才能吃到正宗的上卢馄饨,其他地方的总感觉差点味道。”“老板,再来几个麦角。”来自义乌的王先生告诉记者,在上卢吃过馄饨后,吃其他地方的馄饨都不香了,再配上几个麦角,既解馋又管饱。

  “义乌我也有家门店,现在上卢馄饨名气越来越响,家乡的发展也越来越好,我就想回家乡再开一家,既能为家乡的发展做点贡献,自己也可以回家养老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上卢馄饨”经营人卢法洪告诉记者,现在义乌的门店交给儿子打理,自己和人合伙在今年8月初开了这家新店,每天早上5点半开始准备一天所需的食材,所有馄饨都是现场制作然后烹饪,保证顾客能吃到最新鲜美味的上卢馄饨。记者从“上卢馄饨”的价格表上看到,馄饨价格从8至16元不等,还有芹菜、马兰头、梅干菜等馅料的馄饨供顾客选择,品种多样。

06.jpg

  在上卢小区菜市场附近,记者看到有近10家馄饨店,每家店都有三三两两的顾客在吃馄饨。家住附近的蒋先生告诉记者:“有时候家里吃腻了,来上卢吃碗馄饨能调节下口味,特别是天气凉下来的时候,吃碗热乎乎的馄饨特别舒服。”

  “小吃已经成为上卢小区的重要窗口,成为上卢小区发展的重要产业。”据上卢小区主任卢晓华介绍,近几年来,上卢小区的馄饨店发展各有特色,有的创新了海鲜馄饨、梅干菜馄饨,有的通过网络、微信、微博等打响上卢馄饨的招牌,现在市区里也开出了好几家连锁店,让更多人品尝到正宗美味的上卢馄饨。目前,上卢小区逢农历三、六、九的上卢赶集日更是人流密集,传统的农具、手工艺品等超市、城市店铺买不到的东西这里都很齐全,来上卢赶集的人都养成了吃馄饨、赶集市、逛一圈的习惯,进一步推动了上卢馄饨产业的发展,也让小区居民的钱包鼓了起来,还带动了上卢羊肉、馒头、杨梅馃、糖饧和麻糍等其他小吃的发展。

  卢晓华表示,在各地“小吃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上卢小区今后要进一步讲好小吃故事,做活“小吃经济”,在经典配方、生产工艺、制作方式的整理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同时,在市委、市政府和江北街道的支持下,小区还将修缮古建筑,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推进小吃和旅游产业联动,开辟上卢小吃美食步行街,把上卢小区发展成有的吃、有的玩、有的看,最终引导上卢小吃向市场化、品牌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上卢羊肉没有秘诀只有鲜

04.jpg

  当天下午,“上卢馄饨”经营人卢法洪来到小区菜市场的“华平羊肉”购买当天店里所需的羊肉。“还是老样子,马上给你装好。”“华平羊肉”店主卢华平热情地与卢法洪打招呼,并与妻子华珍一起熟练地帮他挑选羊肚位置的肉,用荷叶打包好。

  “我是这里十多年的老顾客了。为了给店里顾客提供最好的羊肉,我挑选过十几家羊肉店,觉得‘华平羊肉’的羊肉味道醇正,十多年来都是一样的品质。”卢法洪告诉记者,他在义乌经营的馄饨店每天都要从“华平羊肉”拿一整只羊,有时候还供不应求。

  记者不禁好奇地询问卢华平,他的羊肉到底有什么秘诀。51岁的卢华平笑着说道:“我们的羊肉其实没有任何秘诀,只是选用最好的羊,卖最新鲜的羊肉。”据卢华平说,他卖羊肉已经有三十多年,因为妻子的娘家祖传三代卖羊肉,他就与妻子一起在上卢开了这家“华平羊肉”。

  为了挑到最好的羊,每天凌晨4点,卢华平就会和儿子前往义乌和横店的屠宰场,在二三百只羊里挑选最好的二三十只,逢年过节的时候羊肉需求量大,他们凌晨2点就得出发去挑羊。半个多小时的挑选过程中,每一只羊卢华平都会通过颜色、弹性、气味等挑选出最适合的。

  凌晨挑羊,上午处理羊,中午煮羊,晚上出锅,这就是卢华平的日常。卢华平说,煮羊肉的时候不用添加任何佐料,直接把所有的羊肉放到一个直径1米、高80公分的大锅里,再加入清水,经过近5个小时的烧煮再出锅。“烧煮过程中都要有人在旁,根据烧煮的程度决定出锅时间。”卢华平告诉记者,煮熟的羊肉还不能直接捞出来,直接捞出的话羊皮就会变硬,影响口感,要再静置一段时间才能捞出来放入保鲜柜。

  卢华平负责羊肉的制作,妻子华珍负责羊肉的销售。他们说,每天都有10多只羊从店里送到市区各地和义乌,都是10年以上的老顾客。“店里每天都只卖前一天做好的羊肉,新鲜就是我们最好的招牌。”华珍还告诉记者,羊肉不同位置的口感各不相同,如:羊的前腿肉最香,后腿肉瘦肉最多,肚子部位的肉羊皮最好吃。

