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红色东阳 峥嵘百年丨光荣在党五十年 初心如磐不转移

2021-07-02 08:50:05 来源: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史莹 孙新萍 董莹

编者按:

五十载初心依旧,五十载信仰弥坚。从“青葱少年”到“银丝长者”,逝去的是流金岁月,不变的是赤胆忠心。

今天,我们推出“先锋”人物报道,希望年轻一代的党员干部要铭记老党员的历史功绩,讲好老党员故事,赓续老党员的精神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同时,脚踏实地,勇挑重任,肩负起职责和使命,让党的光荣传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80后”老党员徐文荣:

帮助更多的农民富起来

徐文荣  1935年3月出生,195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横店集团创始人、横店四共委名誉主席,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f114157f676df7cc453c385418118b63-sz_57984.jpg

2021年仲夏的横店,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位于都督南街233号的横店四共委院,层层叠叠的草木郁郁葱葱,在阳光下显得生机勃勃。

为什么叫四共委?当初设立的时候很多人并不明白。“四共”最初是随着横店社团经济的发展,由横店集团创始人、横店四共委名誉主席徐文荣提出来的。“共创、共有、共富、共享”的“四共”

价值观,是横店集团四十多年来实现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内核。

上世纪50年代,24岁的徐文荣光荣入党。“要让身边所有的农民乡亲都富起来”,这是他的初心。六十多年来,这位老党员用行动践行了他的初心。

只有农民富起来才算共同富裕

徐文荣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父母带着五个孩子从东阳北乡举家迁到20多公里外的横店后,家里没有一分地,全靠父亲做点小生意勉强度日。农民的穷深深地烙在徐文荣的心里,改变农民现状的抱负从那时候开始生根。

20多岁时,徐文荣就担任了东阳县安文人民公社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并主持工作。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横店农村土地少,农民吃不饱、饿肚子,劳动还很繁重。已经在省团校学习的徐文荣主动打报告放弃了“铁饭碗”,回到村里。1970年,他被推选上横店大队党支部书记岗位。

“从当党支部书记开始,我就意识到,只有农民富起来了才算富。”徐文荣说。那时候,他就带领村民到诸暨大陈村学习农业生产技术,整理田地,去衢化买氨水提高粮食产量。仅一年时间,粮食年亩产量就从700斤提高到了1500斤。

徐文荣还想方设法搞副业,把木匠、石匠、理发匠、修鞋匠等纳入副业队。社员的分红从原来的每工两三毛钱,提高到每工七八毛钱。

大队开会时,徐文荣跟大家说:“我们再奋斗一年,保证‘两干一稀’,饭后再来个水果。”村里的百姓听了大笑说,这是神仙生活,有那么好吗?徐文荣很肯定地说:“只要我们肯努力,就一定能达到。”

横店人民确实也没想到,在那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在徐文荣的带领下,他们的日子过得比“神仙”还富裕舒坦。

多办企业多赚钱

多为老百姓做好事

1974年底,横店公社党委根据多数人的意见,决定让徐文荣负责领头创办横店丝厂。在没有一分政府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徐文荣在公社党委的支持下,发动各大队筹款筹资5万元,争取了各种生产机器设备、原材料、燃料等。1976年2月16日,横店丝厂正式开机投产,员工238名,都是当地的农民。投产第一年,横店丝厂就赚了7.6万元,超过了全公社农业税的总和。第二年赚了15万元,第三年赚了30万元。

办厂、造城、造景,是徐文荣这几十年来做的“三件事”。从横店丝厂算起,徐文荣总共办过700多家企业。

1996年,为支持谢晋导演拍摄《鸦片战争》,横店集团以3个月的非常速度建起了占地300多亩的“十九世纪南粤广州街”拍摄基地。徐文荣因此提出了“影视为表、旅游为里、文化为魂”的理念,创造性地将影视拍摄与发展旅游嫁接,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横店影视文化旅游产业。此后20多年,横店集团投资数百亿元,陆续兴建了明清宫苑、秦王宫等28个影视拍摄基地,横店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影视拍摄实景基地,被誉为“中国的好莱坞”。

在多年的发展中,横店集团早就将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事,如城镇化、社会保障福利、生态环境打造等,作为集团的职责。这就是徐文荣“多办企业多赚钱,多为百姓做好事”的要义所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横店集团在城市建设方面已累计投入106亿元。

财富要贡献给社会才有价值

徐文荣身上的标签太多了,他最认可的一张标签就是“中国农民”,最讨厌的一张标签就是所谓的“亿万富豪”。

2000年,福布斯曾把徐文荣列进中国富豪第八位。后来胡润来到横店见到徐文荣,徐文荣说,横店集团是民营社团所有制企业,企业资产是员工所有,而不是个人的。从那之后,福布斯排行榜再也没有出现过徐文荣的名字。

