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东义同城化丨东阳义乌,地缘人缘两相亲

2021-04-23 10:02:11 来源: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文字整理: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义乌市融媒体中心 图片:记者 胡扬辉

3857A24501AAF1525D7E9FCAD32E1246.jpg

  编者按:

  有一种情意叫心手相连,有一种关系叫守望相助。东阳和义乌本是一家。《东阳市志》记载,秦时(前221—前207年),推行郡县制,东阳地为诸暨、乌伤县之一部分,属会稽郡。隋开皇九年平陈,废会稽郡改东扬周为吴州,废金华郡置婺州,废吴宁县入诸暨,分五乡入乌伤。大业初(公元605年)废吴州置越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罢郡治州,改会稽郡为越州,东阳郡为婺州。武德七年,改乌伤为义乌。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以义乌(原乌伤县)之东冲要地及废吴宁故地为东阳县,隶婺州。

  东阳与义乌山水相连、人缘相亲,历史上“同城”同根。如今,两地强强联手,着力推进同城化,共建都市区。在此背景下,即日起,东阳市融媒体中心和义乌市融媒体中心共同推出系列专题报道,讲述东阳义乌两地渊源与情谊,展现两地间的交流与合作、融合与发展。

  陈望道、蔡慕晖

  同根同源情谊深 血脉相融一家亲

9BDF8032D58270A5DB11E0A5D41F70C3.jpg

陈望道和蔡慕晖

  陈望道(1891-1977),浙江义乌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发起人之一,中国著名社会活动家、教育家、修辞学家和语言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复旦大学校长、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早年就读于浙江金华中学,1915年1月赴日本留学。1919年5月回国。同年6月,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员。

  1920年2月-4月,陈望道在故乡义乌分水塘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1920年8月出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准备,并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革命实践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1919年至1921年间,陈望道还翻译和介绍了《空想的和科学的社会主义》等书,为传播真理作出重大贡献。

  1920年5月,陈望道与陈独秀等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参与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筹建工作;8月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2月起,负责《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1923年秋天到1927年,陈望道在上海大学任中文系主任、教务长、代理校务主任等职。

  1940年秋,陈望道赴重庆,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1942年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1946年6月,随复旦大学迁回上海;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第一任校长。

  陈望道曾任旷世巨著《辞海》总主编,撰写《漫谈“马氏文通”》和《修辞学发凡》等专著。

  1977年10月29日,陈望道因肺部感染逝世,终年87岁。

4CEE42BCD70ED53A3AF2AD5AA1BF78D0.jpg

  蔡慕晖(1901-1964),号葵,名希真,浙江东阳虎鹿镇人,复旦大学教授,著名翻译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26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1935年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回国后任女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世界女青年会理事,长期从事妇女解放运动,为了宣传妇女解放,她发表了数十篇有关妇女问题的论述。诸如:从家庭出发讨论妇女问题;女青年会对于儿童事业的责任和能力;妇女职业与婚姻;我的恋爱观;女工保护问题;两性间的思想问题;经济独立与精神独立等等,涉及了卫生、妇女职业与婚姻、新从夫主义、职业与家务、女工保护问题等诸多有关妇女解放的问题。此外,蔡慕晖还身体力行到基层妇女组织中去做讲演,参加福建、香港、广东等地女青年会乡村服务区的成立典礼等。同时为上海大学、中华艺术大学、震旦大学和复旦大学教授,一生著译有《新道德标准之建立》《独幕剧ABC》《世界文化史》《强者的力》《艺术的起源》等,被家乡百姓誉为“东阳第一才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上海市政协委员、妇联执行委员,民盟上海市委委员和全国文联代表。1964年11月13日,蔡慕晖因病去世,终年64岁。

  书写伉俪情深

  蔡慕晖出生于虎鹿镇蔡宅村的一户医生之家,在家里排行老大,下面有6个弟妹,其中便包括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在虎鹿镇小学读到五年级后,因父亲蔡人淦到杭州开设诊所,她随父母到杭州定居。

