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他让传统米糖走上口味巅峰 四代传承全凭一腔认真

2019-10-30 15:55:13 来源:东阳日报 吴旭华

  深秋,城东街道勤裕村公路边上的红平红糖厂,不时飘出香甜的红糖味。这家红糖加工厂不仅榨红糖,还开展深加工业务——切米糖。米糖的质量在这一带颇为有名,不时有城区居民驱车而来购买。

  对于榨红糖、切米糖等活儿,今年49岁的陆红平颇为精通。作为东阳红糖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陆红平通过改进家传的切米糖技艺,把小小的米糖送上了口味巅峰。

  恢复家传手艺,自办红糖作坊

  陆红平老家在画水镇陆秀村菱角塘自然村。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远近闻名的切米糖师傅。每到年关,老人家就背着工具走村串巷给人切米糖,俗称“切年糖”。小时候的陆红平经常看祖父切糖,对这项给人带去甜蜜喜悦的技艺向往不已。

  但是陆红平的父亲对这项手艺并不亲近,倒是他的姑父对此情有独钟。女婿当半子的祖父为此不得不打破家训,把这项技艺传给了女婿。还在读初中时,每个寒假,陆红平就特别盼望姑父来村里切糖。记忆中,姑父往往从一早忙到将近半夜,“算起来一天要切200来斤米糖,忙不过来就让我打下手。”陆红平说,虽然那时他干的无非是在灶下烧火、准备原料等活,但通过一次次观察,加上姑父空闲时的点拨,他逐渐掌握了熬糖汁的技术。而这正是切米糖最核心的技艺。

  45岁时,经历了一次次创业的陆红平决定转行红糖制作,“姑父年纪大了,他的手艺需要有人传承,我有责任把家族的技艺接续下去。”

  “我们家的传统一直是用红糖切米糖,改革开放后东阳农村逐渐兴起了用白糖切米糖,但我总感觉没有红糖米糖来得香甜。”陆红平说,让他遗憾的是,当时市场上很难买到纯正的古法炼制红糖。为此,他决心自办一家红糖厂,用手工作坊的形式制作传统红糖,以更好地维护家传切米糖技艺的声誉。

  虽然画水一带素有种植甘蔗的传统,榨糖原料有保证,但陆红平还是来到城东街道勤裕村,承包了30来亩土地自己种植。他选择的并非食用型甘蔗,而是青皮糖梗,节长而糖分多。他说,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保证红糖的质量,并最终保证米糖的质量。

  保证红糖质量,研发健康米糖

  陆红平把自己的红糖厂取名为“大九锅”,他说这是因为东阳传统加工红糖要让糖水经过九口锅,通过高温炼制保证红糖的高纯度、低水分。如今,个别红糖厂受利益驱动,把大九锅减成七口锅甚至六口锅,使得红糖中水分增多,更有甚者加入其他物质,不仅影响了口感也缩短了保质期。

  根据天气状况尤其是温度和湿度,适当调整熬制糖汁的配方,是陆红平的技术秘笈。“小时候熬糖油时,切糖师傅习惯于用手指去感受糖汁的黏度,甚至亲口品尝。但是,每个切糖师傅的口感不同,这就导致了米糖的口味不稳定,而且这个办法也不够卫生。”陆红平通过反复试验,通过观看糖汁的色调和形态决定出锅时间。

  米花、玉米、炒米、芝麻、花生,对于这些常见的米糖原料,陆红平都精心挑选并由妻子王明朗负责炒制。这个喜欢从大自然中获取原料加工食物的妇女,在烹饪中善于利用并发挥材料的本身滋味,给亲友呈献上的家宴往往让人拍手叫好。所以在炒制米糖的原料时,她也总能把味道控制得恰到好处。在此基础上,夫妻俩还不断变换原料,把米糖翻新出各种口味。

  专用车间、加大号工具,如今的“规模化”生产条件已不可同日而语,但陆红平仍保持着传统的手工切糖方式,“切糖除了糖汁要好,还要力气好。”陆红平笑着说,年轻时的自己个子瘦小,所以大家觉得他“没力气切糖”。如今的他已经能把原料碾压得很结实,使得所切的米糖口感松脆而不黏齿。由于碾压结实,米糖重量比较厚实,咬下去满口甜香。

  “现在大家生活条件好了,都注重养生,特别是‘三高’人群,对米糖的甜度以及脂肪含量都非常在意,所以切米糖也要不断研究配方。”陆红平说,红糖加上适当的麦芽糖熬出的糖汁,既保证了米糖的黏性,又去掉了腻味,使米糖甜得清新,食之爽口。随着以玉米、红曲等为代表的五谷杂粮米糖被开发出来,陆红平慢慢做大了市场。今年,他从义乌请来了师傅专门制作红糖,自己则一心一意研究米糖,争取把米糖从年节专用食品,变成四季皆宜的健康食品。

责任编辑:李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