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乡贤风采丨吴刚:做事很拼,为人很自律

2019-12-31 17:12:52 来源:东阳日报 叶丽华

  人物档案

  吴刚,出生于1976年,横店镇后周村人。

  1993年,由东阳中学保送进入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1997年至2002年东南大学土木学院硕博连读;

  2002年至2003年在日本茨城大学作博士后;

  2009年担任土木工程学院院长;

  2016年任东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12月17日,吴刚当选为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简称“中青科协”)会长。这是继潘建伟之后,东阳学者再次当选中青科协会长。这一历史性的赓续创造了东阳人才佳话。

  “当选第六届中青科协会长,对我来说是动力更是压力。”12月18日,吴刚表示,同为东阳人的中科院院士潘建伟系第五届中青科协会长,从潘建伟手中接过这一棒,对他而言更是一种激励。他将不懈追求,矢志创新,精诚合作,做好服务,团结第六届中青科技会员,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技强国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直以来,吴刚密切关注家乡发展,不久前他还带队回东考察对接,力促东南大学与我市在土木、建筑、交运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为我市创建建筑科技产业园提供人才支撑。

  高能学霸始终领先他人

  17岁,吴刚被保送至东南大学;33岁,被任命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成为当时985高校里重点学院最年轻的院长;不到40岁,担任东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成为当时全国重点高校里面最年轻的副校长。

  一路走来,这位高能学霸始终领先常人,付出数倍于常人的努力和勤奋,每天工作15小时以上,行政、学术“双肩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搭平台、做课题,一样都不落下,在20多年的耕耘和坚守中,取得一次又一次的科技创新和突破,成为中国科技创新佼佼者。

  吴刚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私底下,老师们亲切地称他“吴长江”。提起“吴长江”,老乡王燕华钦佩有加:“他是东阳人当中极其优秀的代表,做事很拼,为人很自律。之前作为我们的院长,晚上12点,给大家安排任务,是常有的事。”

  吴刚很忙,逮空采访到他是在晚上11点。这天上午,他参加了学校的双一流创建启动会,与“联想”洽谈合作项目,接待清华大学来访学者,与北京城建设计集团交流,接待教育部副司长,完了又跑到课题组与团队年轻教师和研究生讨论课题,接受家乡记者采访……因实在无法分身第二天一早在杭州的会议,又临时请其他同事代为参加。这便是吴刚的日常,几乎每天都是这个节奏,睡眠时间一再压缩,工作时间精确到每分钟。

  对此,吴刚毫无怨言,笑说,自己年轻,是东南大学培养了他,理应有更多的担当。唯一让他觉得有些苦恼的是,行政和科研需要两种不同的思维,两者之间的切换让他有些疲累。吴刚做学问勤奋求真,为人谦逊随和,做事有超强的协调能力,采访时,他特别乐意谈的是学校,对自己的成绩却用词谨慎,对于填补空白的研究发明,在他嘴里只用“领先半步”来描述。

  “东南大学于1902年建校以来,几经风雨,几度兴衰,从三江、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到20年代的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再到解放后的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后又于1988年再度更名为东南大学。因为名字改得比较多,所以很多人不一定了解东南大学,但是学校实力非常强,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高校,综合排名在15名左右,尤其是工科特别强。比如在国际权威的ESI数据库里面,东南大学的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全球前千分之一,排到26、27位,在美国权威的US news排名中,东南大学的工程学位居全世界23位。从排名上看,领先于英国剑桥大学等世界名校。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的‘双一流’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东南大学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名单,11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并列全国第八。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学校有12个学科进入A类,5个获得A+(并列全国第一),获A+学科数并列全国高校第八。”说起学校,吴刚如数家珍,看得出来,吴刚对东南大学感情深厚。

  吴刚还特别自豪地提到严济慈先生于1923年获国立东南大学的第一号毕业证书,严老的夫人也毕业于东南大学,所以1988年6月6日,由南京工学院复更名为东南大学时,87岁高龄的严老专程出席更名庆典。与严老同为东阳中学和东南大学的校友,吴刚倍感自豪。

  结缘东大缘于老乡的引荐

  1993年,吴刚获得了三所985高校的保送资格,在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和西安交大之间三选一。比同班同学小一岁的吴刚显然并不太清楚未来之路该如何抉择。

  东中班主任吴茶芳老师特意给已在东南大学就读的儿子吴京打电话征求意见。吴京问吴刚对什么专业感兴趣。吴刚想了想,说:“东阳是建筑之乡,学一个跟建筑相关的吧。”吴京明确地告诉他:“想学建筑的话,直接来东南大学就好了,东南大学的土木工程和建筑学专业都特别强!”目前,东南大学的土木、建筑、交通均位居全国第一。采访当日,吴京自豪地说:“我的最大贡献,就是把吴刚推荐到东南大学来了,为东南大学引荐了人才。”

  进入东南大学以后,吴刚发现自己没什么特长,音乐、绘画、体育皆不擅长,组织能力、演讲能力也不出色。身上保留的唯有东阳人的两个特点,一个是勤奋,再则是责任心强。

  无论是学业,还是科研,东阳人的勤奋基因始终是体内的巨大驱动力。上大学的第一年,吴刚是班里的生活委员,随后担任副班长、团支书、班长、年级团总支书记、再到学生会主席,职务一次次轮换,吴刚的能力也在一层层长进。

