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移风易俗,推己及人 一个村庄的乡风文明实践

2020-04-22 15:25:01 来源:东阳日报 吴旭华

  新时代的文明乡风该如何建设?自2017年以来,虎鹿镇葛宅村依托传统文化,从先人的智慧里寻找破解集体性道德焦虑的力量,为当下的乡村治理寻找更多的文化支撑。不久前,新时代文明乡风实践试点活动在葛宅举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小华对这个村庄基于传统文化而化育的乡风文明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葛宅村委会主任葛煊炜看来,新时代的乡村无法抛弃古典。东阳乃至浙江的乡风都是儒家文化和传统农耕生活的衍生物,历经时间“淘洗”与人们“编创”,成为与时俱进、契合人类生活生产的文明。因此,新时代乡风文明核心主题就是如何对待传统,“通古今之变”做好“变通”与“通变”。所谓“变通”就是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因人而异;所谓“通变”,就是万变不离其宗。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葛宅用数年的时间证明,创造新的生活秩序,离不开研习传统。

  推己及人,打造乡风文明共同体

1587522630276_5e9fac46159bb8707915760d.jpg

  作为南宋宰相葛洪后人的聚居地,在经历村居调整、人口变迁后,葛宅村传统的宗族意义已经被消解,多姓杂居之外还增添了下溪头、坑门里等2个自然村,成为葛宅行政村。在“并村”后,葛宅村两委会干部达成的最大共识就是“三位一体,推己及人”,在尊重各自然村既有传统的前提下,把葛宅自然村的先进经验辐射到各村,打造乡风文明共同体。

  2018年,葛宅创建“十美村”,结果遭遇波折,不仅没有达成目标,还经历了沦为“十差村”的痛苦。痛定思痛后,去年下溪头创建秀美村,葛宅村两委全力以赴,使下溪头如愿跻身秀美村行列。今年,葛宅又启动了坑门里秀美村创建工作,村两委又有了新的认识:“一个村庄创建,仅有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每一次建设都是重新开始,因为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味道。”在明确门前屋后清理、违建拆除、节点打造、专业设计等工作之余,葛宅村还提出了一个目标:“我们的秀美村还包括规矩建设,通过秀美村创建,改掉陋习,重新制定切合当下生产生活的村规民约,这才是秀美村创建的最大目的。”

  虽然书面的规矩还未出台,但已有实在的行动——在坑门里秀美村创建中,葛宅村两委要求有违建的村民自动拆除,而不是由村里出面强拆。为此,村两委成员逐一走访违建户,村监委主任葛茂荣更是天天蹲守现场,严格监督规矩的执行。双管齐下,成效明显。事实上,在葛宅自然村创建过程中,也没有动用强硬手段拆除违建,都是想方设法让村民自愿拆除,并由此形成了规矩——互相尊重,大局为重。

  立规矩,就要“龙头带着龙身动”,一村先行,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葛宅用切实的行动诠释了“共同体”的概念。

  尊老爱幼,恪守慎终追远的本原

1587522630329_5e9fac46159bb8707915760e.jpg

  尊老,始终被葛宅置于乡风文明的首要地位。“中国的乡风总结起来无非两点:事生、事死。”这是葛煊炜的观点。相对于传统的“事死如事生”,葛宅更重视“事生如事死”,把极度的尊敬投射于生者身上。“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如此才能薪火相传。

  本世纪以来,葛宅就围绕老年人形成了每年4次的敬老活动,分别是正月初八给老人祝寿、元宵节老年人茶话会、端午敬老宴、重阳节敬老孝亲。如此密集的频率,在全市罕见。从2017年起,除了元宵茶话会局限于葛宅自然村,其他三项敬老活动覆盖整个行政村,让尊老风气四处弥漫。分发慰问品、穿新衣戴红花、节目表演,然后是热闹的宴会,简朴却温馨。

  多年持续的尊老行动,让人们没有理由怀疑这个村庄不会“事死如生”。但在丧葬之事上,“丧,与其易也,宁戚”,葛宅并不倡导铺张浪费,更讲究在时令节点的慎终追远。村里的生态公墓,不管何时都不允许焚香烧纸,简单的一束鲜花就表达了后人的怀念。今年疫情防控期间不能扫墓,网上祭祀一时不能为更多人所接受,传统的家庭“遥祭”就发挥了安抚人心的作用。家祭,这项既简朴又清洁的风俗,在葛宅具有悠久的生命力,也是大年初一在葛氏宗祠举行族祭的“私人化”和“分众化”。无论时代怎样变迁,在葛宅人看来,祭祀先人是始终不能放弃的乡风,“祭如在”,在对先人的缅怀里,“不忘本来,才有未来”的理念才会得以根植。东阳葛氏源于葛殷覆,隆于葛洪,自改革开放以来,葛宅村民坚持每年清明为这两位先人扫墓。在葛宅带动下,如今,东阳葛氏各分支甚至是县域外的葛殷覆后人,每年都会派出代表前往扫墓。合掌跪拜与先人对晤,整饬草木防水土流失,摒弃繁文缛节后的一切清明而庄重,“走得再远,也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更不要忘记先人的智慧与付出,这是村庄生生不息的强大力量。”能以精诚致魂魄,这种魂魄,就是让葛宅人历经艰难险阻而不屈不挠的力量。在这股力量的倍数效应作用下,葛宅获得了众多支持,村庄变得越来越美。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村居家养老中心建成后,葛宅的年轻人外出创业少了后顾之忧,也以更大的热情回馈村里。2018年,葛茂荣的女儿为村居家养老中心捐赠1万元用于购买空调,用了5300元。剩下的钱怎么处理?大家觉得“童学馆”正缺少经费,有了经费支撑,童学馆肯定能办得有声有色。“馆长”葛茂荣聘请村里的退休教师葛希忠、廖承志教育村里的孩子。“村里经常慰问我们老人,我们也该为村里做点事。”81岁的葛希忠担任了书法教师,77岁的廖承志肩挑起葛宅文化宣讲工作,每周一课,每课一小时,把村里的孩子们都聚在了一起。葛茂荣则想方设法带着孩子们社会实践,做村庄整治的小义工、参加葛巾基地活动、介绍村中地标建筑。后来,连附近合力、黎明等村的家长也把孩子送了过来,“葛宅是崇尚读书明理的村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也让我们的孩子读书明理。”家长们的心声让老师们热情高涨。

