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烟雨兰桥读劲节

2019-12-25 13:40:58 来源:东阳日报 吴旭华

  修缮一新的玉兰庙已成为葛诚纪念馆的一部分。

  620年前,面对家国之变,东阳士人葛诚舍生取义,却给家族带来夷灭之灾。620年后,星散各地的族人齐聚葛宅,共同缅怀葛诚。他们说,是先祖的价值取向,让他们懂得了精诚所在。

  这是何其相似的两个冬夜!同样一灯荧然,同样一室肃然。

W020191225364269081350.png

  时光回溯到200多年前的初冬之夜,东阳永宁孝顺里葛宅,兰桥葛氏族人聚于一堂。墙上烛影摇曳,续修家谱之事已然议定,一个欲语还休的话题却让一屋子的人突然安静下来。主持修谱者葛金章捻须而言:“章髫岁闻父与伯叔辈缵修谱事,辄以为言,谓公实余族上世从祖,至今性典尚缺,惜无有力者为之上闻,命章等宜切记之。”

  葛金章提及的“公”,即我们今天说到的葛氏先人葛诚。葛诚出生于1355年,字诚夫,号梅竹。1399年,身为燕王府长史的葛诚向朝廷如实反映燕王朱棣“谋反”,被朱棣屠灭。

  2019年初冬的一个夜晚,葛诚殉难620周年之际,葛氏后人再次聚于葛宅,商议创建葛诚纪念馆、祭祀葛诚事宜。其间多人提出编写葛诚宣传册。此事引起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档案馆、市政府地方志编纂室)重视,遂襄助玉成。

  当年葛诚身故,东阳葛氏被“瓜葛抄”,400年来史书隐讳,族人缄口。直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经邑人楼上层、卢衍仁等奔走请命,葛诚被清廷赐谥“烈愍”并落籍葛宅,又获准为其在葛宅建造褒忠祠。如今,葛宅又建成葛诚纪念馆,并将于12月28日正式开馆。

  古樟默默陪伴着褒忠祠。

  一腔精诚,回应义命

  冬阳下的葛宅,兰溪之畔文化墙上,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张玉海手书的“烟雨兰桥”风神潇洒。“烟雨”,既是江南特有的文化意象,更对应着葛氏家族罹难之后,于动荡世事中正视命运又超然于宿命的洒脱。诚如南宋宰相葛洪留下的家规“义命”:人生行的是“义”,余者恪遵天命;天命可遇而不可求,行“义”却是为人分内之事。

W020191225364270593486.png

  也许,正因为如此,作为朝廷任命的燕王府长史,葛诚在探知朱棣的“异动”后,他只能也必然舍身而取义,在向建文帝“年终述职”时如实反映燕王有“反迹”但还未有“反心”;后又在朱棣举事之前,密信朝廷直言燕王“反意已决”,从容地迎来人生谢幕的悲壮时刻。他自知别无选择,幼时跟随父亲葛岩修习儒家理学,少年时又学于“太史公”宋濂门下,并与宋濂门生方孝儒过从甚密,意气相投。在义与利之间,他的人生价值取向昭然可见。

  梅竹轩,葛诚当年的读书之处,画家张扬明用画笔再现了这一林泉高致之处。在去燕王府之前,葛诚被朱元璋亲自选中派往湘王府,先后担任伴读、纪善。当葛母胡氏重病时,已经升任湘王府长史的葛诚向湘王朱柏辞职,朱柏伤情难抑,为其书“梅竹轩”。朱柏手迹已不存于世,如今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蒋天耕重书。仅从这书斋名称里,就可想见葛诚的坚贞皎洁之志,虚心不屈之节。

  “今天我们纪念葛诚,到底是要纪念什么?”这个问题,长久以来盘桓于葛宅村村委会主任、《葛氏东阳》执行主编葛煊炜心头。直至他再读先贤葛金章所撰的《兰桥建褒忠祠记》:“万古有必伸之正气,两间无不发之幽光,是盖其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虽代远年湮,没埋已久,而不可磨灭之精诚,必有为之拂拭而使之益显于天下。”精诚,正是葛诚发乎内心,忠于国家、孝于父母、家国一体的信念。家国一体、休戚与共的使命感、责任心,构成了那个时代士人的追求。由葛金章所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陈金彪手书的对联“一日百年成大节,千秋两字定公评”,千秋两字,即是“精诚”。

  花坛壁上的砖雕来自村里的古建筑遗存。

  一座展馆,看见历史

  1791年,在葛金章等人主持下,褒忠祠于葛宅落成。而在一年前,卢宅人卢衍仁已上书太仆寺卿戴璐,把葛诚的籍贯落于葛宅。近400年前的那场夷族之祸,已让葛诚的老家南马葛府片瓦无存,成为东阳葛氏一脉再也回不去的家园。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钟国友撰写的对联“哲秉机先轶张谢,谋隳事始恨齐黄”,就是戴璐为葛诚而作。在戴璐看来,葛诚智谋远在时任北平布政使张昺、北平都指挥使谢贵之上,可惜此两人因轻敌而被朱棣诱杀,加上齐泰、黄子澄为建文帝制定的削藩计划不够周全,导致捕捉朱棣一事功败垂成,葛诚为此殒命。

