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东阳商城——跨时代的青春传奇

2019-10-30 16:03:44 来源:东阳日报 吴旭华 朱凯迪 胡扬辉

W020191029525636762036.jpg

  提到购物,年轻人可能会想到网店和超市。但在许多上了年纪的东阳人脑海里,最先想到的是东阳商城。在这里,可以买到许多在商场里买不到的东西,如针头线脑、香烛纸马,而且这里一年到头几乎不打烊。如今,东阳商城走过了28年,即将迎来“而立之年”。与其同时期营业的许多市场和商场,都纷纷折戟商海,它却依然是市民尤其是农村居民心中的“青春宝”。

  26年前市场成交额即过亿元

W020191029525637659461.jpg

  位于吴宁西路的东阳商城原名小商品市场。其前身最早可追溯到1981年在城区解放路自发形成的布质动物花交易点;1983年演变为综合经营服装、棉纤布、纽扣、五金工具等的吴宁小商品市场;1985年发展为东阳县小商品市场,并从解放路迁至吴宁西路。早在1988年东阳撤县建市当年,小商品市场的成交额就已达1094万元,过往的繁盛程度可见一斑。

  1991年5月,为举办首届工艺美术节展销会,已经初具规模的小商品市场进行了改扩建。同年11月,占地面积2.34万平方米的综合市场——东阳商城正式诞生。

  当时的东阳刚刚结束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凭票购物模式,市民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能够自主选购且商品种类丰富的东阳商城成为了市民日常采买的最佳去处。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东阳商城就这样走进了市场经济时代。1993年,商城成交额达1.95亿元;2015年达到了9亿元。

  不再年轻却依旧充满活力

W020191029525631126232.jpg

  日前,东阳商城完成了下一个两年期的招投标工作,经营房和摊位悉数完成了招商工作。

  “行业种类没有什么变化,大多还是做了十几年二十几年的老经营户。”市市场监管局直属所副所长施毅骅说,近年来,不少经营户把摊位转交到了子女手中,年轻一代经营户也为商城输入了新的经营理念。“每天来来往往的快递车很多,有的是从网上进货,也有的是通过网店卖货。”施毅骅说,尤其是做时装行业的店主相对比较年轻,和其他商圈的经营户一样,在线下销售的同时还经营着自己的网店。

  为了保证消防安全,加宽经营房和摊位之间的距离,在新一轮招投标中,7号楼旁的24个瓜子副食摊,5号楼的12个纽扣摊、6个毛线摊以及6个鞋摊被取消。此外,本轮招投标前还对3幢主楼做了新的行业细分,瓜子副食摊位将统一设在6号楼的副食品专业经营区域,纽扣摊将搬移至靠近商城东路一侧的7号楼。“一直以来,经营户都是在摊位交接当晚进行装修入驻,所以12月21日新的租赁期开始当天,摊位布局会有很大的变化。”施毅骅说,东阳商城建成已28年,为了更加符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要求,配合接下来改造提升的需要,本轮招投标修改了租赁年限,从原来的4年期改为2年期。除了要统一遮阳棚、广告牌高度等外,还将对环境风貌进行提升,增加绿化和休闲场所。

  是生活必需更是心底情怀

W020191029525632826992.jpg

  “没想好要买什么,就是过来逛逛。”市民张女士家住城区新塘路,昨日和邻居相约一同来逛商城。很多时候,张女士和邻居并没有购买目的性,纯属闲着没事出来走走逛逛,看上了心仪的或者正好是自己需要的东西,自然而然会购买。张女士说,尽管现在网购很方便,平时也经常在淘宝上买东西,但是一直以来“买东西去商城”的概念已经扎根心底,像是过年买灯笼、买年货,不来感受一趟人来人往的拥挤人流,不和老板你来我往地砍价闲聊,总觉得缺点什么。

  52岁的潘忠伟做了16年的市场协管员,和商城里的多数经营户都很熟悉。“日常管理包括市场监管和物业管理两方面,既要让老百姓买得放心,还要让经营户舒心。”潘忠伟说,现在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去大型商场购物,认为大商场的商品更有质量保证,其实如今的商城不管是在商品种类还是价格方面都优势大增。

