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汲古铸新 以藏会友 汲古草堂三十年以藏养藏举办个展

2019-12-18 16:59:29 来源:东阳日报 吴旭华 胡扬辉

  传统书画、现代油画、铜镜印章,雅意盈室,古气沛然。

W020191217573723253741.jpg

  12月8日,中国木雕博物馆临展厅,汲古草堂藏品展开幕。琳琅满目的展品让人目不暇接,但略嫌局促而简陋的布展,又让人不难窥见展事后的那份窘迫。

  “布展忙了一个通宵,幸好有朋友帮忙。”开展的兴奋掩不住奋战通宵而留下的一脸倦意。较之布展上的“寒酸”,在收藏事业上,70后的张辉却出手大方。而且,作为一介工薪阶层,他坚持收藏30年。其视藏品文化价值甚于经济价值的取向,为东阳留下了一大批乡贤书画,获得了业界的赞誉。也因为如此,东阳博物馆作为主办方盛情邀请其办展,横店龙景雷迪森庄园、市东元食品有限公司和南马豪佳木艺厂对展事给予了友情支持。

  收藏之乐不在于独乐,而在于众乐。张辉说,新时代的收藏事业更要汲古铸今,古为今用。这也是他举办此次展览的初衷。

  汲古涵新,不辍收藏三十年

  张辉于1990年迈入收藏界,先后玩过瓷器、木器、金石、古籍、绣品等。一次次经眼过手古物,让他终于明白——文化才是藏品最厚重的包浆。过多关注藏品本身的经济价值,反而会沉沦于蝇营狗苟,失去许多精神上的乐趣。

W020191217573743389066.jpg

  在诸多展品中,有幅品相并不是非常好的书法作品,“粗饭菜根香,诗书风味长”,落款是“潜庐主人”。正是这幅书法作品,牵引着张辉走上了书画收藏的路径。当时,为了弄清“潜庐主人”的身世面目,张辉可谓“上穷碧落下茫茫”,却一无所获。几年后,他去杭州出差,偶然路过一处古宅,发现门额上竟然写着“潜庐”两字。这古宅的主人是否是“潜庐主人”?进去后,他在花园的草坪上发现了一方石碑,落款就是“潜庐主人”。原来,这座古宅是东阳籍“砩矿大王”何绍韩在杭州的别院,“潜庐主人”正是何绍韩的别号。在详细了解何绍韩的生平事迹后,张辉对这件书法作品的文化价值有了别样的理解。

  “中国传统书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载体,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一幅书画作品,若研究它的内容、技法,再追寻它的创作者、受赠者,可谓洋洋洒洒,裨益良多。”张辉说,正是这种研究与追寻,让他欲罢不能,自此改变了收藏方向,专注于民间书画。

  作为一名银行职工,张辉收入并不丰厚。他在个人生活上要求极低,却把节省下来的钱悉数投入了收藏。而且,他收藏的对象并非名家字画,更倾向于非专业的“小人物”。在他看来,在这些更加日常化、生活化的书画作品里,由于摆脱了“做秀”与“炫技”成分,笔触显得更加从容,情感也更为真实。从这些民间书法与绘画里,更能看见一个时代的日常轨迹。“古人的书画作品是陈旧的,但经常研读,也能时时读出新意,它带给我的快乐与收获无法言喻。”张辉说,正是这种收获知识的快乐,让他30年来锲而不舍。

  汲古修绠,不懈钻研终有成

  此次展示的藏品中,书画作品共有199件,金石、玉石、木器等杂项也有65件,数量之丰令人咋舌。其中,约三分之一的书画出自东阳乡贤之手,形式涵盖了中堂、屏条、册页等。

W020191217573744265788.jpg

  《芝兰并茂慈竹生孙图》被张辉视为“镇馆之宝”,它作于1945年抗战胜利日。当时,正在联合大学、英士大学任教的东阳国画家陈松平、奉化人周天初、江山人郑仁山、嘉善人李乃城,还有东阳人吴作球一起宴聚庆祝。席间,吴作球提及其母将八十大寿,于是诸位同好合作了此画。去年,张辉出版了《汲古草堂藏东阳古代乡贤书画作品集》,此画作被置于首页。