  在1920年至1927年的这段时间,蔡慕晖相识了老师陈望道,并互相渐生爱慕之情。

32067D3982BAAC6BFB7A55E3980E102B.jpg

6020E571EB5A9BABFDA07B3AA04C92C9.jpg

陈望道和蔡慕晖的婚礼举办地——蔡宅乐顺堂。

  1930年9月,蔡慕晖与年长10岁的陈望道结婚,婚礼在东阳蔡宅乐顺堂举行。整个婚礼简单、文明又浪漫,他们既不放鞭炮、吹奏,也不办酒宴,乐顺堂正中悬挂着孙中山像,案上放着红烛、鲜花和两张彩色花纹的结婚证书。风琴伴奏下,几名学生唱着《春天的快乐》,唱罢,孩子们献花,婚礼全程不到一个小时。他俩的这一举动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男方到女方家里举行婚礼,有入赘之嫌,可他俩自由恋爱、志同道合,全然不顾及投来的那些异样眼光,婚后夫妻恩爱、感情笃厚。

7218F31E9E912AAFCE467D64CF9EDA26.jpg

陈望道和蔡慕晖的结婚请柬。 徐松涛收藏

  婚后第二年,陈望道因保护左派学生被迫离开了复旦大学,从事出版写作工作。蔡慕晖赴建德女子中学任教,主编女青年会全国协会的《微音月刊》。1933年9月,陈望道去安徽任教,11月从安徽大学回到上海,与新婚不久的妻子会面。短暂的相聚难分难离,他们摄影留念,陈望道还在其中的一张照片背面写“菊花时节望道从安徽回到上海看慕晖,两人纵谈今前今后事历七日不倦,仿佛我们始恋时。临别尚觉谈得未畅,摄此留念。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望道补于安徽大学文学院”。

  蔡慕晖于1935年赴美国留学,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主修教育、哲学,获教育硕士学位。1937年回国后,任女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世界女青年会理事。因此,她经常去全国各地指导工作,1942年至1944年间又多次赴印度、欧洲、美国等地考察交流。而陈望道于1935年前往广西师范大学任职,1940年又辗转去了重庆。他们夫妻俩各自忙于自己的工作,聚少离多。也许用世俗的眼光来看,陈望道不是位称职的丈夫,但蔡慕晖无怨无悔。

  1944年初夏,可能是好久没收到丈夫的音信,蔡慕晖实在放心不下,赶往重庆北碚,方知陈望道为了建立“新闻馆”,冒着烈日酷暑到处募捐。新闻馆建成了,可陈望道因过度劳累病倒了,从那以后,蔡慕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丈夫。

  抗战胜利后,1946年蔡慕晖随陈望道回到上海;1950年,蔡慕晖任上海震旦大学外语系代系主任;1952年,因高校院系调整,蔡慕晖从震旦大学调入复旦大学外语系任教。在外文系任教的同时,蔡慕晖还是复旦校工会的副主席,热心于创办托儿所等为复旦员工服务的各项工作。

  作为妻子,蔡慕晖对陈望道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陈望道曾对儿媳说:“每次我吃苹果,你婆婆总是吃苹果皮,还说苹果皮的营养价值高。”两人的爱情令人动容。