  卢华平说,近年来上卢小区的变化很大,环境变好了,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其他小吃的发展也越来越好,希望更多的人能品尝到上卢羊肉的美味。

  祖传四代的“喜”字馒头

08.jpg

  “喜”字馒头和杨梅馃是市民办喜宴必不可少的两道特色美食,曾经日子比较艰苦,逢年过节或办喜事时才能吃上一顿,如今生活条件好了,这两道美食就成了餐桌上常见的菜肴,或是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的礼品之一。

  当天下午,记者来到上卢小学对面一家卖“喜”字馒头和杨梅馃的店,该店已经传承了至少四代,经营人卢显珍今年57岁,就是靠着祖传的手艺做着“喜”字馒头和杨梅馃。

  “现在没有什么节假日,来买馒头和杨梅馃就少了。”卢显珍告诉记者,“喜”字馒头和杨梅馃作为传统喜宴美食,只有顾客来下订单了他们才会开始制作,因为里面不会添加防腐剂,往往只能保存1天时间,天气炎热的情况下,放置半天就会影响馒头的口感。

  说到祖上就开始做馒头,卢显珍脸上现出了自豪。他说,从太奶奶开始就做“喜”字馒头和杨梅馃了,代代相传,到他已经是第四代。他七八岁的时候开始帮着父母做馒头,那时候完全是手工制作,先要制作发酵用的酒,因为技术简陋,做出来的馒头口感也参差不齐。

  卢显珍拿出当天做好的“喜”字馒头告诉记者,现在生活水平好了,除了逢年过节,平常的宴席上也有了“喜”字馒头和杨梅馃,随之而来的订单量也越来越大,传统的手工制作效率就赶不上顾客的需求。为了按时完成顾客的订单,卢显珍尝试使用机械代替一部分手工制作流程,在保证馒头口感的基础上,改良了原有的配方和制作流程,一天最多可以制作一千多个馒头或者杨梅馃。

  为了保证自家产品的口碑,卢显珍拒绝了许多外地顾客要求邮寄的订单,他告诉记者,目前最多只会邮寄给江浙沪地区的顾客,再远的地方经过长时间的运输,馒头和杨梅馃的口感就会受到影响,“生意少了,但自家招牌,东阳馒头和杨梅馃的口碑不能被自己砸了。”

  卢显珍告诉记者,店里主要都是老顾客来下订单,一个杭州的顾客每隔一两个月都会来店里买走几百个馒头送人,多年来从未间断。他表示,“喜”字馒头和杨梅馃作为东阳特色美食,还是许多人的童年回忆,这种传统美食文化的传承不能断,等自己老了,要让自己的孩子继续做下去。

  卢忠刚:“小吃世家”传承人

10.jpg

  “虽然过了吃糖饧的传统时节,但每天来买的顾客还是不少。”10月22日晚,42岁的卢忠刚正在家里把刚蒸好的糖饧端出来冷却,看着冒着热气的糖饧,让人忍不住想要吃上一口。

  卢忠刚说,以前立夏一过,糖饧才开始上市,俗话说“七月半,糖饧顿”,尤其是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大家不生火做饭,都以糖饧为主食。除了糖饧外,卢忠刚还会制作麻糍、麻花、麻饼等传统小吃,他说:“这些都是祖传的手艺了,我从小就跟着母亲学做这些传统小吃,已经有三十多年的经验”。

  经过一番交谈,记者了解到,卢忠刚的奶奶嫁到上卢时给他们家里带来了制作麻花、麻饼等小吃的手艺,卢忠刚的奶奶经营副食店的同时,就靠着制作小吃补贴家用,还学会了做上卢馄饨。早年的时候,卢忠刚奶奶制作的麻花颇有名气,许多义乌的顾客都慕名订购。

  “小时候跟着奶奶学,后来跟着妈妈学。”卢忠刚说,他10来岁的时候就开始学做各种小吃,每天晚上把糖饧和麻糍制作好,糖饧要放置一晚上冷却,麻糍做好了之后还要经过一两个小时捶打,得四五个人轮流工作。第二天早上四五点,卢忠刚就得起床把前天做好的东西收拾起来,摆到摊位上销售。

  多年来,卢忠刚不断尝试改良各类小吃的配方,他表示,传统小吃不能一成不变,也要根据人们口味的变化做出创新,如红糖、白糖、红豆、黑米等口味的糖饧。在经营方式上,除了每天的摆摊销售,他还通过微信经营起自己的“刚刚糖洋”品牌,既方便老顾客通过微信下单,也通过照片和视频让大家看到自己制作糖饧的过程,让大家吃得放心,每天最多的时候他能收到200多盒糖饧的订单。

  卢忠刚说,他也曾外出做过木雕学徒,但最后还是决定传承母亲的手艺,既是为母亲分忧,也是不希望这种传统小吃的手艺失传。他表示,现在最困扰的就是传统小吃手艺后继无人,他想扩大自己店的规模,却没人愿意学习这类手艺,自己的孩子对这方面也不感兴趣,希望随着上卢小吃产业的发展,能有更多人喜欢传统小吃,让传统小吃文化传承不息。

责任编辑:李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