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了不起的村庄丨红椿巷:好环境带来好光景

2020-08-07 15:02:37 来源: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李巧萍 胡剑文 朱凯迪 孙振华 蒋天琦

1596765150347_5f2cb3de159bb8264092e313.jpg

如今的红椿巷高楼林立,环境优美,商业发达。

  红椿巷区域,位于东阳市城区中心,东至南街,西至中山路,北至西街,南至吴宁西路。目前,由红椿巷小区和棋盘街小区组成,常住居民人口2944人,外来流动人口1200多人,总居住户1823户。

  5日中午时分,住在市区红椿巷118号小区的任钧惠夫妇迎来了女儿女婿,这是老两口的“厨师”到了。

  88岁的任钧惠老家在江北,不过他和老伴喜欢在红椿巷住。虽然房子在高层,但乘电梯上下很方便,而且小区里有老年活动室,白天随时可以去坐坐,休闲娱乐。“这样的生活真好!”任钧惠对记者说,清癯的脸上露出笑容。

  透过任钧惠家的窗口,可以看到一个小男孩正在一个小篮球架边打球,不远处树阴下,一名少妇带着孩子在学步……

  “这里是市区中心,小区闹中取静。”棋盘街小区党支部书记汤雪英说,在红椿巷这块区域,像118号这样的小区共有十多个。这些小区都是2009年启动拆迁后陆续建起来的,一栋栋高大楼宇矗立,一条条宽敞巷道贯通。与十多年前生活相比较,这里的居民都流露出满满的幸福感。

  “红椿巷,位于东阳市中心。本小区楼龄较新,绿化较好……居住环境较为适宜,物业费较低,周边交通四通八达……”一家房产中介在其官网上这样介绍红椿巷。

  在十年前,这里是另一个模样:房屋破旧,街巷狭窄,线缆乱拉,污水直排……在生活中,有许多设施是共用的,比如厕所、电表、水表,虽然充满“烟火气”,但是生活着实不便。许多居民当时已经买了私家车,但车子进不了小区。

  2009年,红椿巷区域拆迁正式启动。这里除了城西、和平、南门三个经济合作社的居民房,还有许多机关部门单位的旧办公楼和旧宿舍楼。市委市政府为拆迁做了许多工作,最终实现了平稳拆迁、文明拆迁、和谐拆迁。对此,多家国家级媒体进行报道,称赞“东阳市的做法给中国式的拆迁带来了一种可喜的希望”。

  拆迁后,一幢幢高楼相继建起,居民陆续回迁,一个个住宅小区“烟火气”回归,但生活已经是另一番模样。

  86岁的张其孝是北京大学毕业生,1985年起就住在红椿巷,如今住在红椿巷30号小区。这些年,从住共享厕所的宿舍,到有独立卫生间的房子,再到近百平方米的宽敞套房,他一家的居住条件可谓一次比一次好。

  “拆迁改造,是最大的民生。”张其孝说,如果不是政府出面,红椿巷许多居民要依靠自己改善居住条件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早早就签字同意拆迁,也是最早回迁入住的居民之一,2012年11月拿到钥匙,次年6月就入住新房。

1596765150382_5f2cb3de159bb8264092e314.jpg

2009年的红椿巷。

  “红椿巷拆迁后的变化,眼睛看得见,心里感觉得到。”原住在红椿巷16号老市府宿舍、现住在红椿巷118号小区的杜秀浩说,住进新房之后,他觉得舒心和安心。因为小区有良好的物业管理,有自动化垃圾分类亭,有健身器材、舞池和老年活动室,男女老少不出小区就能锻炼身体、放松心情。

  118号小区自动化垃圾分类亭,就位于小区入口处,看上去整洁漂亮。现场有两名小伙子正在打开分类垃圾桶,对居民投放的垃圾进行检查。他们是东阳电信“小牛寻宝”的工作人员,这里是他们公司与吴宁街道合作落地的第一个试点岗亭,于6月15日正式运行,采取的是智能化运营模式。在这里,摄像头可以进行智能化抓拍,能识别居民投放的垃圾类别是否正确,并将各项数据存入后台以便进行大数据分析。

  走在小区里,不时可见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栏、宣传牌和横幅,道路和角落都十分干净整洁。拆迁前,小区里树木很少,没有空间绿化;如今,小区里绿化随处可见。小区居民张女士说,拆迁之后生活环境条件变好了,生活幸福了,更要为保护环境而努力,向绿色生活迈进。

1596765150405_5f2cb3de159bb8264092e315.jpg

2020年的红椿街。

  “如果没有拆迁,像这次‘黑格比’台风到来,我们都要挨家挨户上门劝住户转移。”红椿巷党支部书记吴兆铭说,他担任基层干部四十来年,担任基层党支部书记近二十年,拆迁前,每遇大风大雨天,就要提前为危房户转移而奔走,一边上门劝导,一边联系安置点。

