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马文车力推“东阳帮”扬名杭州

2019-12-11 14:57:18 来源:东阳日报 吴旭华

  一座杭州城,半部东阳史。

  杭州的半部建筑史,可以说是由东阳人书写。在杭州万松岭上,有座神秘的“城堡”万松园,它不仅由东阳人建造,其主人也是东阳人——著名爱国进步民主人士马文车。

W020191211350879647890.png

  1890年,马文车出生于马宅镇马宅村,号心竹。1911年,马文车毕业于杭州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到省军政府从事文书工作。自此,他就离开了生养他的故乡。如今在马宅村,还保留着他的故居“春晖草堂”。

  东阳春晖堂,杭州万松园,两座建筑以截然不同的风貌,清晰映射着马文车对建筑与园艺的爱好,承载着他对东阳建筑与教育的拳拳之心。尤其是万松园,还成了20世纪30年代初“东阳帮”扬名杭州城的一张名片。

  铁骨铮铮心系革命

  1909年,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掀起了一场反对奴化教育的斗争——木瓜之役,时为理化科班长的马文车就是这场斗争中的学生代表。革命的种子于此际在他心中萌芽。毕业后,他进入《新浙江潮报》担任主笔,后到省军政府从事文书工作。1913年,马文车参加了由孙中山发起的倒袁“二次革命”,后赴日本留学,1915年从日本政法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回国。后历任国民政府军委会秘书厅长、北伐军总司令部秘书处处长、北伐军第一路军政治部主任等职。

  1926年1月19日,担任潮海关监督兼汕头交涉员的马文车以武力收复潮海关,却被迫于列强压力的广州国民政府撤职,已被收回的潮海关主权也被宣布无效。马文车此举虽然失败,却开创了近代我国武力收回海关的先例,获得周恩来的大力支持,他的思想也趋向革命。同年,他在“中山舰事件”中受命审讯共产党员李之龙,上书为李之龙申请保释,全力实施营救。国共决裂后,马文车又通过秘密渠道与中共保持密切联系,输送情报。

  “九一八”事变后,在甘肃担任代理省主席兼教育厅厅长的马文车向甘肃、宁夏、青海三省通电发布宣言,号召抗战,蒋介石勃然大怒并厉行镇压。看透了蒋介石面目的马文车决意退出国民党政府,南归杭州。在此后的岁月里,他屡次反对蒋介石独裁政权,在南京城大闹国会,并于杭州筹建民革,与反对派进行面对面的斗争。

  西子湖畔建万松园

  1933年,回到杭州后的马文车在郊区杭县上泗购买了沙地240亩,开办了南华农场,场内附设养猪场;又在河坊街开设米店自产自销。这位东阳农家子弟恢复了农民本色,垦种、养猪、植树、建房、经商,俨然成了“农垦专家”,引得萧山湘湖浙江大学农场的师生和当地农民前来参观访问、购买良种。也就在此时,马文车在西湖万松岭西麓,斥资买地,建造了平房一座、楼房一幢。因对面就是万松书院,马文车将此处别墅命名为“万松园”。万松园入口处被设计成一座石头牌坊,上书“万松园”,坊柱间安装拱形铁艺大门,中西合璧。进入铁门是一条长长的石板甬道,蜿蜒通向位于半山腰的楼房。

  万松园的这幢楼房状若城堡,外立面通体由块石砌筑,两层三间,建筑面积为400多平方米,整体造型为两层三开间的排屋加转角楼。排屋设有内廊,石阶石柱,每间房子进深达两间;转角楼呈六面体,便于采光通风。整幢楼房重基厚墙,坚固耐用,高敞大气。立于楼上,湖山胜景,历历在目,不仅视野开阔,胸襟也为之舒畅。

  出生于“建筑之乡”的马文车为万松园亲自选栽了各种松柏,又种下了梅兰竹菊,使得这处巧借“万株松树青山上”的园林更加清雅幽静。

  建造万松园让马文车债务压身,南华农场也在战乱频仍的岁月里难以持续,加上马文车热心公益,不久就债台高筑,银行贷款高达两万余银元。他打算出售在杭州的其他房产,但动乱岁月里无人受买,无奈只好将万松园出租。

  1937年9月,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租下了万松园。在两个月时间里,借助万松园不为炮火所扰的清幽环境,竺可桢统筹安排了浙江大学西迁和开学等事宜,还于当年10月10日开了一场“派对”,为浙大教授钱钟韩安排相亲,促成了钱钟韩与柳定生的婚事。钱钟韩就是钱钟书的叔叔。当时到场的浙大教授,后来多数成为院士。

  1951年,张爱萍将军来到杭州,他拒绝了事先安排的“司徒雷登公馆”花园洋房,选择相对简朴也更接地气的万松园,住了整整一年。

  无论是德高望重的大学校长,还是叱咤风云的开国将军,两人都在万松园留下了独特情愫。1947年10月12日,竺可桢重返万松园,“初入园门不觉有变动,但至住宅前则宝塔松庞大无朋,几将行人路占去,故宅前草地几不可辨认矣”!

