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乡贤风采丨马伯英:为中医事业鞠躬尽瘁 望家乡发展蒸蒸日上

2019-12-30 16:56:28 来源:东阳日报 陈巧颖 配图来自网络

  12月23日,笔者通过电子邮件,与远在英国伦敦的马伯英教授取得了联系。“我人还没有回东阳,你的采访就已经开始了,充分体现出东阳人的勤快和行动迅速、干脆利落。谢谢你”,马伯英回的第一封邮件,寥寥数语,就将其亲切儒雅、平易近人的长者形象展现在笔者眼前。

640.webp (4).jpg

  马伯英是何许人也?不妨先看一看他的“人生履历”:马伯英原是上海医科大学正教授,现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英国Kingston University和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博比尼医学院中医教学中心客座教授,英国皇家医学会终身院士。同时为上海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全欧中医药专家联合会执行主席、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席团成员、英国中医师学会会长。

  马伯英从事中西医临床50年,曾受邀成为世界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史》(又译为《中国的科技与文明》)医学卷的合作者,剑桥大学和英国学术院访问院士。他还是国际著名中医史学家,著作《中国医学文化史》(上下卷共174万字)凝聚了其毕生心血,是该领域的开山和奠基之作。他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中西医理论、临床和教学、中外医学史、医学文化人类学等。

  在接下来的几封邮件中,马伯英与笔者细细地聊起了他的人生:学生时代的顽皮;军校生时“违反规定”谈恋爱、送纸条;转业后下乡到工厂当医生并自学中医;最后又考上研究生、自学英语和人类学;协助李约瑟博士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在英国行医,担任英国中医师学会会长,为英国中医争取合法地位……

  1943年12月15日,马伯英出生于巍山镇怀鲁村。从小聪明好学的他,顺利进入东阳中学初中部学习。初中毕业后,他“打败”一众竞争者,如愿考上金华二中。1961年高中毕业后,马伯英积极备考,填的志愿是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机缘巧合下,马伯英得到了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医学系就读医学专业的机会。“虽然对医学一无所知,但医生毕竟是个铁饭碗,哪里都有病人需要治疗,所以我欣然前往。”马伯英说。

  当时的交通不像现在这样方便,从金华坐车到上海需要十几个小时,马伯英抵达上海北站时已经天亮了。后来,马伯英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医学系就读,学制为六年。学业开始前,他需要到上海虬江码头停泊的井冈山登陆舰上体验生活一个月,那段时间,他与一位苏北老水兵成为朋友。开始正式上课后,马伯英成绩优异,深受老师的喜爱。有一次,他还在200多位同学面前介绍了自己的学习和记忆方法。

  1967年,马伯英被分配到海军虬江码头登陆舰支队大别山舰任军医,水兵们身体很棒,他难免有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1972年,马伯英又被分配到金华汽车拖拉机修配厂做厂医。工厂在农村,因为医术高超,工人和附近百姓都来找他看病。他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还结交了不少工人朋友。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马伯英怀揣着梦想报考研究生。有一天,他正在地里干活,意外收到了中医研究院的录取通知书。1978年9月初,马伯英兴致勃勃地进入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室,成为一名研究生。无论是北京中医学院的任应秋、王玉川、刘渡舟教授,还是医史文献室的李经纬、蔡景峰、马堪温、马继兴等老师,都是大名鼎鼎的饱学之士。在他们的谆谆教导下,马伯英受益匪浅。在中医研究院时,马伯英还撰写了一篇论文——《针灸经络的本质假说》,并在日本杂志《医道之日本》上发表。

  研究生毕业后,马伯英如愿前往上海第一医学院人事处报到,并受命创办医学史教研室,担任教研室主任。他向领导提出了三间房间、初步编制7人(包括一名办事员)、增设图书购买经费、派出青年教师薛嘉甡到北京医学院进修等建议和要求,随后开始安心编写讲义。马伯英写了干部班使用讲义两册,分别是《医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与《中国医学系统发展史述略》,又写了《中外医学史讲义》上中下三册,适合本科生使用。如此,教研室的人事、架构、讲义等全部就绪,课程教学得以顺利开展。

