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感谢有你 与东报同行的通讯员

2019-11-07 09:46:36 来源:东阳日报 郑晓东

  11月8日是第20个中国记者节,《东阳日报》受到愈来愈多读者的关注与喜爱离不开许多“编外记者”的心血和汗水。连日来,记者专访扎根开发区基层的优秀通讯员,听他们讲述供稿背后的酸甜苦辣,向他们道一声“感谢”。

  厉守龙 50年发表稿件5000余篇

W020191107330481197823.jpg

  “这是我多年来刊登在“东阳日报”上的稿件,都有留存。”11月4日下午,72岁的厉守龙向记者展示了他坚持投稿的成果。从1969年开始写稿至今,他已有5000多篇稿件刊登在各大报刊,其中有78篇文稿获奖。

  说起自己的写稿经历,厉守龙首先提到了他的高中恩师傅明夫。厉守龙告诉记者,从小热爱写作的他一直有个“记者梦”,希望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高中毕业后,他就开始向各个报刊投稿。1986年,一次报道组的招聘让他有了实现梦想的机会,却因种种原因没有入选。他曾一度灰心丧气,但傅老师鼓励他工作之余也一样可以写稿,只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会有更多稿件在报纸上刊登。

  傅老师的话让厉守龙茅塞顿开,很快从迷惘中走出来,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和写作中。1972年,当时的东阳县广播站播出了厉守龙写的多条反映当地正能量的稿件,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随后他还成为小学民办教师,一边教学一边继续坚持写稿。

  “刚开始,我也是新闻报道的‘门外汉’,退稿比录用的稿件多多了。”厉守龙告诉记者,虽然刚开始经常被退稿,但只要一想起傅老师的期待,就会重整旗鼓,从退稿中汲取失败的经验,同时不断学习其他刊登稿件的亮点。他说,如果当时打了退堂鼓,就不会有如今在《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工杂志》、《浙江日报》、《浙江教育报》、《东阳日报》等各大报刊上的“丰收”。这些收获也激发了他工作的热情,在教学中屡屡因为教育工作突出而获奖。1998年,他在《中国教育报》上刊登了10余篇关于东阳教育的新闻报道,为宣传报道“教育之乡”立下了汗马功劳。

  退休之后,厉守龙就将目光放到了江北街道,从街道、小区的工作以及人们的生活中寻找新闻线索。其中《揭秘东阳上卢馄饨》一文刊登在《东阳日报》后,还被《浙江日报》等媒体录用,并被新华网转载。厉守龙表示,虽然自己没有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但他赶上了这个好时代,让他通过勤奋努力,用手中的笔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单正华 理科出生一样也能写稿

W020191107330481910273.jpg

  11月4日下午,东阳三中办公室主任单正华正在电脑前整理近期的文件资料,只见电脑桌面上的文件夹按照年份分为2004年到2019年,文件名标注清晰,每一篇稿件都会注明主要人物和时间,并标注编辑的名字。单正华告诉记者,这是他的工作习惯,所有资料一目了然,在需要查找时会很方便。

  因为工作原因,单正华投稿内容多为学校的动态新闻,包括教师学生的活动、学校党建工作、校园文化及硬件设施的升级改善等。作为学校大多数活动的组织者,单正华能第一时间掌握活动信息,筛选具有新闻点的活动,提前筹划,从而在活动现场搜集素材。

  “现场做摘要,活动结束后我就会立即写稿。”单正华告诉记者,为了写好每一篇报道,他都会在活动现场及时记录现场信息,活动结束后立即投入到写稿中。为了完善稿件,他会发送到校务工作群,征求各部门负责人意见。他说,一篇稿件往往要修改10余遍,才发到学校的公众号上,每周再从公众号中选取最优的文章投稿给《东阳日报》。

  值得一提的是,单正华是理科出生,在担任办公室的职务之前,他是一名化学老师。单正华开玩笑道:“让一名‘理科生’来做文字工作,很多东西要从头学起。”他告诉记者,刚开始投稿的时候,退稿对他来说就是家常便饭,但他并没有气馁。为了提高录用的成功率,他会经常阅读投稿报刊的各个版面,学习其他文章的文笔,开拓自己的创作思路。

  为了寻找更多的新闻线索,担任办公室主任以来,他开始记录工作日记,把每周的主要工作进行梳理,一方面为自己的工作提供了便利,同时也让他从中发现了许多平时容易忽略的新闻线索,写稿的时候也能从更高更广的角度去思考。

  “在采访中,我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活动或者工作,对我自身工作也有很大帮助。”单正华表示,与同事和学生的交流中,让他能更直观地发现工作中的亮点特色或是问题,这些往往都是纸质资料所欠缺的,今后,他希望能够通过《东阳日报》这一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学校的新进展和活动。

  楼绍新 用文字的力量促进企业发展

W020191107330482806317.jpg

  楼绍新(右)

  11月1日上午,66岁的楼绍新正在思科制冷的生产车间了解员工的工作近况。楼绍新告诉记者,他认为只有深入基层,从所感所闻中,挖掘出不同题材幕后的故事,新闻报道才会有血有肉,读者读起来才会有味道、不空洞。

  “一篇好文章需要良好的文字功底,而新闻还需要有敏锐的‘嗅觉’,紧扣时代主题。”曾担任过学校校长的楼绍新有着扎实的文字基础,对写稿也有浓厚的兴趣。他时常关注报纸和网络上的新闻,尤其是党政方面的内容,既是为了了解最新的实事动态,也是为了帮助提升写稿的专业性。目前,楼绍新是思科制冷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助理、办公室主任、党支部书记和工会主席,虽然工作繁忙,但他依然坚持写稿。