  旧貌换新颜,心安的不仅仅是小区干部,还有小区的广大居民。以前大家住木结构房子,既要防火又要防盗,现在根本不用担心这些事情,有物业负责守护安全。

  “环境好了,人的心情和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张其孝说,以前多户人家共有一个电表、水表,分摊水电费难免会出现矛盾,如今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没有了,邻里都非常和睦。

  谈到融洽的邻里关系,在红椿巷土生土长的周天俊感触更深。2014年起,在周天俊等人牵头组织下,红椿巷118号小区连续三年举办邻里节。资金大家筹集,餐桌大家提供,菜品大家共享,其乐融融……前不久,这个小区的三十来位老人还来了一次集体出游。

  来自江西的刘翔在红椿巷30号小区安家,每每看到老头老太太在小区散步闲聊,他就感觉很温馨。“家有老,如有宝,小区也如此,现在我们住在这个小区,就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当中。”刘翔说。

  老城区里的新小区重现昔日繁华

  清晨6点,新光太平洋二期的步行街广场已经开始热闹起来,不少市民在这里晨练,有的跳舞做操,有的舞剑练拳。市民施伟雄说,2018年开始他几乎天天到这里锻炼,来这里锻炼的大多是附近的居民,这里干净宽敞,也不会妨碍到周边居民。

  而到了晚上,各色灯光亮起,这里就成为年轻人和孩子们的天堂。步行街两边的美食店和服装店,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光顾;广场上的旋转木马、蹦床、小火车、摇摇车,成了孩子们的最爱,满是欢声笑语。

  坐落于老城区中心的红椿巷区域一直是东阳人心中最繁华的街区,如今繁华重现,商场、茶楼、药房、餐饮店应有尽有,来往的车辆和行人络绎不绝,热闹依旧,商业氛围浓厚,不少新老商户都在这里落户想有一番作为。

  说起喜糖店,相信不少市民都会想到西街的金满糖这家老字号。老板金梅说,自己18岁参加工作就在糖烟酒公司,早先店就开在南街,后来企业改制,她自主创业在西街开了自己的喜糖店,直到现在已经38年了,从未离开过红椿巷区域,也见证了红椿巷的变迁和发展。

  “以前想要运货卸货,车子只能停在店前的西街,然后用小车一车一车拉到店里,因为店后面的道路狭窄,车根本开不进去。”金梅说,门前是新街,店后是旧房,出入都只走路或者骑车。现在店后面不仅可以行车,还可以停车,直接装货卸货。

  作为一个在红椿巷区域的老商户,金梅说,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商户能入驻南街和红椿巷,让这里的商圈越来越繁华。

1596765150458_5f2cb3de159bb8264092e317.jpg

  【记者手记】

  此心安处便是家

  走进红椿巷区域,最先采访到的四位居民竟然都是“外来户”,其中一位还是在此安家的“新东阳人”;还有一位老者,虽然在红椿巷土生土长,但如今已经搬到别的小区去居住,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是一名迁居者。

  谈到各自的家和现在的生活,这些居民都对现状感到满意。听着他们的感言,脑海中浮现苏轼的千古名句:此心安处是吾乡。想来,这些迁居者也是这种感受。

  曾经的红椿巷,街巷空间逼仄,屋内光线昏暗,屋外污水横流,遇到大风大雨天气,居住者提心吊胆,小区干部也为之牵肠挂肚。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处处是困顿,时时有烦恼,何来心安,何来幸福?所以,当年不少住户在拆迁前就已经迁出红椿巷区域居住。

  如今的红椿巷,早已高楼林立,商业发达,各种生活设施齐备,居住环境优越。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幸福感油然而生。

  只有内心安稳,才能感到幸福。只有内心安稳,小康的成色才更足。城中村改造,给小区居民带来了生活里真实的幸福感、获得感。

  在采访时,我们遇到七旬退休教师杜承钢,他已经从红椿巷迁居东景小区,但现在常常回来看看。他说,和邻居见面闲聊时,说得最多的还是拆迁后的生活,大家的话语中都充满着发自内心的满足。

  旧城改造、旧村改造、治危折违、城镇化建设……随着这些工作的推进,迁居者肯定越来越多。现在,城乡有多处集聚区正在建设中,许多村民将离开家乡,在农房集聚区里安家,对于他们来说,即将经历红椿巷拆迁户所经历的事情,相信他们同样可以在新的居所安心安家。

  有一句话说得好:我们守望记忆中的家园,更需要在时代浪潮激荡中重建一个有活力、有希望的故乡。在城镇化浪潮中,乡土情结不应成为脚下羁绊,因为,此心安处便是家。

责任编辑:刘海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