  坊间素有“学在东大”的说法,吴刚更是其中出了名勤奋的学生。不管是周末,还是节假日,当同学们出去玩的时候,吴刚潜心静气地在教室里看书学习。四年坚持下来,吴刚不仅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协调能力都大有长进,本科毕业时,又被学校保送读研,吴刚选择了硕博连读。

  土木工程学院的实验室与想像中的实验室不同,在这里,学生做实验,要学会浇铸梁、柱等混凝土构件,要学会绑扎钢筋,工地上的民工干的活,他们都得干。吴刚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两块,一是新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用不易腐蚀的新材料替代钢筋来提升结构的寿命,二是房屋桥梁损伤后,对其进行加固,延长寿命。

  心怀感恩,谨记教诲,潜心科研

  “遇见吕老师是我的人生之幸,知遇之恩永生不忘。”吴刚是一位特别懂得感恩的人,在采访中,他多次提及了导师吕志涛院士。他觉得自己今日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吕老师的大力栽培。

  1998年的一天下午,吕志涛院士在办公室与得意门生吴刚讨论博士论文选题。吕院士建议吴刚做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加固混凝土结构的研究,当时国内在这一领域几乎还是空白。吕院士特意把吴智深老师从国外空运过来的碳纤维布展示给他看,一层纸一样薄的布,粘贴后就能快速并显著提高结构的承载力。吴刚觉得非常神奇,瞬间被深深吸引住了,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此课题,并坚持不懈地为此攻关了20年。由于方向新颖、又属于材料与结构交叉,加上20年的努力,吴刚成为大陆学者在国际本领域顶级期刊美国土木工程学会ASCE的JCC杂志上发表论文最多的学者,并因此入选了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

  博士毕业后留校相对容易,但很多年轻教师留校后除了做好教学等本职工作后,业余时间往往会做些工程,获取一些额外收益改善生活。吴刚留校后,也面临着同样的诱惑,特别是东大预应力公司效益非常好,也缺人手,相关人员动员他加入。吕院士深知吴刚是不可多得的做科研的好材料,得知此事后坚决反对,专门找吴刚促膝长谈,鼓励吴刚要看得远一点,不要追求一时的利益,要甘坐冷板凳,特别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一定要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地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才能走得更远。吴刚谨记恩师的教诲,潜心做科研,兢兢业业,全身心投入工作。

  成功没有侥幸,运气来自于勤奋。2009年11月,年仅33岁的吴刚被学校任命为土木学院院长,成为985高校重点学院最年轻的院长,在业内引起不小的轰动。说起这次当选,还有一番有趣的波折。由于吴刚年仅33岁,土木工程又是东南大学的优势学科,校领导一时下不了决心把这么大这么重要的一个学院交给这么年轻的小伙子,于是全院的教师投了两次票,结果两次皆遥遥领先。最终,校领导尊重民意,把重担交给了吴刚。事实证明,全院的教师慧眼识珠,吴刚年轻有为,在担任院长的7年时间里,他从未忘却全院教师的期待,从未忘却吕志涛院士的勉励,始终兢兢业业、毫不懈怠,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和学院的建设中。

  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说起吴刚,同事们都说,他就是那个“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人”。在任期内,吴刚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体制机制等方面改革创新并取得重要成果。

  在他2009年接手土木工程学院时,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东南大学土木学科位列全国第5,2012年,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第3,在2017年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土木学科获评A+,在全国并列第1。在这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唯有身处其中的吴刚和老师们清楚,评估结果出来,吴刚从北京回校已是半夜,他恨不得当晚就向恩师汇报,无奈太晚,第二天一大早就来到吕院士的墓前汇报喜讯,告慰无私栽培自己的恩师。

  身为掌舵和领航者,吴刚带领土木工程学院的师生们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推动高水平科学研究并取得系列标志性成果:牵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与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共5项;国际、国家发明专利600余项,发表SCI论文500余篇,出版高水平著作百余本,在预应力、高性能材料、FRP结构、复杂结构施工等领域实现国际领先;由东南大学牵头,联合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建总公司、中国建研院等单位共同组建新型建筑工业化、500米口径协同创新中心;依托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支撑平台,完成了FAST(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马普托大桥(非洲最大跨度桥梁)等多项国内外重大工程的技术攻关。基于结构、材料、力学、环境和管理等学科融合,并与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学科交叉,建成了东南大学首个学术特区——城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承担了“环境友好现代混凝土的基础研究”“应用FRP实现重大工程结构高性能与长寿命的基础研究”“严酷环境下混凝土材料与结构长寿命的基础研究”等3项“973计划”项目。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老师们以前没想到的。对此,吴刚说,东大的老师经过多年的积累,不分昼夜地做科研,学术水平都很高,作为学院负责人,牵头组织为大家服务都是分内之事。

  在学院人才战略方面,吴刚重视引进后人才的全周期规划,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使青年人才的发展得到强有力的支撑,逐渐形成了一支以院士领衔、4位千人计划专家、4位长江学者、6位国家杰青、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创新团队和1个江苏省教学团队为代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吴刚身先士卒做好表率,2015年,拿到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长江学者,2016进入中组部的万人计划。

  吴刚说,东大人充满创新活力,他会谨记恩师“勤奋、创新”之教诲,潜心钻研,一方面,作为学校分管科研的副校长,会为东大的科研水平和学科影响力提升竭尽全力;另一方面,也会带领课题组团队,力争通过5至10年的努力,在智慧工程结构与安全运维等领域做到国际领先。

责任编辑:李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