  比起本地人,东阳商城在外来务工人员心目中有着更重的地位。潘忠伟说,每逢工厂放假或者发工资的日子,商城的客流量会有所增加。不仅如此,不少初到东阳的外来务工人员在老乡和同事、朋友的带领下,落脚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商城购买生活必需品,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满满的人情味让他们对尚且陌生的城市有了更多好感。

  每一座城市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地标,它们是城市的名片,更是人们对这座城市的精神寄托。从一个个由简易竹棚搭建的不足两米宽的摊位起步,到如今积极探索转型升级的地标性综合市场,商城承载了东阳几代人的记忆和情怀,未来还将衍生更多与东阳人的情感故事。

  最后的五金店守住老行当

  在商城的西南角,可以找到两家五金店,也就是俗称的“铁器铺”。走进其中一家,门口摆放着各种型号的锄头,另一边则码放着各式各样的成品铁器。

  “我要买锄头,帮我现场装一个。”面对消费者的需求,店主韩廷信拿了一根圆木棍、一块锄刃和一个木楔就开始动手了。他先根据锄刃的槽调整柄的形状,把接锄头处削成上圆下方的楔形,随后把削好的木楔塞进两者的缝隙中,用力敲紧,一把锄头就完成了,价格为35元。韩廷信说,虽然现在有成品锄头销售,但大部分人还是喜欢手工现场组装,使用起来更顺手也更牢固。

  年轻时候打铁,后来给商城的铁器铺供货,再后来自己在商城开店……可以说,几十年来韩廷信一直在跟铁器打交道。他说,以前卖的铁器都是铁匠一锤一锤捶揲出来的,一天下来基本上没有空闲的时间,现在基本上直接从永康进成品。

  韩廷信已经在商城做了12年的铁器生意,和他一起做铁器生意的商家,已从当时的六七家减到现在的两家。他说,早年,市民购买铁制的手工工具基本上到商城,不管是木工工具、雕刻工具、建筑工具,都卖得很火爆。但是现在,随着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些用于传统行业的手工工具用得越来越少,反而是市民家里自用的铁器购买比较多。

  在韩廷信的五金店里,最便宜的商品是水果刨,零售价只有几毛钱,最贵的东西也不过几十块钱。他说,打铁这个行业基本上快消失了,在城区如果要购买铁器,商城是种类最齐全的地方。

  “这次重新招投标,投了两间店面,我打算丰富一下商品的种类。”韩廷信说,虽然现在生意不好做,但是自己对商城对五金行业有感情,加上年纪大了,和老伴看看店安安稳稳过日子挺好的,也感谢商城特意保留了这方五金区域。

  28岁的纽扣摊与商城“同龄”

  说起买纽扣买毛线,相信大部分市民都会想到去商城,这里不仅品种多而且价格实惠。昨日上午,商城12号德高纽扣摊,摊主金健芳和丈夫跟往常一样守着摊位,等待顾客前来采买。

  各式各样的纽扣,不同尺码的鞋垫,花样丰富的贴布……金健芳笑着说,别看她的摊位小,但是“五脏俱全”,大大小小的商品有上千种,基本上的服装辅料都可以在她这里买到。“现在的顾客主要是中老年人。”她说,因为受到电商冲击,加上外来打工人员返乡,以前服装厂的批发生意也基本没有了,生意淡了很多。

  “还在老商城的时候,我丈夫就做纽扣生意,一直做到现在。”金健芳说,十多年以前,每年11月份她就迎来了生意旺季,因为那时的女性都热衷织毛衣。当时一排纽扣摊位看过去都是人,人来人往很是拥挤,现在只有零零散散的几个人。但这个行业还是少不了,再说经营多年她也有了感情,这次招商她就投了第一个摊位。

  采访过程中,不时有市民来买东西,大多是熟门熟路问了价付了钱拿了东西就走。金健芳说,这么多年来她都是实价买卖,从不和顾客讨价还价。

  商城现有的17个纽扣毛线摊都是老经营户,不少摊主的经营时长跟商城同岁。近30年来,摊主们靠诚信经营以及薄利多销取得了客户们的认可和喜爱,而这一圈摊位也成了商城特有的风景,能够在这里买到最齐全的针线活材料。

  德高纽扣摊的隔壁是吕氏线摊,颜色各异的线团排列得整整齐齐。摊主卢巧芳说,她清楚地记得1991年11月20日商城开业时,她母亲租了这个摊位,她接手后也始终在这里。

责任编辑:李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