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分享经验 贡献智慧 影视界人士齐聚横店共话发展

2020-11-02 10:38:59 来源: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吕晶晶 陈巧颖 朱凯迪 摄影记者 徐航

  编者按:目前,中国影视产业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11月1日上午举行的新时代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大会·横店峰会设置了主旨演讲环节,分别邀请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美国娱乐投资创始人、CEO约瑟夫N·科恩作主旨演讲,展望中国和全球影视的未来发展趋势。随后举行的三场圆桌对话中,三组嘉宾探讨了中国影视产业国际化、标准化和数字化发展。本报摘要刊发部分嘉宾发言,与读者共享。

1604279990471_5f9f5eb6159bb83cdca24f0e.jpg

  饶曙光:中国电影发展与共同体美学

  中国电影复工以后,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而且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85%,这个数据是一个鼓舞。疫情是中国电影改革和发展的提示音,当下的任务就是要促进中国电影的升级换代,核心点就是要聚焦观众的需求,聚焦观众的新变化。

  从总体上讲,中国电影将会出现新的调整、新的格局、新的平衡,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推进结构性的调整,实现结构性的优化,这就需要我们有新的思维、新的方法,找到新的途径。

  共同体美学的理论其实就是要强调中国电影要建立整体利益观、共同利益观和平衡利益观,以共同做大做强电影市场来满足增长的需求。创作者和观众要建立起共同体,创作者的个性表达与观众的接受要找到最大公约数,实现平衡与统一;电影产业的上游、中游、下游要建立共同体,尽管现在影院生存非常艰难,但是要一直不遗余力地在分账上向制片倾斜;要相亲相爱,共同发展,既要有头部影片的带动,同时要有中小成本电影来满足观众多样化、差异化、精致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所有的电影参与,包括电影的机构、电影的教育都应该为电影产业服务,建立共同体,特别是对于人才的培养。我们需要借鉴好莱坞的电影工业经验,从自己的电影实践出发,总结自身的经验,让工业化发展更适合中国国情,更适合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实际,包括电影工业化的流程以及相关的一些技术规范。

  我们要培养出更多具有稳定生产能力的大企业,需要有20家到30家具有稳定生产能力的大企业才能创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作品。同时,扩大中国电影的集中度,实现中国电影质量的稳定生产保障体系。

  横店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强的电影产业基地,无论是在电影工业的流程、规范的制定上,还是在电影人才的聚集和培养上,很多经验可以带来启示。现在,横店在申报国家级影视文化产业的先行先试区,希望横店能够在自己的目标上有更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为整个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发挥示范和引导的作用。

1604279990530_5f9f5eb6159bb83cdca24f0f.jpg

  尹鸿: 十四五期间的中国影视发展

  20年来,中国影视产业改革成就突出。第一,电影是中国文化领域全产业链最开放和直接面对全球竞争的产业,大家知道,好莱坞每年全球票房排行前50名的电影,绝大部分进入了中国市场,我们形成了今天这个产业基础;第二,中国电影市场银幕数全球第一,电影产量、观影人数和票房规模全球第二;第三,中国电影在改变中国文化格局的同时也影响到全球文化;第四,中国影视业正在向全视听化转化;第五,互联网无限扩展了中国影视业的宽度、广度和深度,所以我觉得中国电影业、影视业的发展是非常良性的。

  但影视行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个新常态:有效供给与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分工化、专业化、平台化的影视工业体系亟待建设,市场规则、产业规范、行业法规和细则亟待完善,负责任的领导性企业的行业带动作用需要加强,新的影视内容、影视形态、传播媒介、受众行为给传统影视结构带来挑战,影视行业的国际化战略和策略将面对新形势下的深度调整。

  “十四五”期间,整个行业按我的理解,其实要做几件事情: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以跨媒介企业为核心的电影产业体系;形成主流产品、类型产品、分众产品和分渠道、分功能产品互补的多元产品体系;扩展影视版权窗口,形成多屏传播的有序格局;完善市场规则,产业规范、行业法规、细则和程序;调整国际传播策略,拓展亚太地区影视市场;推动影视与城市品牌、旅游、时尚、消费品行业的深度融合。

  中国影视产业未来的发展重点也包括像横店影视产业的未来,我们核心要解决几件事情。第一,建立适应5G发展趋势的互联网化的工业生产体系;第二,建立有规模可操作的行业组织、行业平台、行业标准;第三,建立产—教—学—用紧密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第四,建立国际化的投融资、制片、发行、版权交易的跨国企业;第五,建立若干产业链完整、跨媒介、跨市场、跨行业的领导型企业;第六,建立人才孵化、项目孵化、科技孵化、企业孵化、产业孵化的政策和金融体系。

  爱奇艺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龚宇,华谊兄弟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兼CEO王中磊,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于冬,万达文化集团总裁兼万达影视集团总裁曾茂军,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就“中国影视产业国际化探索”主题进行对话。

  龚宇:不到一年前,爱奇艺开始国际化,我们面临的难点是把什么内容输出出去?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亚洲无疑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强的、最有潜在成长空间的经济体,所以要以中国内容为主。

  互联网科技给予了我们新的机会,我们的初衷是通过科技创新来把中国的内容推向全世界,专注地做线上内容的传输。

  王中磊:关于电影国际化的事情,华谊比较早就做了,试了各种方式,三个阶段印象比较深。最早的阶段是一种比较被动的接受,由外国公司带资金和他们对于电影的理解、电影工业化的方式,跟中国的电影公司、导演一起合作;第二阶段是嫁接的方式,通过在国际电影中嫁接中国的元素,比如在国际电影当中设置一两个中国的角色,让中国的明星参与其中;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电影公司或者影视公司自己到国外投资。