  2014年元旦,楼绍新的《三乡大地孕育的“浙商榜样”——记2013浙江经济年度人物特别奖获得者陈和贵》一文获多方点赞,让他记忆犹新。文章以陈和贵艰苦奋斗和努力创新的创业经历展现了浙商风采。楼绍新为了写好这篇文章,修改了不下20遍。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他,对每一段语句中的文字和标点符号都反复推敲,避免出现差错。

  2013年以来,楼绍新坚持给《东阳日报》投稿,至今已刊登210余篇,多为企业技术创新、企业文化发展等内容。他表示,这些稿件的刊登是对他自身的肯定,更体现了企业的不断发展进步,为东阳经济发展做出的众多贡献。

  楼绍新尤其注重文章的标题,他说,题目是文章之首,一个好的标题能激发读者阅读文章的兴趣,提高投稿成功率。因此,为了制作一则能吸引读者眼球的新闻标题,他常常难于下笔,要长时间的冥思苦想。

  “每一篇稿件在《东阳日报》刊登后,我都会认真对照自己的原稿。”楼绍新告诉记者,通过长时间的写作供稿,他认识到,好的通讯员必须具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敏锐的政治嗅觉,内容上要能够贴近工作和生活,展现社会正能量。楼绍新表示今后将继续做一个生活、工作上的有心人,挖掘身边的新闻题材,展现企业风采。

  许兵辉 做一名草根民间记者

W020191107330484496061.jpg

  “我高中读的文科,那时就开始尝试投稿,至今有40余年了。”11月5日上午,许兵辉接受记者采访时笑着说道,高中的他就热爱写作,三天两头给当时县里的广播站投稿,虽然投出去的稿件如同泥牛入海,他却始终乐此不疲。

  许兵辉高中毕业后,选择入伍从军,并在部队中发挥自己写作的特长,利用闲暇时间写部队建设和训练中的故事,多篇稿件被当时的《中国法制报》、《解放军报》、《人民前线报》等录用。1982年,许兵辉因为有5篇以上的稿件刊登在报纸上,荣获“三等功”,还被评为部队的精神文明标兵。

  如今,在白云街道工作的许兵辉,就如同扎根基层的“记者”,挖掘了许多基层新闻线索,传递基层心声。“因为工作关系与《东阳日报》结缘,让我的身份不仅是一位读者,还成为一名新闻供稿者。”许兵辉说,随着陆陆续续地投稿,他逐渐意识到这项工作代表着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从1982年至今,他已在各个报刊上刊登了2000余篇稿件,《东阳日报》复刊以来,几乎每年都获得《东阳日报》“优秀通讯员”的称号。

  一篇好的新闻报道不仅要宣传工作成效,还要促进工作的开展。2018年6月,许兵辉写下了《追赶路上奋力前行不落伍白云街道民政事业“弯道超车”》一文,刊登在《东阳日报》3版头条,既展现了白云街道民政工作成果,还讲述了民政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举措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为了写好这篇报道,许兵辉在每天的工作中,都会仔细留意工作推进情况,与部门负责人沟通交流,再深入采访相关工作人员。构思成文后,他会逐字逐句地反复推敲直到满意。

  许兵辉表示,作为白云街道的一名通讯员,讲好街道的故事、讲好百姓的故事就是他的职责,而要真实、生动、鲜活地讲故事,就要走出办公室,到居民家中,到现场去。只有在现场,心中才会有感动,也才能写出接地气、有温度的好新闻。这一路走来,他摔过跟头、尝过苦头,也收获了感动、喜悦和成长。无论经历怎样的情境,他都会时刻提醒自己:要坚持报道事实,用自己的真心去书写新闻。

  卢纯跃 那瞬间的感动让人着迷

W020191107330485590086.jpg

  “咔嚓咔嚓……”11月4日上午,记者见到卢纯跃时,他正在用相机拍摄一组街头照片。

  “上初中的时候学画画,自认为对构图、色彩等等还是有一些天赋的。”卢纯跃笑着告诉记者,初一的他对美术情有独钟,曾参加过金华市美术作品展览,不过直到21岁,卢纯跃才第一次接触到相机,从此爱上了摄影这门艺术。

  构图、色彩、用光,这些美术与摄影相通的方面,让卢纯跃在摄影中有了比别人更高的起点。参加工作后,他在当时的东阳计生办负责计划生育的宣传,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一次次计划生育宣传活动和先进人物。为此,每个季度卢纯跃都要奔波于各个地区收集新闻线索,出版10个宣传版面,这项工作也为他今后的图片新闻拍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东阳日报》复刊之后,我就经常投稿,那时候网络不发达,都是一张照片附上简短的文字送到报社。”卢纯跃说,一次儿童节的图片拍摄让他记忆深刻。儿童节的前一天,他前往落鹤山上的儿童乐园,想要拍摄几组照片投稿,但一路辛苦爬上山顶的时候却发现胶卷芯忘带了。但他没有放弃拍摄,又下山向附近的居民借来了胶卷芯再次上山,完成了当天的新闻投稿。卢纯跃表示,新闻时效性很重要,如果不能在六一当天刊登儿童节相关的图片,就会失去新闻价值。

  “一张好的图片可能只需要几秒钟,也可能需要连续多天的拍摄。”卢纯跃说起自己的一次拍摄经历,偶尔的回眸让他看到了一对婆媳和谐相处的感动瞬间,他不假思索就拿起了相机拍下了当时的场景。他说,一张好的照片,如果拍摄者自己都没有发现感动的地方,又怎么能让读者感动呢。

  卢纯跃表示,图片新闻有别于文字新闻,好的图片新闻有时候只需要简短的几句文字说明,甚至不需要文字说明,就能让读者明白拍摄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如果拍摄出的图片富有冲击力和美感,更加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责任编辑:李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