  “当初出版画册时,还有许多未解之谜,现在差不多解开了。”一年中,张辉未停止对乡贤书画的研探,也感受到了“汲古得修绠”的畅快。此次展出的一幅钟馗主题人物画,题跋“时在天中,摹半痴笔意,梦仙吕珍”。这位梦仙吕珍到底是何方神圣?一直未有确切线索。不久前,他从巍山一位退休教师处得知,吕珍大名吕元清,梦仙是其艺名,出生于约1876年,一生钟情于书法与堆塑艺术,所绘人物形象逼真,细腻工致,被誉为“岘东一支笔”,与被称为“东阳头把篾刀”的马富进结为挚友。1915年,他的作品应邀参加了世博会。马富进曾赠送他一对托篮,由其后人保存。

  在东阳,号称“梦仙”的并非吕元清一人,还有一位李缥,此次展出了张辉收藏的写意菊石图。“之前一直误以为他是李标,后来得知其真名李缥。”张辉介绍,李缥是李宅人,光绪年间廪生,擅长花鸟和金鱼,所绘梅花尤其为世人所重,人称东阳画坛“四君子”之一。他一生从事教育,创办了东阳县立第十高小并担任校长,著名画家李春城就是他的学生。

  藏品的整合利用,往往体现着藏家的文化功底与创意能力。展厅入口的一组中堂颇为引人注目,居中画作峰峦耸立,苍松夭矫,上书毛泽东的《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落款则是东阳木雕厂创作组。这幅作于1972年元月的国画,由张辉机缘巧合收得。为此次展览他特意装裱了此画,配上乡贤吴锦湘手书的对联“槐植在庭棠遗在邑,笼开有鹤径扫有花”,画作雄阔而书法典雅,组合于一起,竟然有俊逸飒爽之风,在意境上也互为观照。

  乡贤书画唤起了观展者的乡愁。虎鹿镇葛宅村村委会主任葛煊炜步入展厅,很快就找到了本村乡贤葛绥成(著名地理学家)和葛敏阶(原上海江海关总会计师)合作的一副寿联:“距百岁廿龄矍铄慈容海屋添筹春不老,合二堂四代斑斓彩衣华筵介福寿无疆。”“站在此联前,感觉特别亲切,仿佛两位乡贤坐在面前,让我不禁想象起他们赴程氏寿宴的场景。”他情不自禁地说,这场收藏展览,让人看见了历史的深度与宽度,尤其是面对乡贤书画,仿佛穿越时空与隔代人物促膝相谈。“当年的程氏喜逢八十寿诞,四代同堂,华筵庆祝,介福无疆。张辉30年不辍收藏,如今小有所成,也是被这项事业‘报以介福’。”

  对此,张辉以不久前收藏的乡贤乔乃迁所书对联“松柏老而健,芝兰清且香”表明心志。乔乃迁,字国陶,号耐青,又名乃仙,生于1899年,南市街道沧江人,擅长书法,16岁时书匾额“德厚流光”,遭乡绅忌恨。“我做收藏也感受了世间冷暖,但我不会因此而放弃。”

  汲古烁今,不惮消得人憔悴

  相较于乡贤,一些域外书画家的生平事迹考证更为不易。在琳琅满目的书画作品中,确切考证出作者的仅极少部分。

  展览中有一幅绘于绢上的山水画,从题跋可知,此画作于乙卯年(1915)夏日的一个雨夜,作者为“汉台”与“丹林”,汉台绘乔木,丹林补山水。汉台就是民国时期曾任河南省高等审判厅厅长的王曾礼。丹林又是何人?经多方查阅资料,最终得知,丹林就是上海老一辈书画鉴赏家陆丹林,曾为上海艺专和重庆艺专教授。他在黄花岗起义前就加入了同盟会,这幅作品可能绘于他参加国会会议之隙。陆丹林在民国时期的书画界极具名望,相传齐白石曾想赠画于他却被拒绝,因为陆认为齐的画并非文人画。他请张大千、吴湖帆、谢稚柳三人合作的《红树室图》手卷,有当时文坛名家30人题跋,堪称一次纸上雅集。

  晚清的江谦也是张辉颇为欣赏的人物,这位徽州婺源人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先驱,受张謇之邀担任了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的校长,他的半副对联“文武举职神人以和”正是其教育理念的外现。浙江萧山人朱怙生(朱慰堂)也是教育家,曾执教于浙江女子师范党校和杭州高级工业学校,其对联“万有不齐天下事,一无所寄古今情”,孤傲中见高洁。民国时期川军高级将领、国盟会会员吕超的书法平正出奇,淡泊静逸。而与这些近代人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顺治六年(1649)湖北黄州状元刘子壮的一幅榜书,仅“锦屏”两字,让人猛然想起《牡丹亭》里那句唱词“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锦屏两字,总让人感觉时光流逝,物比人久。”说起此,张辉再次感慨自己半生消磨于此业。一件藏品,往往经过数人之手,读懂寄于其上的历史,才是收藏者最该关注之事。在他心目中有位榜样——乡贤程宽渭,沪上著名的工人收藏家。曾于1986年在东阳文化馆举办书画藏品展。如今,东阳民间收藏风潮正盛,但许多人把藏品束之高阁,深藏不露。张辉却把藏品大方亮相,让它们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他说,这才是让藏品真正适得其所。