W020191225364272138823.png

  古兰桥头那盏至今犹存的路灯,于那一年照亮了葛诚孤独的精魂。伴着乡人悠长的呼唤,跨越千山万水,葛诚的忠魂终于栖息于褒忠祠。祠内,高悬着乾隆帝颁布的葛诚平反诏书,“尔故明燕府长史葛诚,矢志不渝,立身有素,际屯艰之运,力本难支,完精白之名,心堪共谅。……象厥生平,谥为烈愍。”

  矢志不渝,立身有素。短短八字,堪为葛诚在生死抉择面前的立场写照,也是葛宅人一直赓续的传统。他们用“劲节”来重构葛诚精神,并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包中庆题写“劲节堂”作为葛诚纪念馆的堂名。葛宅村党支书葛忠兰说,这八字构成了葛诚纪念馆的精神核心,吸引了虎鹿供销社、虎鹿镇农民合作经济联合会把纪念馆作为党员活动基地。

  毗邻褒忠祠的是建于清末的玉兰庙。数年前,村民把玉兰庙迁到村外古道边,更名为褒忠庙。原庙址多年闲置,濒临坍塌;庙前空地野草丛生,蛇鼠出没。在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支持下,玉兰庙修缮一新,与褒忠祠共同构成了葛诚纪念馆,兼作葛宅浙江省AAA级旅游村游客接待中心,用置身历史的沉浸式体验,让人们感受葛诚“征大节于临危,发幽光于易代”的遗徽。

  葛诚纪念馆内,“看见历史”四字发人深省。在葛宅干群的努力下,这段历史也确实变得可见可感可触。祠内,由横店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吕俊腾老师新造的葛诚塑像,温文端方,虽前尘邈邈无法追正,视之却令人亲切和煦。祠外古樟脚下,一方早已被磨去斧凿痕迹的柱础,以及镶嵌于花坛壁上的“花岗耸翠”“容膝”“怡颜”三方砖雕,都是村中古建筑的遗存。而在“烟雨兰桥”文化墙上,嵌入了两方刻有“未己”字样的古砖,它们来自葛宅曾经的土堡。一砖一石,承载的是记忆,铭刻的是历史。葛宅村监委会主任葛茂荣见证了褒忠祠的沧桑变迁,曾痛心地看着众多古物被弃置于兰溪河道内,也欣喜地见证了它们重新“复出”。祠前横跨兰溪的小桥原先只有三块长条石板,此次加宽重建,拆下的石板摇身变成了溪畔的石凳供人小坐。

  丹诚可揭,碧血长埋。魂有所依,祭得以祀。每年农历十二月初三的葛诚生日,葛氏后人都集聚于褒忠祠,献上心香一瓣,以家族纪念的方式,不断擦拭历史的棱镜。

  修葺后的褒忠祠被作为葛诚纪念馆的主体。

  一脉遗文,丰满史实

  葛诚殉难后,东阳葛氏一直采取集体失忆的方式,这段历史噤声止语,近400年来闭口不提。褒忠祠建成后,葛氏家族依然小心翼翼。2012年,《葛氏东阳》编撰工作启动,然而葛诚轶事“兹难深考”,他所著的《愿善集》四卷、《愚斋杂着》两卷均已被毁而不存于世。

W020191225364273902841.png

  葛诚其身其文,果真俱灭否?

  2016年初夕,辞旧迎新的钟声即将响起,葛煊炜接到朋友的电话:葛诚的佚文,找到了!

  原来,葛诚天纵英才,家谱称他“才瞻而捷,为诗立就,未尝属稿,名震缙绅”,虽然他的文集被毁,但在他出仕前后,请他撰写谱序和行状的大有人在。比如他的母族东南湖胡氏,就曾邀请他主家塾师席,胡氏修谱自然邀其参与并留下多篇文章;境内卢氏、蔡氏、徐氏,亦零星散落着他的珠玑光华。这些家族在每三十年一度的修谱中,都以虔诚的心意,保全并流传了葛诚的文字。在对这些文字的深入研读中,葛诚的形象逐渐丰满,为纪念馆的内涵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620年前,因为那场夷族之祸,葛兆云携子孙来到兰溪之畔,葛宅由此成为葛洪后裔在东阳的重要聚居地,也是葛洪著作《蟠室老人文集》宋刻本的庋藏地。但葛诚“知行合一”的精神,已然成为葛氏后人身上无法抹去的基因。明中后期,葛宅不少人走上仕途,其中的葛寅亮官至一品。清代起,葛宅逐渐成为学术重地,清末的葛铭和民国的葛绥成,奠定了葛宅作为地学重镇的基础。所有这些人文现象,都无法抽离葛洪“义命”和葛诚“精诚”的风教作用。令人欣慰的是,在葛宅人的努力下,葛诚的价值正在被不断发现并彰显——明清时期的知识分子对知识价值与人生价值的尊重与寻求,以及他们的家园情怀和对国家变化的忧虑与考量,何尝不是当下值得承续的思想资源!

责任编辑:李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