  十几年前,美国或者欧洲这些主流市场,提到中国电影的时候可能知道一些导演,但对中国的电影行业、企业一无所知。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国外媒体和行业当中的人大都知道爱奇艺、华谊兄弟、博纳、万达,这就是我们不断探索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

  于冬:每年的戛纳电影节、电影市场、北美的电影市场,都是寻求国际合作的平台。中国电影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日益强大,要形成更大的具有聚合能力、吞吐能力的电影市场,吸引更多的买家、卖家和交易。这样形成更好的一种市场之间的合作、发行之间的合作,来推动合拍项目。    曾茂军:中国电影要出海任重道远,主要在制作内容环节、渠道、发行三个方面。另外,我们缺乏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发行公司。

  未来中国电影要想走出去,现在是一个机会。因为疫情的原因,中国电影一枝独秀。但是如何把握这个机会?在目前的阶段,可能还需要更多的中国电影人抱团取暖,把海外的春节档一起做大。

  陈旭光:如果从一些硬件的条件来看,我觉得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程度,但依然会有一段较长时间的继续探索。

  我最近一直在呼吁后疫情时代大力开拓想象力消费类的电影,包括科幻、玄幻、魔幻,还包括游戏改编等,这些电影短平快,在年轻人中非常具有文化的共通性,但是要有中国文化的核心在。

  东阳正午阳光有限公司董事长侯鸿亮,欢娱影视联合创始人、CEO杨乐,西嘻影业创始人、CEO杨晓培,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尹香今,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范志忠就“中国影视产业标准化探索”主题进行对话。

  侯鸿亮:我觉得如果是一个作品要“标准化”的话很难,但是产业是需要标准化的。

  从产业化的角度来说,作品好坏的关键是人,我们这个行业如何能聚拢更多、更优秀的人,这是最重要的。吸引更多更好的人,就需要我们有更规范的管理标准、生产标准,甚至说法律政策各方面更适合于我们这个行业发展的标准。这是我们行业里亟待提升并且具有相当大提升空间的方面。

  杨乐:欢娱用了16年的时间在建自己的标准,我们一直在做的是流程化、标准化、专业化。

  标准上不去,那就更不用提专业,如果专业达不到,你就很难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这个行业。这个行业需要更多的高端人才以及专业人才。只有把流程、标准和专业做到了以后,我们才能吸引更多的国际、国内优秀人才进来。

  杨晓培:实际上,所有的题材,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不管是古装、现实还是创新类题材,在整个系统当中首先要建立一个标准化的工业体系,这个工业体系越细分垂直分类,越能体现工业化流程,然后是内容、人才、技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有一个具体的管理流程。

  尹香今:把控项目最重要的还是在IP的选择以及项目的孵化,这可能是电视剧整个流程当中的重中之重。所以在整个电视剧管理上,其实我觉得内容前端的整个流程化、系统化特别重要。如果我们的剧本足够好,吸引到这些团队给我们制作,我想在原著的基础上,团队成熟的管理、系统化的模式会帮助我们把作品做得更规范,做得更好。

  范志忠:横店今天作为影视基地提出标准化的话题是有前瞻性的,也应该说是当前中国影视产业从很长一段时间的粗放型增长转型为高质量增长,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和话题。

  为什么我说电影到了2.0阶段要探讨标准?因为标准的建设,就是规模化生产之后,通过标准的方式使得中国影视的生产能够最优化,让公司与公司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按照一定的标准生产,拆除彼此之间的壁垒,使技术可以共享。

  所以,高校和企业、行业对话,探索出一套符合中国产业生产的标准,对推动中国影视产业从粗放型增长走向高质量增长有重要意义。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融合发展中心主任汪文斌,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昌勇,1905电影网董事长、总经理李玮,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周安华就“中国影视产业数字化探索”主题进行对话。

  汪文斌:现在已进入5G时代和媒体智能化时代,也就是说,影视的制作与分发都在往智能化方向发展,所以将超高速的网络传输、超高清的视觉呈现和智能化的制作分发相结合是大势所趋。同时可以通过最新的数字技术,推动电影和电视实现历史性的握手。此外,我认为媒体融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要能抓住机遇,就能使传统主流媒体转型为新兴主流媒体。

  黄昌勇: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在影视文化领域产生了全方位影响,覆盖前期的内容策划、内容生产,中期的影视拍摄,后期的宣发制作等。但目前,影视制作数字性高端装备基本从国外进口,这需要引起业界高度重视。此外,影视人才仍以艺术人才为主。为推动影视行业高质量发展,就要加快文化艺术和科技的融合,如在高校设置文化科技教育相融合的专业,培养新型技术人才。

  李玮:我个人认为数字化为国际化传播和影视工业化提供了精准的数据基础,不仅使内容传播更具广泛性、丰富性,还通过技术的发展倒逼内容的转型升级。当然,无论是技术,还是内容,本质都是服务于人,服务于用户,满足用户对内容的便捷获取和对更高品质内容的需求,因此影视创作要紧跟技术、深耕内容,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周安华:现在的数字技术不是简单的数字技术,而是数字技术深度化。首先,影视从业者会站在更高层面构建现实景观,叙述更符合人类理想的故事;其次是角色变化,影视创作者原来是编剧、导演、制片人,现在却可以成为造梦师,利用智能平台、智能软件完成电影创意、构思,以及拍摄、剪辑和宣发的全过程。另外,在5G时代,传统剧组的概念会逐步消减,这些实际上就带来整个生产的高度自主化和流畅化,也增强了终端消费过程中观众对影院的依赖。

责任编辑:刘海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