  民族英雄戚继光与东义两地缘

  民族英雄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与东阳、义乌都颇有渊源。

F47EDBAAF45D827E674D56EE0C9077CD.jpg

保存在八字墙村的戚继光真容遗像。

  东阳市巍山镇八字墙村保存有一轴戚继光真容遗像。此画像绘于明嘉靖年间,画上戚继光头顶官冕,身穿朝服,脚著朝靴,其朝服上的大红色彩鲜艳夺目。据龙江林兆恩所撰像赞——《南塘公赞》所述,明嘉靖年间,倭寇入闽骚扰甚为猖獗,戚继光奉命率“戚家军”前往征剿,“歼灭丑虏,一月之内克捷者三……闽之人赖公以为长城也,当必有大建祠宇,生而祀之,以昭答殊勋者……若兆恩者亦德公而遂逍遥之乐矣,乃命工肖公半影图而梓之,庶便于委巷短壁尊而张之……”此画像一直由戚氏义乌山口乾溪派珍藏。那么,此画像又是怎么到了东阳八字墙村呢?根据该村保存的《东海戚氏宗谱》记载,清乾隆年间,义乌戚氏宗族日衰,仅存子孙不肖,乃遣一老太专程寻族至八字墙村,携带此画像及《乾溪派谱头》一册,由该村竹里派孙戚茂梅等保存。从此,族中指定专人保管,每逢春节、元宵节在总厅堂悬挂画像,让子孙瞻仰。据传,此像曾送嘉靖帝亲览,并盖有御印,但不知何时被盗挖,所缺处文字(即左上角的文字)是1920年由人补题。

41E2176087159E2253B11D67B3AAEB21.jpg

每逢春节,戚继光画像便悬挂在村文化礼堂内,让子孙瞻仰。

  据考,南宋建康元年,朝散郎戚仁避难于金华县大云乡保信里桐齐坊,为金华戚氏之始祖。传四世之戚城,转徙于浦江之戚村桥,越二世之戚如琥起居义乌赤岸,如琥之六代孙戚大猷官居东阳县尉,病卒于官,其子戚谦、戚诚家于东阳升苏乡,继又迁城内十字街,再迁孟婆庙东。元末明初,戚大猷之五代孙戚思潜因庐舍毁于火,乃迁居七都之乌竹冈,即现今之八字墙村,至今已历600余年。

  戚继光是八字墙村人心中的骄傲,他们为与大英雄同宗而备感自豪。

  关于戚继光的祖籍问题,现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山东。因为戚继光于明嘉靖七年诞生在山东登州(即蓬莱)一个世代担任武职的将门之家。一说是安徽定远县。《中华民族杰出人物传》一书是这样写的:戚继光的祖籍在安徽省定远县昌义乡。元末,六世祖戚详从朱元璋首义,转战南北,征云南时阵亡,朝廷追念其功,授其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从此戚氏移家山东。一说是义乌。《东海戚氏宗谱》中有《继光公传》一文,内述:“戚继光,字元敬,祖义乌,迁居登州……”况且,戚继光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9月),到义乌赤岸镇一带招了三千多人,组成“戚家军”的最初基干。至于为何到义乌赤岸一带招兵有种种说法,但也很有可能是戚继光对祖籍地的一种偏爱。另外,义乌赤岸镇的乾溪派为何独有戚继光的画像与皇帝敕封的直竖匾也令人颇费思量。还有一说是东阳。据1997年7月25日的《浙中周末》刊登的“戚继光也是金华人”一文及《东阳文史资料选辑》第六、第十三辑记载,戚继光之父戚景通应为戚大猷之子戚谦的后代,而自戚谦始,戚氏即居东阳。且东阳八字墙村的戚氏宗族中至今还流传着“戚家军”及戚继光的故事,有的还可能是这里独有的。

  戚继光三次到义乌招兵,而两万戚家军大多来自义乌和东阳。经多方考证,戚继光的夫人王氏,为东阳市王坎头(今画水镇)人。在以前王坎头祠堂内,还挂有戚继光亲笔题写的匾额。戚继光的父亲与王氏夫人的父亲同朝为官,同年要好,是双方在幼年时为孩子们订的婚。

  戚继光到底是哪里人呢?根据《中华民族杰出人物传》《东阳文史资料选辑》《东海戚氏宗谱》等资料,有人认为,戚继光的祖籍很有可能是这样一种情况:金华戚氏的某一支派,可能是义乌乾溪派(赤岸),也可能是东阳竹里派(八字墙)迁居安徽定远,然后再迁居山东登州。所以,义乌、东阳都可能是戚继光的较远祖籍,然后才是安徽与山东。

责任编辑:刘海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