  建春晖堂安放身心

  在打算变卖、出租杭州房产时,马文车就着手在故乡建造“春晖草堂”。戊寅夏月也即1938年夏天,春晖堂终于建成。堂为三间,硬山顶,整体造型呈正方形。中门双开,前设雨棚,青石立柱,块石门楣,中嵌青石门额,阴刻“春晖草堂”。左右厢房各一层,安装平顶;中间堂屋设屏风墙,墙后有楼梯通往阁楼。一带粉垣弯曲围抱,构成了春晖堂的庭院。后院东边设厨房,西边设厕所,在厨房和主楼之间有一道围墙,上开月洞门。整座建筑粉墙黛瓦,属于典型的东阳传统民居风格,却又带着飘逸灵动的江南园林气质。

  据马宅村文化礼堂管理员虞关平回忆,马文车喜爱园艺,他沿围墙种植了柏树,又在从大门通向主楼的弹石嵌石板通道两侧种植了冬青树;主楼正面墙脚栽植玫瑰,花开时节,西边紫红,东边粉红,蜂蝶飞舞,浓香氤氲。庭院东边还设有石几石凳供人小憩,20世纪70年代石几石凳不翼而飞,月亮门围墙也被拆除。

  1942年,日寇入侵东阳,东阳县城沦陷,国民党县政府搬迁到马宅,设于马氏宗祠内。烽火后来烧至马宅,宗祠被焚毁,春晖堂也未能幸免,除了门额、石柱以及基础,其余都被毁。马文车旋即重建春晖堂,采用木构架,黄筋泥夹砂石夯筑,墙体厚达一尺有余。建成后,马文车还在门前溪滩上建造了“中山公园”,内有一座亭阁,还有一座“抗战阵亡纪念碑”。这座公园于20世纪50年代被拆除。68岁的村文保员马顺法对围墙上的射击孔记忆犹深。为防日寇侵扰,马文车在围墙上开设了射击孔,里大外小,犹如漏斗。一旦有异动,就着人架上机枪方便攻守。幸运的是,这些射击孔并未派上用场。马文车还在马宅村组织了童子军,对初期的日常训练亲力亲为。

  马文车居住在春晖堂的时间并不长,但村民都对他感铭于心:早在1928年,马文车就捐资倡建了马宅初小,马夫人担任名誉校长;后来,夫妻俩又在磐安倡建了私立文范初级中学。

  在之后连年的兵燹动乱中,因为马文车在国共两界的良好声誉,保全了春晖堂安然无恙。1957年,马文车受到不公正待遇,一直到1961年去世,他再也没有回到家乡。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春晖堂被安排为小学教室,设置了两个班,虞关平还在此任教了3年。这种利用方式,让春晖堂逃过了一劫。

  帮“东阳帮”扬名杭州

  马文车喜爱园艺,擅长建筑设计,与东阳“建筑之乡”的传统文化熏陶不无关系。当年他建造万松园时,就请了“东阳帮”工匠,从把作师傅到石工、泥工、木工、铁匠、漆匠和铜匠等,都是东阳人。

  当时,杭州的茶馆是手工艺匠的“生意介绍所”,“宁波帮”多在城北中山北路上的三元居、阿华、阿三等茶店;“东阳帮”则在城南四牌楼、四宜路的茶馆。四宜路和万松园仅一箭之遥,同属万松岭区域,这为马文车寻找“东阳帮”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他的老家马宅村更是石匠聚居地,马氏宗祠是典型的石柱祠堂,近百根石柱都由村民和附近村庄工匠开采加工。东阳工匠的严谨与创新,使万松园成为西湖别墅群落里的标杆,与湖山相得益彰。

  民国时期,东阳人在杭州开设的营造社有40余家,全市泥木工中东阳人占四成以上,堪称半壁江山。据1923年2月24日《申报》载:“东阳旅杭、嘉、湖三属工界同乡,不下十余万人。”胡庆余堂、西泠印社、灵隐寺、岳王庙、湖心亭、楼外楼、刘庄、汪庄……乃至井亭桥畔的七重天、西子湖边的疗养院、皋亭山下的钢铁厂等等,都留下了“东阳帮”的劳作印记,“东阳把作师傅”成为了杭州营造业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东阳侬,食六谷,杭州上海竖大屋。”此言诚然不欺!

  马文车在杭州,一直乐助家乡父老,他在主持民革浙江分会和杭州救济总会时,为众多“东阳帮”工匠争取到了安稳的工作环境。新中国成立后,“东阳帮”纷纷组队结社,夯实了行业基础,也为浙江第一建筑公司、浙江第三建筑公司和杭州建筑公司输送了组建架构和技术力量。若说马文车为“东阳帮”扬名杭州的“幕后英雄”,并不为过。

责任编辑:李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