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画笔抒写家国精神 他为百位科学家绘制肖像

2020-09-30 14:55:55 来源: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吴旭华

  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提出了“科学家精神”的概念。当天,旅居横店镇官桥村的江西籍画家吴广也完成了一件大事:23位“两弹一星”元勋肖像绘制工作收官。

  从炎热的6月到凉爽的9月,吴广基本上沉浸在为23位科学家绘制肖像的激情里。

  吴广的老家在江西上饶。1999年他从河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进入上海油画雕塑院城市雕塑专业深造,并于2002年获得硕士学位。2015年10月,他的陶瓷组画作品《睡莲》参加“一带一路”巴黎卢浮宫联展。2016年,受朋友之邀,吴广来到东阳,创作了《牛腿》主题东阳木雕建筑系列油画作品,并于2018年11月参加德国柏林表现主义七人展。2018年,官桥村准备打造“艺术村”,吴广受邀成为首位入驻的画家。

  “两弹一星”精神催生创作计划

  “我很小的时候就有科学家情结,虽然读的是美术专业,但我很喜欢物理、化学,对这些领域内的科学家特别关注。”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涵养了吴广的一腔浩然之气,使他的作品不流于俗,自有雄浑磅礴的气质。但多年来,他的画笔基本上用于抒写自然与人文风光。

  这些年,一位位科学家的事迹不断被社会舆论提起,“像设计‘天眼’的南仁东,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于敏、孙家栋,被授予‘两弹一星’勋章的周光召,还有逆行抗疫的钟南山,每次都看得我热血沸腾。”去年,吴广在媒体上看到习近平主席给首批8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授章,其中5位是科学家,5人之中的于敏、孙家栋又是“两弹一星”元勋。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他去深度了解“两弹一星”元勋这个群体,“查询后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多次提起‘两弹一星’精神,可以说它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构成。所以我就有了为这个群体绘制肖像的想法。”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以钟南山、陈薇等为代表的科学家们发扬科学家精神,依靠科技力量抗疫救人,“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国家却采取种种技术钳制,这更凸显了中国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迫切性。”吴广说,在中国科学家群体身上,体现了爱国与创新的特质,值得用任何艺术形式去歌颂去弘扬。

  然而,因为忙于准备参加法国艺术展的作品,吴广只能暂时搁置这个创作计划。

1601440850587_5f740c52159bb8109ea5cd31.png

  酷暑热天蜗居斗室坚持创作

  今年6月23日,我国发射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而孙家栋就是首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这一天,吴广终于把“两弹一星”元勋肖像创作计划付诸实施,“7月31日,91岁高龄的孙家栋还坐着轮椅到现场,见证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通仪式。他们的爱国热情,真是让我热血沸腾。”作为70后,吴广的家国情怀总是那么外露。

  为了绘好“两弹一星”科学家们的肖像,吴广做了许多功课。他全面阅读了科学家们的事迹介绍,提炼汇总出他们的性格特征;寻找并打印了他们在各个时期尤其是晚年的不同角度、不同场合的照片,反复研读其面部生理特征和表情特点。因为太过忘我,以至于闹出一些插曲。7月16日,吴广正在画室内投入地研读科学家的履历,突然听到“爆炸”声,四处寻找声源,才发现裱画用的喷壶由于长期未加水,壶体不耐高温而开裂。

  第一位重现在吴广画笔下的科学家是钱骥。“之所以把钱骥作为第一位绘画对象,是因为他提出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报告,而且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吴广说,虽然钱三强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但在空间应用技术探索上,钱骥是先行者,“我从小听着东方红的歌曲,所以对它的研究者特别崇拜。”

  在绘制时,吴广放弃了自己擅长的油画,选用了黑白炭笔素描,使画像显出庄重的美感。

  画像高1.04米,宽0.76米,因为只“聚焦”其面部,因此每个特征都需要精准描绘,有细微瑕疵就会被放大。“科学家不是完人,我也不赞成为尊者讳,但是他们在某个时候的表情,往往能淡化隐匿面部构造的缺点,甚至让这种特征焕发出别样动人的光辉。”吴广说,这就需要画家寻找到那最美的瞬间。两院院士、核物理学家朱光亚,眉毛上挑,嘴角下坠,法令纹深刻,组成了一个“大”字,极为严肃。吴广精确再现了这副经典的表情。

  科学家们的照片中,有的呈正面,有的是侧面,角度各不相同;有的开怀大笑,有的满脸肃穆,表情丰富生动。为了让23幅肖像以和谐的视觉艺术效果展现在人们面前,吴广采取正面微侧的角度,尽量描绘微笑的表情。像孙家栋共找到4张照片,其中3张是不戴眼镜的,经过反复对比后,他最终选择了戴眼镜的那张,“虽然孙家栋出现在公众场合时,不戴眼镜是常态,但他戴上眼镜工作时的样子更加儒雅。”

  “在众多照片中,我首先要找出最能打动我的那一张,以这张照片的表情为基础,再结合其他照片的优点,让笔下人物生动可亲。”众所周知,为陌生人画像,远比为熟悉的人画像要难,因为对其一无所知,“画人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说的就是这层意思。而为逝者画像又更难,因为无法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去跨越认知障碍,“我不满足于表现科学家的皮相,而希望能表现他们的报国之心,所以他们的神态表情是我研究最多之处,最终通过神态体现他们的气质。” 这23位科学家中,除了导弹和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姚桐斌因于1968年去世,年仅46岁,其照片仍保持着青年状貌,其余科学家都以中老年体貌呈现。

  从最初的画一幅需要三四天,到后来几乎每天就完成一幅,在炎热的七八月,吴广几乎闭门谢客,每天在画室创作6小时以上。让他开心的是,一对子女都来到东阳就读,尤其是3岁的儿子昂仔从老家回到父母身边,每天陪着他在画室里。“环境对人的影响很重要。昂仔经常在边上跟着我画,每画好一幅我就和他分享科学家的故事,所以他现在能准确地根据画像说出人名。”说起此事,他很是欣慰。

  百位科学家肖像献礼建党百年

  接下来,吴广还要继续创作,争取在明年建党100周年时,完成100位科学家的肖像。

  目前,已有朋友看中了这批画作,正在杭州创建“共和国丰碑百位科学家画像艺术馆”,等所有画作完成后,于明年举办红色主题教育全国巡回展。

  此外,吴广将着手红色文化艺术衍生品研发,包括科学家主题艺术衍生品。让他感觉失落的是,近年来画坛表现科学家主题的作品太少了,琳琅满目的空间装修中,更是几乎不见科学家画像艺术衍生品。“可能是人们觉得科学家的画像与居室氛围不搭,也可能是业界根本就忽略了这个主题,所以科学家的肖像基本上就局限在展馆里。”为此,他准备把自己拿手的陶瓷制作技艺与肖像结合,创作一批适合生活空间装饰的科学家主题肖像摆盘,让科学家们真正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让科技强国的理念深入人心。

  “为什么鲜有人画这些科技强国的元勋?我觉得这才是艺术家们最该思考的问题。”吴广深有感触地说,艺术家有责任用画笔引领社会的审美风潮,更有责任引领公众的思想风潮,“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科技救国报国的科学家,他们也是时代的英雄。”

  最普通的写生纸,最普通的铅笔,这位来自江西的画家说自己不想炫技,只是想用最朴素的技法,还原英雄的人民属性,“用画笔讴歌人民英雄,就是我的艺术初心!”眼下,他正在研读东阳籍院士的资料,准备为东阳院士创作一组肖像画。

责任编辑:刘海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