  民间收藏何时不再“雪藏”

  “民间收藏很不容易,能坚持三十年更属难得。”在汲古草堂藏品展开幕时,作为主办方东阳博物馆馆长,陈荣军对张辉矢志收藏的举动给予了赞誉。开幕式主持人、市美术馆策展人张扬明也由衷感佩:“坚持三十年,靠藏品周转,以藏养藏,真的不容易。”

  我市民间收藏起步早,收藏群体为数众多。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了以东阳木雕和竹编、传统书画以及杂项等为主的收藏特色,还涌现了一批高品位的收藏家。像我市虎鹿镇厦程里人程宽渭,当年在沪上收藏界拥有较高声誉,藏品成色甚佳。著名书法家舒国华因与当时艺术界多位大咖交好,庋藏颇丰,也曾举办过藏品展。

  虽然我市收藏界对成立收藏协会的呼声一直居高不下,但至今未有实质性成果,行业也因此“一盘散沙”,缺乏强有力的引导与约束。与此同时,我市的收藏界不管是藏品还是收藏群体,都存在鱼龙混杂、良莠不分的情况。据业内人士分析,收藏业和其他行业不同,直接关系到经济利益,甚至可能关涉文物保护。因此,收藏者的专业水准和道德水平对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人品与藏品,构成了收藏业的任督二脉。

  也是因为缺乏行业协会的组织、引领、监督,我市的民间收藏虽然“各美其美”,却始终未能“瓣瓣同心”,既难以举办有影响力的收藏活动,也让藏品的正向价值得不到合理开发利用。一方面,许多单位和机构需要利用民间收藏辅助进行学术研究、文化转化;另一方面,许多藏家出于种种顾虑,不愿或者不敢把藏品大方亮相、大胆应用。记者了解到,东阳博物馆、美术馆等举办一些年代展览时,经常需要向民间藏家借用藏品;市政协文史委编撰文史资料,更离不开有价值的藏品作为参考。事实上,仅靠博物馆等官方收藏,远不能满足当下的各种文化需求,尤其是在方志、文史等领域,官方资料与民间藏品在互为观照、印证、补充中实现互通有无,已是必需的途径。

  为了推动民间收藏健康发展,我市也在不懈努力。比如每周四上午在卢宅开设古玩早市,促进藏品交易。张扬明依托黉庐美术馆长期举办乡贤书画藏品展,并在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三晚上举办收藏沙龙,聚拢了一批收藏爱好者,促进了藏品的学术研究。许多工艺美术大师则利用自己的展馆,开设专题藏品展,像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何红兵多年收藏古木雕和竹编,在学术界享有一定声誉;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陈一中收藏了“雕花宰相”黄紫金等名家老艺人的作品,设馆布展,以供交流。商业力量对民间收藏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雄厚的资本往往能有效地把高品位藏品留在本地,像东阳籍企业家赵纯心就借助横店龙景雷迪森庄园酒店,创办了纯心艺术藏馆,馆藏的东阳古木雕多为珍品。随着民间收藏事业不再“藏藏掖掖”,公众也得以更便利地享受到收藏之美。

  对我市民间收藏爱好者来说,当下最大的愿望还是成立收藏协会,大大方方地把这项事业亮相于阳光之下。据悉,义乌和永康都已成立了收藏协会,各项活动举办得有声有色,这让我市很多藏家称羡。更多收藏爱好者表示,我市的民间收藏已成为不容小视的力量,迫切需要政府关注、引导和扶持发展。以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有效整合、有力推动,以协会引领,以沙龙补充,以市场活跃,同时鼓励民间兴办博物馆、美术馆,挑选条件成熟的场馆设立中小学生乡土文化研学基地,让更多东阳人了解东阳的历史,从而使民间收藏正式成为文化资源,避免沦于经济利益至上的古玩交易,真正做到“以藏养文”“以藏富文”,真正丰富并科学转化东阳的文化优势。

责任编辑:李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