  在“童学馆”里,立规矩是件很郑重的事。每堂课开始前,“馆长”葛茂荣都会告诉孩子们:“爷爷给你们上课很辛苦,大家要尊重爷爷,遵守纪律,认真听讲,努力学习。”每到期末,“童学馆”还要评选好学生,颁发奖学金——这笔资金就出自葛茂荣女儿的捐款。

  如今,葛希忠又有了新的使命——为孩子们编一本乡风文明的教材。“把传统的好风尚代代相传,同时告知他们这些风尚的源头脉络,让他们在传承的基础上学会创新。”老人说,文明乡风不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否则行之不远。

  健康生活,奠定“乡风文明+”基础

1587522630372_5e9fac46159bb8707915760f.jpg

  正是春和景明,连日来,葛宅村各自然村都忙着植树绿化。经过连续多年的护理,葛宅村口的水口林已是蓊蓊郁郁。虽然村里的经费捉襟见肘,但绿化经费雷打不动。“这次的疫情更让我们明白健康的可贵。”葛煊炜说,健康生活离不开健康的环境、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环境包括蓝天、碧水、绿树。葛宅历史上就爱绿护绿成风,这个建村600余年的村庄,至今还有数棵树龄达四五百年的古树。作为村庄最重要的水脉,“兰溪十八陂”叠泉飞瀑,保留着高山流水的景致。所有这些,都是“宰相故里、堪舆世家”诗意江南气质的重要支撑。伴着绿树与碧水的生态意象,时时拂拭、流水不腐的卫生意识入脑入心,并自觉外化为行动。疫情期间,有村民发现村道边被倾倒了垃圾,马上在村微信群里“举报”,大家自发组织第一时间赶去清理。“虽然我们不知道随意倾倒垃圾的村民是谁,但相信大家的文明行动会感化他。”在规章制度之外,葛煊炜尤其看重这种润物无声的道德自律,他觉得这才是最硬核的文明。

  相对于使用公筷这种姗姗来迟的餐桌礼仪,葛宅人的“出口”卫生意识发轫较早,六七百户人家的村庄已有两座公厕,外观设计充满江南风韵,内部卫生维持井井有条,在区位上和古建筑融为一体,却又有室外景观功能,一般人根本猜测不到它们的真实“身份”。

  “健康生活始于妇女,一位母亲可以影响上下五代人,母亲的健康理念对家庭成员的影响至为深刻。”所以葛宅建立了七八支文体队伍,几乎把在村的妇女都吸纳进去,让她们带动全村老少动起来,衍生出孩子的“骑纸马”,老人的“打太极”。每年,村里的文体队伍还要外出“文化走亲”三四次。在五星级文化礼堂葛宅文化礼堂和家训馆这两大文明阵地的引领下,葛宅人的彬彬有礼、知书达理也就自然而然,即使是粗通文墨的老农,也以亲近文明为本能。年近七旬的村民葛照星常年奔波于西北地区,却把自己对家乡的情感诉诸文字,编成一本小书准备送给乡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拼搏精进,家国一体,这些健康生活理念深植于葛宅人内心深处,不断推动着文明乡风升级提质,形成了独特的“文明乡风+”力量,赋能葛宅的各项事业发展。

  随着葛宅被设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当下,该村正在筹备做好四项工作:一是改革婚丧习俗,村里出台了婚丧喜庆事宜操办标准,明确规定婚宴控制在30桌以内,每桌菜金不超过1000元,直系亲属以外的礼金控制在500元以内;丧事不超过15桌,每桌菜金控制在500元以内,一律不收礼金;其他喜庆事宜一律不超过5桌。4月17日,葛宅举行了移风易俗现场签名承诺活动。三是公共文化服务。四是开展志愿活动。同时,该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家规文化为内核,准备重新修订村规民约,把古老的家规家训和新时代的文明规范融于一体,坚持贯穿融入、教育引导、示范引领,让文明乡风内化于心,外现于形,打造风朗气清的美丽乡村,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李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