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破晓之光,吹响变革号角

2020-03-04 10:45:03 来源:东阳日报 吴旭华

  春暖花开,复工复产加速。

  新冠肺炎疫情对传统手工艺而言,既是困境也是机会。“宅”家的日子,手艺人们靠着心手的智慧战胜黑暗。虽然,他们也有过恐惧,或是担忧于线下店铺关闭而引发失业,或是茫然于上游不发货而导致原材料短缺,或是揪心于员工无法返岗而用工短缺,等等。在焦虑之余,他们努力尝试用各种办法渡过逆境。

  某个角度而言,疫情,也为他们打进来另一道光,让他们深度思考、沉迷学习,谋求前所未有的变革。

  不被打倒,就变得更强大

  从1月28日就“开工”,2月10日又参加了由吴晓波发起的“给医护人员一张床”义卖活动,在捐赠作品义卖的同时,拍下了艺术家林岗的作品。新冠肺炎疫情袭击下的庚子新年,东阳木梳90后非遗传承人陈浩归不乱于心,按部就班实施着自己的计划。一周前,他的新匠人企业“梵沐记”也复工了。

  虽然首批到岗的创业小伙伴只有16人,占全部员工数的30%,但在陈浩归的安排下,大家都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还没返岗的员工或者通过网络完成设计工作,或者利用网店继续推广营销,到岗的员工则学习手工制作木梳技艺。“往日企业正常运行的时候,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现在大家都在努力学习其他技能,力求成为多面手,尤其是还未学习木梳制作技艺的小伙伴们,都开始接触这门奇妙的手艺,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在这个时候反而成了静心剂。不得不说,手作确实有其独特的智慧和力量。”陈浩归说,有关部门的工作很贴心,部分小伙伴就是通过市人社局安排的车返岗。现在他正在积极协调其他员工的返岗工作,尽快恢复产能。

  不得不说,这次疫情让“梵沐记”错过了上半年的旺季行情:人员、物流、包装材料等成本都大幅度增加,产品销量却较之从前大幅下滑。这让陈浩归压力瞬间加大。但他乐观地表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次疫情让大家更加重视健康,各方均已经预料疫情过后医疗、健康和养生产业将会迎来迅猛发展。所以我们准备重点强化木梳的养生保健功能。”因为年轻,陈浩归的视界也就更加时尚,他准备通过视频、插画等形式,利用新媒体渠道,向大家普及木梳按摩养生的办法与功效,增强产品的黏性。同时,通过设计创新让木梳摆脱传统外观,既强化保健功能,又能适应更多人的审美需求。

  “我们也希望趁此机会找到突破口,转危为机。正是那些没有打倒我们的东西,才让我们变得更强大。”在这个超长版的假期,陈浩归有了更多时间梳理过往,寻找不足,同时更好地规划今年的发展。做做木梳,设计图纸,翻完买了很久却未拆封的书。做完这一切,他看到春天已经来临……

  至暗时刻,一个人的战斗

  对东阳锡艺传承人卢晓侃来说,从过年至今,这是一段至暗又光明的时刻。

  黑暗,因为疫情对行业造成了冲击。原定年初六于城东街道李宅社区举行的荷花灯会迫于疫情而取消。他在这场灯会上订了一个展位,现场展示锡艺和作品。春节,正是锡艺产品传统的销售旺季,返乡的游子可以借机添置几件茶器、香器,让生活更雅致;赏灯的游客可以驻足挑几件锡烛台、茶壶,作为传统婚礼的嫁妆;更多的孩子可以借机体验一把东阳锡艺,现场亲手制作一张小小的茶托……

  这一切都因为疫情暴发戛然而止。但损失并不止于这些——

  因为卢宅景区关闭,内外交通阻隔,他的工作室不再有人光顾;中小学校延期开学,又让锡艺工作室的研学项目搁置;外递中断,又让一些顾客放弃了购买意向。

  “因为疫情,这个年也过得很纠结。”农历腊月二十八,卢晓侃陪着妻子、儿子到成都岳父母家。还未到达,他就买好了年初四的返程机票,“虽然朋友早就给我打了预防针,说灯会可能取消,但还是不甘心,还是心存侥幸。”结果,除夕武汉封城的消息,让他心冷了一半。随后,买好的机票被取消。浙江省启动一级响应,更让他进退维谷。疫情的发展,让一家人不敢在成都多待了,年初七航班一恢复,一家人马上回到东阳。

  年初八开始,卢晓侃宅在家里自我隔离,捶揲声声,既敲响了“复工”的钟声,也驱走了他满腔的茫然与担忧,“安于当下,就是最好的生活。安于当下,才能笃定未来。”看着一件件作品在手下成型,他忽然醒悟——这不正是自己盼望了许久的状态吗?从前的日子,他的工作室从早到晚宾客盈门,一直到夜深人静后,他才有空闲创作。也因此,一件作品从构思到成型费时靡久。而在闭门不出的这一个月里,他完成了4件作品,分别是3个树瘤锡艺茶罐、1件酱釉罐灵芝摘,同时完成了大叶苦丁造型茶则的打样以及锡艺装饰花板的设计图稿,可谓前所未有的高产。

