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早生华发心不悔 于无声处见情怀 未婚的她给孤残儿童当了7年“妈妈”

2019-11-05 14:25:18 来源:东阳日报 陈云 周志伟

秋日的早上,和煦的阳光洒进市社会福利院,康复师王皓靓和往常一样准时走进福利院儿童部。

“今天天气不错,准备带孩子们到屋外晒晒太阳。”她告诉记者,目前,福利院里住着18名孩子,大多是重病残疾儿童,“基本上都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很多孩子既不会坐也不会说话。而我的工作就是为孩子们做康复性治疗,让他们的生活更加方便舒心。”

W020191031600484896638.jpg

简单的马尾,脸上挂着微笑,年轻而富有活力,这是王皓靓给人的第一印象。仔细地观察,发现她的头上已经有了不少白发。谈及孩子,她的眼神中透着温柔和牵挂。

工作枯燥,一度迷茫

1989年出生的王皓靓是画水镇画溪村人,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与推拿专业,2012年,她考入市社会福利院,开始从事孤残儿童康复工作。虽然未成家,但7年时间里,她把福利院的孤残儿童当做自己的子女,细心呵护、教育,为他们筑起爱的港湾。

“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孩子们时,我的内心并不太愿意接受这份工作。”王皓靓感慨道,这里的孩子大部分是被父母遗弃,并患有脑瘫、唐氏综合征等疑难病的患儿。“最困难的是沟通和交流,很多孩子都不会说话,甚至不能眼神交流,让我一度对自己的康复工作产生迷茫。没有交流,那段时间只感觉工作枯燥,付出没有得到收获和认可。”王皓靓说,还好,家里人对她这份工作很是支持,让她前行的脚步更有力量。

改变——所有生命都应该被尊重

改变源于身边榜样的言传身教和一则新闻。王皓靓偶然在一个公益平台上看到一则新闻《“最美老外”约翰:13年帮助千名山西孤残儿童》。文中介绍,从2005年开始,约翰就到太原市社会儿童福利院为生活在这里的孤残儿童提供帮助。后来,约翰先生还成立了“儿童之家”,由专业的护理人员精心养护、教育手术治疗后的孩子们,直到康复再送回福利院,然后进行家庭寄养或国内外收养等。文中提到了一个慈善理念:“所有的生命都应该被尊重,哪怕他是残疾的新生儿。”

正是这个质朴的理念,让王皓靓的内心豁然开朗。思想通了,行动自然而然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怎么才能做得更好。“生命只有一次,都是无比珍贵的,都应该被尊重,我想让孩子们的人生更加丰富,有更多的可能。”王皓靓说。
在我眼中他们一样可爱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市福利院的统一安排下,王皓靓用一年的时间,先后前往省民政康复中心、金华市第一福利院、市中医院康复科进行学习培训,补充康复理论知识,提高康复实践技能。她细心耐心地对待每个孩子,用学到的知识帮助孩子进行康复训练。“虽然他们不一样,但在我眼中他们都是一样可爱。”

康复治疗可以说是一份“枯燥”的工作,但为何王皓靓能一直坚持?“我的心里放不下这些孩子,每天看着那一张张稚气的笑脸,看着他们一点点的成长与康复,从躺在床上到能下地走路,会跑会跳,我就特别开心。”王皓靓说,这份工作让她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是最大的收获。

有一次,一名患有严重小头畸形的孩子住进了福利院,王皓靓坚持对她进行认知言语运动训练。因孩子的智力受损严重,对于一个事物、一个动作的学习可能要持续训练半年甚至一年之久,极为枯燥。为此,王皓靓每天保证足够的训练时间,坚持动作发音的规范化、科学化。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的康复,这名孩子可以自主坐起,利用工具站立,并且能进行简单的发音,现已被美国一对爱心夫妇收养。

还有一个小名叫“萌萌”的孩子,软骨发育不全,刚到福利院的时候才几个月大,在王皓靓的照料下,孩子身体逐渐恢复。王皓靓上班,她就一直跟在身后,“就像是自己的女儿一样,长大后她就开口叫我‘妈妈’,如今孩子也被美国一对夫妇收养,我们常常通过手机视频互动。”

每当讲起孩子们的故事,王皓靓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因为这份情怀,这份坚守,王皓靓先后获得了2018年第二季度“东阳好人”“东阳市第六届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面对获得的一项项荣誉,王皓靓淡淡地说:“荣誉既是对我工作的肯定,也是鞭策。我将继续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践行对生命的尊重。”

对于孤残儿童,王皓靓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关注这个群体。“如今,他们的基本生活完全有保障,更需要的是陪伴和精神上的慰藉。”

秋日,温暖的阳光下,王皓靓望着孩子们稚嫩的脸庞,嘴角扬起淡淡的微笑。


责任编辑:李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