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和合东阳”主题征文之十六】最美不过年糕香;难忘东阳粉干

2019-12-31 16:04:47 来源:东阳发布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天又一年”,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总是借以文字,表达对故乡透魂蚀骨的难舍情谊。

  家和万事兴,合力促发展。以“和合”为主题的第二届世界东阳人发展大会开幕在即。会前,我们想要通过征文的形式,拉近世界东阳人之间的距离。来自五湖四海的相亲乡贤纷纷来稿,诗歌、散文、小说……形式各异,棉花、老酒、手工面、风筝、电影……这些记忆深处的一点一滴都成为我们对故乡最难忘的印象。

  故乡的一切都那么美好,富有诗意,无论怎样欣赏、赞美都不为过。接下来,我们通过《最美不过年糕香 最浓不过故乡情》《难忘东阳粉干》两篇文章,怀念记忆中的家乡味道。

  最美不过年糕香

  最浓不过故乡情

  文 | 李沁 

  作者简介:李沁,东阳市吴宁三中教育集团中山校区教师。

640.webp.jpg

  临近年关,外婆送来了一些年糕,嘴里反复说着:“还是隔壁‘坎头村’木兰家做的年糕好吃。”

  接连几天的好天气,这些可爱的年糕被明亮的阳光唤醒,它们长短一致,整整齐齐地铺列在竹篾里,自然风干,方便储存。刚做出来的年糕雪白透亮,糯软清香。

  我家每年都要在年末做上些年糕,外婆说市场上的年糕太硬,没有自己用糯米做的柔软。不仅我家,似乎每户东阳人家都会在过年时去市场,或是农村买上些年糕,从腊月一直吃到正月元宵。

  没有年糕的年,是不完整的年。

  我儿时跟着外婆去做过年糕,骑上家里绿色的大三轮儿,用“埽(sǎo)拉”(东阳方言,即用竹子编织而成的竹篮,底部呈正方形,开口处为圆形,圆形一周可以系上绳索,方便用扁担挑起)装上十多斤粳米和糯米,还不忘带上一只空的“埽(sǎo)拉”,用来装做好的年糕。十斤糯米大约可以做成十五斤年糕,有时人们也喜欢在糯米中加入玉米,做出来的年糕呈淡黄色,既有糯米的细腻,也有玉米的酥软。所有的米都要先碾作米粉,再加入冷水和匀,放入笼屉里蒸熟。蒸熟后的米粉放进“捣臼”里打成米团,打年糕需要两人默契的配合,一人打木槌,一人在捶打的间隙翻动年糕。米粉团子打的时间越久,做成的年糕也越糯软。但是,刚蒸好的米粉温度很高,翻动米粉团子的人要眼疾手快,一不小心,怕是要被木槌打到手去!但我从小看了这么多次打年糕,从未见过哪个翻转米粉团子的师傅出过岔子!好不佩服!乘热打好年糕十分不容易。在一锤一翻的动作之间,糯软可爱的年糕渐渐成型。最后再将年糕揉成长条状,摆成四行四列的“井”字型,整整齐齐,诱人可爱。

640.webp (1).jpg

  小孩子总喜欢农村里这样热闹的盛事。一群孩子紧紧围在打糕旁看着这有趣的一幕,刚打出的年糕留有余温,站在打糕旁的孩子总是能吃到刚打出的热年糕。哪怕不沾糖,那满嘴的年糕也能让天真的孩子舒展出灿烂的笑容。

  东阳的年糕,从制作过程的最开始,就已经有家乡独特的味道了。

  孩提时代的我喜欢和哥哥抢蒸年糕时烧火的差事,一把一把收割下来的稻草,被源源不断地递进“沃孔”(东阳方言,即土灶烧柴火的地方),明晃晃的火苗舔着锅底,“煮豆燃豆萁”的故事真实地在这一方灶台里上演。东阳特有的土灶,可以把米面的清香全然蒸出。村子农家升起阵阵炊烟,年糕的清香飘进千家万户。

  之后因上大学,偶然吃到过西北的年糕,塞北的年糕主要是白糕,或是黄米糕。去年国庆时去了北京,也吃到了北京的年糕。北京的年糕为北方年糕的代表,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北京小吃中的年糕,用黄米或江米面加各种辅料蒸制而成。但是,不管异乡的年糕各式种类如何,东阳人在外,终究还是最想念家乡的味道。我始终觉得东阳的年糕最喜人,不仅是雪白的颜色,糯软的口感,更是年糕中家乡的回忆,家乡的影子。

  外婆告诉我,早在20世纪60年代粮食紧张的时候,东阳人家娶媳妇儿,会用年糕代替喜饼。喜饼年糕可以算是送给女方家最丰厚的彩礼了。直至今日,不仅婚嫁,每逢喜事,如房屋乔迁之喜,孩子满月之喜,老人贺寿之喜等,东阳人都喜欢做上些年糕,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东阳人喜欢用年糕来寓意阖家团圆,吉祥如意,喜乐平安。

