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惜衣惜食实惜福

2020-08-26 09:00:00 来源: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陈全洪

  清晨露重,谷穗低垂,锯齿状的镰刀轻缓地抵近秸秆根部……在乡村,农人俯身割稻的姿势永远是喜悦而谦卑的。天光熹微,雾气还未散尽,一行人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走向小溪旁自家的责任田。偶尔传来的一两声鸟鸣,仿佛格外的恩赐,给收获之旅带来了难忘的乐音。

  这是一群从饥馑之年走过来的乡村少年。他们热爱家乡的土地和土地上生长出来的稻粱麦菽,对地里刨出来的粮食都怀有天然的亲近和敬畏。

  为了让收割下来的稻谷早些晒到太阳,同时因晨起的阳光不烈,一天之中,通常都选择凌晨时分开镰。他们或蹲或俯,左手握稻秸,右手持镰用力一挥,水稻被顺势放倒,整齐地排列在辽阔的田畴上,等待被放入打稻机中脱粒。

  使劲踩踏脚板,打稻机“沙啦啦”地开始工作,在一阵阵缓慢而滞重的抒情音调中,黄澄澄的谷粒掉进方形谷斗中,逐渐堆积起来。柴油打稻机似乎有嘶喊不尽的“突突”声,如同稻田的心脏在欢快地歌唱。大人们接过小孩子捧来的稻束,先给一个深情的拥抱,再将它们放入高速转动的脱粒滚筒中,顿时谷粒四溅……这急速脱粒之声,似是人机合一唱出的稻菽丰稔的季节赞歌。家家户户的农田里都唱起这样高亢的赞歌,歌声播洒在暑热渐起的空气中,飞扬在古老大地的中心。此刻,发生在劳作者身上的一些流淌却是无声、热乎且酸涩的:额头上渗出的汗珠摔下来,掉入了泥地里,稻秸或谷粒上;手臂、前胸与后背,皆汗水涔涔,浸湿了沾着泥巴的土布衫。

  箩筐内,谷子挤挤挨挨。当你驻足凝视这些谷子,一个名词在你内心自然地沉淀下来——粮食。人们对粮食概念的获得,多少是基于这样一个个生动具体的劳动场景,并在后续进一步加工与品尝中得以延伸与丰富。

  新米做饭颗颗香,但也可说是粒粒“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你知道自己每餐的主食米饭、面食,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是“粒”或者“颗”。它们微不足道,但一粒一颗都是用汗水换来,都是辛苦所得;若像字词一样累积,就会构成一个个篇章,反复描摹农业劳动生产的实景,以颗粒的实沉抒发收获后略带咸涩的喜悦。

  端好手中碗,端稳盘中餐。食粮为人生存之根本。生命意识和时间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精神存在。在生存与享受、安食与饥厄的权衡中,每个人都能轻易地作出选择;即便在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的今天,对待五谷杂粮的心态,仍能反映一个人的处世原则,他的个人信念以及对自我完善的追求。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俭与肆,体现了一种收与放的对立关系,一场善与恶的选择较量。或许,在俭食与豪嚼之间,人们的内心正在或已然经历了一种剧烈的变革:何去何从,一个方向性的问题摆在了面前。“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八个字既号召了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又包含了精神与物质生活两方面的明确导向——简言之,就是精神上观照内心,复活物化的心灵,探索追求更高的思想境界——惜衣惜食实惜福。物质生活上把自我克制和常省己过作为准则,重拾节俭情怀,时怀惜物之心,莫轻视眼前这一粒米,须知百千万粒米都是从这一粒生出来的,更遑论一粥一饭、一菜一蔬。

  但愿不要再拿缓生的树当速燃的柴,因为烧不了多久,黑暗和寒冷就来了。到那时,谁来照亮我们,谁又会送来御寒之衣?

责任编辑:刘海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