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盘飧咏叹调

2020-08-26 09:02:00 来源: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陈益林

  有人说,改革开放之前几千年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就是一部饥饿史。

  对食物的珍惜,对饥饿的记忆,曾是那么深刻地融入我们的文化基因——因为食物的严重欠缺,在中华数千年的文明史中,“人变兽”或“人变鬼”的惨剧屡屡上演。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的民族传统节日总与吃有关?为什么我们的老一辈见面打招呼时都习惯以“吃过没”三字问候?

  我们的肠胃为何委屈了一茬又一茬?

  我在《三农》组诗中感喟道:“一个梦魇镇锁了华夏千年神经/一个疑团困惑了炎黄百代子孙/那么聪明的民族那么勤劳的手足/那么广袤的土地那么优越的经纬度/为什么让口腹委屈了一茬又一茬?

  长期落后的生产力,多子多福的观念衍生的人口爆炸,历朝政府片面短视的重农轻商政策……可以总结的原因和教训太多太多。物以稀为贵,长期的食物短缺逼迫我们的民族咏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常思“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恒久的饥饿记忆,让许多珍视粮食的诗句格言融入我们的民族文化并催生出自觉的节约行为。残菜剩饭不轻掷,热了又热权充饥。食物掉到地下,吹吹抹抹洗洗又入嘴。这些被新新人类视为可怜可笑的行为,只有经历过饥荒年代的人才能理解此属十分自然正常之举。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饿过才知馑凶。

  作为农人的后裔,我一直十分感念,那个东方小个子男人邓小平。他引领的那一场又一场春风,解去综缚铁扼的病梅,才有那么多歌唱春天的花朵;抻直了脊背的中国农民,才能让一个神农幻变出千万个当代农神。我也十分感激当代农神的杰出代表袁隆平,他用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为世界的温饱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个东方大国,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这是时代的奇迹;不但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且让十几亿人吃得越来越好,更是奇迹中的奇迹。钱来得容易,容易挥霍无度;过惯了仓廪丰实生活之后呢,是否容易滋生奢靡浪费?

  苏轼在《赤壁赋》中咏赞:“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无奈粮食不是江风明月哪,不可能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即便是在“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大唐开元全盛日,即便是在机械化大面积播种的今天。所谓欲壑难填,“一人产之,十人靡之”,再多的粮食都无法填堵穷奢极侈的无底洞。饱暖容易忘穷饥,改革开放几十年,我们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但也衍变出“能吃会花羡有派,省吃俭用叫抠门”的花花公子做派,一掷千金、暴殄天物的现象屡见不鲜。2013年,“光盘行动”悄然兴起,并成为当年十大新闻热词。但因为缺少长效机制,还是无疾而终。

  最近,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被提起。这是大好事!要让此次行动取得“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扎实成效,窃以为,首先要让国人充分认识新冠肺炎蔓延以来造成的国际紧张氛围以及粮食进口危机。在此基础上,还可借鉴“五水共治”的“河长制”,来个“餐长制”。据说有地方已抓紧培训“点菜员”,引导消费者正确点菜减少浪费。至于国外以糟蹋粮食博眼球的这洋节那洋节,以及这明星那明星豪华铺张的天价婚礼,也可以从报章上镜头中消失矣!倒是应多树立勤俭节约、珍爱粮食的模范人物。

  人说二十一天可以形成一个良好习惯。那么,我们能否用二十一天时间,树立起勤俭节约、珍爱粮食的良风美俗?

责任编辑:刘海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