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口罩面孔另类的摄影记录

2020-03-11 14:39:37 来源:东阳日报 吴旭华

  摘下口罩后脸上的“最美印记”,成为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时期各种镜头追逐的焦点。

  在我市,却有一位摄影师反其道而行,深入乡村与企业,记录下了数百张戴着口罩的面孔,试图用光影主导的摄影语言,建构起一幕幕“口罩主导的生活日常”图景。

W020200309335167554458.jpg

  没错,这位特立独行的摄影师就是周晓刚,其作品曾进入“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展、浙江纪实摄影大展、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从现实的维度出发,记录一段司空见惯却又常被忽略的社会形态,构成了他的创作特色。

  对于疫情主题的摄影创作,始于年初二。“这一天开始,疫情防控突然有了紧张的气氛,作为摄影师的我意识到,应该为这一历史事件做个纪录,”周晓刚说,疫情面前,摄影人不能缺席。

  怀着这种使命感,周晓刚戴好口罩,走向疫情防控一线,记录下了医护人员、志愿者、警察等战“疫”者的工作瞬间,也记录下了普通群众的抗疫身影。其中以各个卡口和检查点为背景创作的志愿者抗疫故事,让他对这份工作多了别样感悟,“如果没有这么多志愿者参与疫情期间的社会服务,我们的防控工作难度肯定会加大。”为了拍摄深夜卡口的值守者,他坚持工作到半夜甚至凌晨。

  然而,一个月后,周晓刚还是无奈地发现:前期自己的创作还是不可避免地“同质化”了!媒体上刊发的摄影作品,选题和画面几乎如出一辙。从转型成为一位文献摄影者开始,“从众”就不再是周晓刚的选择。如何在铺天盖地的“抗疫”主题摄影中突围?就在此时,他接到了一位从事史志工作朋友的邀请,让他帮忙去拍一组乡村普通村民的抗疫日常,反映疫情防控时期普通人的生活场景。

  疫情防控时期,宅在家是最基本的要求,戴口罩是最基本的行为。把镜头伸入村民家里,虽然做到了“贴近”,但未必能反映抗疫的主题,因为市民在家里基本上不戴口罩。如此,不如拍一组戴口罩的面孔。

  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选择。在拍摄中,周晓刚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这辈子都没戴过口罩”,尤其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家。是啊,中国农民虽然经历了一次次灾难,但确实没有像这次一样被要求戴上口罩保护自己,更不用说在平时把戴口罩作为一种习惯。即使是在西方发达国家,戴口罩抗疫也未能成为共识。但是,从来没有戴过口罩的村民们,此刻都戴着口罩,或安静地坐在家门前,或悠闲地荷锄去春耕,或匆匆地骑车去上班……面对周晓刚的镜头,他们依然不由自主地在口罩后咧嘴而笑。透过那层薄薄的口罩,他能清晰地“看”到他们的笑容。那是一种从容而热情的态度,犹如春光乍泄,令人温暖。

  也有村民尝试着向周晓刚提出拍摄全家福照片的请求,“我答应了他们,索性就让大家戴上口罩拍摄全家福,这也是一种特别的记忆。”周晓刚说,如果不是这次疫情,很多村民早就离家返岗,拍摄全家福反而是一种“奢侈”。“虽然口罩遮住了他们的表情,但依然能从眼睛里读出他们的情绪。”只要眼中有光,黑夜不再漫长——在浏览一幅幅“口罩版”全家福照片时,周晓刚的心头忽然掠过这句诗。

  有意思的是横店镇忠信堂自然村,去年为了打造文化墙,曾邀请周晓刚为村民们拍摄了笑脸肖像,制作了一面“笑脸墙”。此次,周晓刚不请自来,主动提出为村民们拍摄口罩肖像,依然受到他们的欢迎,并很乐意地配合留下特殊的“纪念照”。一些村民还拿来牛奶和水果,请他歇一歇吃一点。口罩后面透露出的热情与欢快,让他感受到浓烈的乐观主义。

  从虎鹿镇葛宅村到位于歌山镇的普洛康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再到横店镇忠信堂自然村,两百多张口罩肖像,组合成了最直观的抗疫面孔,凝聚成了最乐观的战“疫”情感。“我们不用去记住他们的面孔,也不用去了解他们的姓名,只需要去阅读他们的内心。”周晓刚相信,这么多戴着口罩的面孔,已经足以诠释中国人的担当、责任以及克制,还有科学抗疫的众志成城。

责任编辑:李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