  “这是一段难得的空窗期,能安静下来思考作品创意和品牌发展。”卢晓侃说,此时他终于明白,为什么“外婆家”的掌门人吴国平会在脚骨折后,说自己“终于有机会静下来,好好整理一下21年的创业经历”。过去的生活让自己步伐迈得太快,把灵魂抛在了后面。

  树叶造型的茶则,以前做过几件,但总不理想。年前,卢晓侃去了一趟虎鹿,邂逅了一棵千年大叶苦丁树,捡回来几片叶子,触动了灵感。他用最快的速度设计、打坯,“宅”家的时候手工细修打磨,做出了样品。锡艺装饰花板则是对产品结构调整的尝试,从生活器物转向装饰用品,灵感来自一方老木雕花板。物色合适的东阳木雕经典之作,用锡艺再现,让产品结构更趋丰富,他说这将成为下一步的方向。

  疫情让线下体验与销售受阻,迫使卢晓侃重新拾起搁浅了许久的线上零售计划。在他的意识里,线上销售的展陈方式无法体现手工产品的精妙,“你要明白,对一个设计控来说,任何影像技术都不如眼前的实物来得真实生动,哪怕是360度的全景以及上亿像素的高清技术,也无法体现手作之物的独特质感与微妙起伏。”这一执念如今被疫情击得粉碎,而包括三联生活周刊在内的一批合作对象也在等着他达成合作。

  “传统手工艺的好处在于一个工匠就是一条天然的生产线,全套工艺流程一手落。但它的劣势也显而易见,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我必须把手艺之外的东西比如品牌运营、线上销售等,外包给更成熟的平台,这样才能腾出更多精力研发更多更好的产品。”把冷却的茶水倒进灵芝摘酱釉罐,卢晓侃忽然笑起来,“疫情给我们关上了门,却也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呀!”

  于漩涡里召唤改变的勇气

  “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难受过!”一坐下来,李伟芳的眼睛就不时瞄向手机。手机里的抢票软件,一直显示着从鹰潭到义乌的火车票处于无票状态。“不是动车,更不是高铁,就是普通的快车而已,没想到现在都这么紧俏!”从2月26日开始,这个状态就没有改变过。

  为了复工,李伟芳做了无数工作。她的永贺木业有限公司30多名员工基本上来自外地,其中江西就有7人。“开始时市里要求金华以外地区人员返东后必须隔离,员工们都不肯返回;现在好不容易打消了员工的顾虑,却又买不到车票。”

  到上月28日,已经有八成员工返岗。如果这些员工能够组成完整的生产线,李伟芳也不至于如此焦虑。但是因为年前预计不足,负责第一道工序的开料员工早早放假回去了,其他员工即使到岗也无料可供。朋友建议去其他企业暂借一名开料工,却被她拒绝:“每一行都有自己的规矩,先且不说其他企业同行是否愿意借用,即使借来了也很难在短时间内熟悉我们公司的产品规格,计料很费时。”

  3月1日晚,李伟芳克服种种困难,派车到江西接回了这些员工,补上了复工复产的最后缺口。此前的这段时间,李伟芳通过调整流程,给按期返岗的员工安排了工作,让他们的心安定下来。“媒体报道,专家指出复工复产对于员工的心理有好处,现在疫情还未结束,大家需要团结一致,守望相处。”为了稳岗,李伟芳说哪怕代价再大也是必须的。

  事实上,连日来,李伟芳一直置身于漩涡里。那个漩涡,就像她和工人们一起制作的鸡笼顶藻井一样,快速盘旋而形成的巨大吸力让她一时无法自处。作为卢宅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她创立的“全贺木艺”品牌在业界拥有较高声誉,主要从事各类建筑模型、古建构件制作与安装。这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传统手工业。如果无法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产能,订单交付与安装业务都要受到影响。这一切,也让她不得不思考改变。

  其实,这些年,李伟芳一直在逐步调整产品结构,从传统的佛龛到建筑模型再到古建构件,再介入环境创设,为博物馆、展览馆等提供古典情境创设。现在她又以古建筑模型为支点,开发新产品。“现在看来,我们还是要加大文创产品的比例,用创意赋能,生产精致、古典而又时尚的生活美物。”

  要不要实施机械化生产,这是个让很多传统手工艺人困惑的问题。在李伟芳看来,这里并没有严格的边界,只要能够让产品做得更精细质量更优良,引进先进的机器是可行之策。此次疫情让她开始关注3D打印技术,“武汉一些隔离病房就运用3D打印技术建造,几个小时就可以打印一套。我现在就在物色合适的机器,在减少人力限制的同时,可以满足更多个性化的定制需求。”末了,李伟芳说,处于漩涡里的人都有强烈的求生欲,但一定要顺势而为,正确地找到自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勤于复盘、勤于规划、努力学习、打破限制,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

责任编辑:李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