  由于英国的李约瑟博士想要物色一名中国学者到剑桥与他合作,研究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经人推荐,马伯英成为最佳人选。不久后,马伯英收到了李约瑟和鲁桂珍博士的信。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马伯英向学院领导提交了申请,详细说明了事情经过、合作人和这份工作的重要性,并获得批准。

  1985年12月15日,在马伯英42岁生日那天,他启程飞往英国。经过20多个小时的长途飞行,马伯英抵达伦敦希斯罗机场,开始了在李约瑟研究所的两年工作。“我负责用中文写出中国医学史,他们会安排人员翻译成英文。”工作之余,马伯英希望在剑桥多学点知识。当时,他的报酬是一年6000英镑。于是,他便利用工资的剩余部分,申请到剑桥大学科学史部进修一年。前前后后算在一起,他一共在剑桥待了三年。

  1988年底,学有所成的马伯英回到上海医学院医学史教研室,着手撰写《中国医学文化史》。此书于1994年出版上卷,共计六十八万一千字。封面设计上,编辑选择了宋代李唐所绘的《灸艾图》,出自《故宫书画录》。后来,马伯英在敦煌洞窟参观时,曾经缘梯而上仔细观察该壁画,发现其实是“疮疡治疗图”,因此在他的《中国医学文化史》2010年版中予以更正。

  在撰写《中国医学文化史》、《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期间,上海医学院领导重新任命他为医学史教研室主任。于是,马伯英重整旗鼓,招兵买马,推动教研室工作顺利开展。

  1995 年,马伯英应聘前往英国伦敦一家中医诊所公司上班。在那之后,他以中医师的身份为英国病人诊治,深受信赖。2002年,马伯英创建英国中医师学会并担任会长,领导学会发展。同时创刊《英国中医》,受到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和海内外中医师的广泛好评,英国中医师学会也因此被誉为英国中医的大旗。2005年,英国皇家医学会授予他“终身院士”荣衔。2017年,马伯英退居二线,改任主席,期间他积极参与英国政府中草药立法工作组工作,反对以草药师头衔注册中医师,最后获得了“保护中医师头衔”的胜利,为英国中医师争取到独立行医地位。如今,马伯英虽已年届耄耋,但他仍然在为英国中医事业的发展发挥余热。

  这些年,马伯英和家人一直生活在伦敦,已经很多年没有回过东阳。此次受邀参加第二届世界东阳人发展大会,马伯英倍感喜悦,他不仅要亲眼见一见发展变化巨大的家乡,还期待在此次大会上与曾经的同学、好友重逢。马伯英表示:“听说东阳现在发展得很好,而且人才辈出,我想就此提出一条建议。东阳是蜚声在外的教育之乡,是否可以建设一所综合性大学,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人才。”

  最后,马伯英用一首词,表达了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与思念:

  满庭芳  思乡

  依依杨柳,绵绵芳草,诉难尽,离别意。且掬江水,再甘故乡味。

  多少孩提旧事,空留住,竹径小溪。生养地,东阳江水,潺湲流日夜。

  难舍!更此间,故迹旧忆。思逸当年,曾闲步徘徊,茅塞初启。一别,

  经年不见,眉眼间仆仆风尘。莫情伤,悲欢离合,只缘人多情。

  人物档案

  马伯英,英国皇家医学院院士。浙江东阳人。1943年12月生。1967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院,1981年获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硕士学位。1985年~1993年间作为访问学者数度出访英国,在英国剑桥大学"东亚史研究所"参与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主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编著工作,为该书医学部分主要执笔人。1985年在英国剑桥工作,并被选为剑桥大学"新学院"高级院员。1993年二度赴剑桥,并再次当选为剑桥大学休斯学院访问院士及英国学术院访问院士。1999年创办英国杏林中医研究院并任院长至今。2002年出任英国中医药联合总会主席。

责任编辑:李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