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疫情阴影下返工 如何跨越心理的坎?

2020-02-06 12:36:06 来源:东阳日报

  饱受疫情影响的春节假期已经结束,不少人踏上返工路。虽然有居家办公、线上办公等弹性模式,但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还是给人心头蒙上阴影。防疫情,我们应该掌握哪些知识?

  病毒最多存活几天?

  这个病毒,它是通过飞沫和接触来传播的。飞沫的传播距离非常有限,从人体出来以后很快就沉降了,所以不会在空气当中飘浮。飞沫可以沉降在物体表面,或者通过粘有病毒的手污染我们接触到的物体表面,比如门把手、电梯按钮。

  现在研究发现,病毒在这些光滑的物体表面,可以存活数小时。如果温度、湿度合适,它有可能存活数天。比如在20℃的环境,湿度40%到50%,有研究发现病毒可以存活达到5天。所以,洗手非常重要。

  潜伏期让 “高峰期”总是滞后于防控启动期

  由于新冠病毒感染有3-7天的潜伏期(最长不超过14天),且潜伏期也具有传染性,因此想做到传染源的全面、准确隔离是很难的。我们人群中一共有四个群体,一个是确认被感染的人群(A),一个是被感染却不自知人群(B),一个是察觉到自己有可能被感染的人群(C),一个是未感染人群(D)。A、C自不必说,前者隔离诊治,后者隔离观察,切断了传染的可能性。所以最大风险因素在于B。

  怎样防止B无意识传染他人?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不管B、C、D,全部家里蹲,互不接触(互相隔离)。经过一个完整的观察周期后,感染者自然会出现症状、被收治,剩下的就全是未感染者了。

  于是在疫情曲线上会出现一个高峰,滞后于应急措施启动大约一个潜伏周期。之后,由于感染者全部被隔离,新增感染者迅速减少,有效传染数降到接近0,疫情也就迅速平息。这就是为什么专家呼吁春节期间少出门,国家还为此延长了春节假期,就是为了保证10~14天的隔离观察期,从而有效降低春运返程中的大传染风险。

  75%酒精喷雾又方便效果又好?

  前几天“新型冠状病毒怕酒精不耐高温”登上热搜,专家指出,75%的酒精(乙醇)可有效灭活病毒。一时间,酒精成了抢手货,有人甚至储备了大桶装高浓度酒精。酒精的浓度高于70%,其挥发会使室内空气中可燃性气体增加,只要空气中有零星的小火花,就可能引起爆燃,这比酒精被点燃还要危险。

  酒精消毒适用于一般物体表面消毒,如手和皮肤的消毒,手机、键盘和护目镜的消毒等。使用酒精消毒时,只可以擦拭,不可以喷洒用于空气消毒!医用酒精必须到医疗机构购买,切不可误用工业酒精。工业酒精中不仅含有较多的杂质,还含有有毒物质(例如甲醇)。另外,酒精是易燃的危险品,保存时既要注意避光、避热,密封放在阴凉处,以免挥发后浓度降低;又要注意远离火源和电器,以免发生火灾。

  严峻的疫情形势下,不容忽视的心理干预

  对医护人员来说,和患者与危险疾病密切接触的恐惧;长期在特殊的工作环境下,使用特殊的防护设备不可避免带来地身体的紧张和不适;时刻面对病人的痛苦造成的情绪感染;对因为工作而无法照顾的亲人的牵挂和担忧,不可避免一定会对医护工作者造成压力并产生心理反应。对于患者、疑似病例和家属来说,对造成传染的负罪感,隔离后造成的社会脱节带来的孤独感都是实实在在的。对他们来说,身体的疾病要治疗,心理的疾病更不能忽视。

  医护人员在前线拼杀,普通人以不出门为贡献,而已经投身工作的人,更要讲究科学应对,不害怕,但也不逞强。除了戴口罩、勤洗手、规律作息外,要做到“不”“少”“多”:不聚会,只到自己的工作单位和岗位上;减少对不可靠信息的阅读以降低不必要的恐慌;多和亲友线上联系,在心理上互相支持、加油打气。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副教授钟杰则给出一条所有人都可以借鉴的建议:从事一些利他行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利于身边人和社会的行为,“研究表明多做利他行为的人心理更健康、痛苦感更少,此为‘余香效应’”。

责任编辑:李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