  如今东阳的年糕已经走遍千家万户,每一个东阳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年糕故事”。不管东阳的孩子此刻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作为乡土文化的代表,这糯软香甜的美食已然成为所有东阳人在外拼搏的一份羁绊。而这最美的清香,永远都是每一个东阳人心头最柔软,最温暖,最可爱的家乡。


  难忘东阳粉干

  文 | 郑骅 

  作者简介:郑骅,广东省中山市人民检察院。

640.webp (3).jpg

  我老家是浙江东阳的,东阳地处浙中山区,耕地少、人口多,许多人为了谋生外出打工。在外出谋生的人群中,粉干和霉干菜一定是不可缺少的,这是东阳人的标志,也是东阳人走南闯北的“利器”。可以说,哪里有东阳人,哪就有东阳粉干,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如果东阳人过年回不来家,一碗香喷喷的东阳粉干也能吃出家乡过年的味道。

  东阳的粉干很有名,基本上每个镇上都会做,做工大同小异,统称为东阳粉干。东阳粉干以当地产的大米为原料,经过水浸、磨粉、制丝、晒干等十几道工序制成,它白如雪,细如丝,韧性好,便于储存。东阳被称为百工之乡,和建筑有关的手艺人大多出自于此,如雕工、泥瓦工、木工等。早年间,东阳人走南闯北,除了一身手艺、一身是胆,就是几袋粉干、几罐霉干菜。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架起一个锅,烧上水,就能煮粉干,加上几味调料自然能吃出家乡味来。

  我们家第一个离开东阳的是我的外婆,外婆6岁的时候和母亲及两个妹妹因为“逃日本佬”,流落到了外地,住在江上的乌篷船里。因为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母亲就想把最小的女儿送给别人,换点盘缠。经过中间人介绍,一个不能生养的地主小老婆想要抱养一个女儿,就过来看,不知怎的她没有看上小女儿,却看上了6岁的外婆。外婆死活不肯,可是没有办法,一家人实在走投无路了,就商量着先答应下来,让外婆跟着那个地主小老婆回去,等有机会再跑出来,在码头上汇合。外婆在地主小老婆家待了几天,趁人不注意,逃到了乌篷船上,一家人又团聚了。紧接着,他们又换了大的交通船沿江返回家乡,可是不巧的是,在下一站的码头上,外婆一家被地主小老婆的人发现,外婆又被强行带走了,走的时候,手里还拿着一碗东阳粉干,就这样,外婆就留在了外地。

  长大后,外婆回到东阳去寻找母亲和妹妹,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却找到了外婆的外婆,外婆的外婆很怜爱这个失而复得的小外孙女。农村人都穷,没有什么贵重礼品,临走时将家里的粉干都给她背上。就这样,外婆又回到了我们那个镇子,并找了一个东阳人过日子,那些粉干成了她唯一的念想。

  我的母亲出生在我们这个镇子,由于外婆外公都是东阳人,她也自认为是东阳人,虽然她不会说东阳话。小的时候,由于家庭困难,外婆把母亲放到东阳去带过一段时间,母亲对那段记忆刻骨铭心,说再也不想回到那个穷山沟,但是对村里的粉干和霉干菜却念念不忘。很奇怪,一个地方的人离开了一个地方,走得很远很远,可能他的衣着打扮改变了,他的口音改变了,但他饮食习惯、他的口味很难改变,也许这就是舌尖上的记忆,那么执拗,那么神奇。现在的母亲和我生活在离东阳1000多公里外的广东,但是无论我带她吃多少广府美食、多少岭南粤菜,她始终不习惯、不喜欢,她还是喜欢老家的粉干、霉干菜,也许这就是她记忆中的味道,或是她排遣乡愁的一个办法。以前没有网购的时候,我就买一点当地的粉干给她,但是她一吃就能吃出来,不是老家的。后来,我通过淘宝买了东阳粉干给她,但她还是不满意,说味道不对,至于怎么不对她也说不上,这可难为我了,毕竟店铺上写的就是东阳粉干,而且我尝了也没有区别。也许,这东阳粉干还是东阳生产的,可能工序变了,也可能原料变了,我尝不出,母亲却忘不了。

  老实说,记忆中我对粉干没有太多好感,那时候读高中,母亲早起给我做早饭,吃得最多的就是粉干,不是汤粉干就是炒粉干,吃得我都有点怕了。但是后来离开家乡去外地读书,然后去外地工作,一晃十几年了,好久没有吃到家乡的粉干了,还怪想念的,幸好母亲有的时候给我做。后来,母亲身体不好只能坐轮椅了,再也不能给我炒粉干了,虽然父亲偶尔给我炒,但没有母亲当年那个味道了。人就是这样,当幸福在的时候你不知道珍惜,刹那之后,幸福远离你才知道原来幸福的味道是如此地甜蜜。

  现在的我,偶尔也会炒个粉干,虽然儿子从不吃我做的粉干,但我依然会很欣慰,这是我家乡的味道,也是我母亲的味道,更是我外婆的故事。小小细细的粉干不仅是一道美味,更是维系家乡、家人的一条线、一条纽带。通过这条粉干,我可以找到我来时的路,找到我心灵的归宿,最终找到我回家的路。

责任编辑:李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