“企业改制时,几十个亿的资产要给我,我认为没必要。个人的财富要贡献给社会,才能体现财富的价值。”退居幕后这些年,徐文荣除了建造圆明新园,还成立了浙江文荣慈善基金会,把更多精力放在慈善事业。

已到耄耋之年的徐文荣,心态还如“80后”那样年轻。最近这段时间,他就在总结自己几十年创业过程中的“十大理论”,分别是:负债经营、社团经济、三农、文化力、企业养生法、县域经济、社会企业家、水炸油条、新三农、收藏文化。

“从我个人来讲,我应该称得上是一名先进的共产党员,因为我一辈子遵从内心,不讲空话。为横店百姓办实事,是我一生坚守的信条。但我还算不上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优秀的共产党员是那些为党和国家献出生命和一切的同志。”徐文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由衷地说道。

徐文荣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和百姓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创造性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本地实际相相合,带领群众走共同致富道路。

2017年,中央多部委幸福指数专家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当年横店百姓人均收入为6.5万元,横店百姓总体满意度达到93.55%,横店老百姓普遍感到非常幸福。

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徐文荣也提出了两个目标:到2025年,横店的人均收入达到10万元;到2040年,横店的人均收入达到20万元。“横店打造中国农村富裕的样板是有基础、有竞争力的。”徐文荣很自信地说。

近70年党龄老党员詹四维

把治病救人坚持到底

詹四维 1932年3月出生,195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原东阳县人民医院总支副书记、院长,曾获得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b1100851317e7b71b9dc2557817241dc-sz_57508.jpg


詹四维1932年出生,1949年6月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十二军军医学校;自1952年12月入党至今,已经光荣在党69年。当被问及作为一名老党员有何感想时,詹四维多次提到了“感谢”和“责任”两个词。

“没有党组织的关心和培养,我就没有机会去进修学习,也做不成一名医生。”詹四维回忆道,1952年他从部队转业后,就进入了东阳县中学担任校医(医士)兼教员,在组织的关心下,1958年至1961年期间,他前往浙江医科大学进修学习,1970年又前往金华学习中医。1971年中医结业后,逐渐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儿、内、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尤其以病毒性疾病见长,在本地区群众中有一定的声望。

从金华学成归来后,心怀感激的詹四维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不怕苦不怕累,始终牢记医生救死扶伤的职责,在极其简陋的救治环境里一待就是两三年。上世纪70年代初,为了治疗血吸虫病,詹四维主动请缨跟随治疗队前往横店。当年的医疗条件差,公社里简易的床和棚就是治疗的场所,所有医生和病人同吃同住,全天24小时都在关注病人的状况,一有问题立刻进行抢救。“那时候,有张床铺能休息一下,能躺一会都已经很好了。”

1984年,詹四维调任东阳县人民医院,先后担任了副院长、院长、党总支副书记和党委副书记等职,在职期间,首先试行了人事制度聘任制和院、科二级负责制的卫生改革。即使担任了院领导的职务,詹四维也始终没有离开一线,除了日常管理外,每周的门诊和夜班他也坚持照常参加,有紧急任务更是带头冲在前。他说,要管理好一家医院,除了要有严格的制度,各级关系也都要搞好,和医生护士们谈谈心,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也很关键。在詹四维的带领下,彼时的东阳县人民医院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单位,而他本人也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1992年,詹四维从人民医院离休,1993年至1996年再次被聘任为院长、党委副书记。退休回家后,詹四维仍不断学习,医学相关的书籍就放在每天常坐的椅子旁,每天都会定时收看和翻阅电视新闻和报纸。平日里,仍有不少信任他的病人寻上门来请他看病,他都一一接受,却始终坚持不收一分报酬。“我能医治的病都会看,不能看的就给一些建议。”詹四维说,病人找他那是信任他,作为一名老党员,受到党组织的培养才有替人看病的本领,初心不能忘,一定会把这件事坚持到底。


“90后”老党员王寿元:

党员就要冲锋在前、吃苦在先

王寿元  1930年2月出生,1958年9月入党,王宅自然村支部,1984年曾获得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07b646d86586c2746342d2937858b548-sz_116401.jpg


“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挂上那一刹那,巍山镇王宅村92岁老党员王寿元笑得像个孩子,精神得跟“90后”一样。

王寿元1958年入党,至今已光荣在党63年。当时,他是象岗乡政府(现已并入巍山镇)的一名乡干部。尽管老人对于当时的记忆已有些模糊,但他很坚定地说,作为一名党员乡干部,精神气很好,劲头足,思想觉悟高,很有责任心。儿子王今平说,“共产党员那种精神气,很值得学习。”

王今平对父亲最深的感触就是“党一直挂在嘴边”,自己可以说是耳濡目染。受父亲影响,他们一家十来口人,一半是党员。在家人眼中,王寿元这位党员最大的特点就是朴实、平凡,始终保持着初心,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拿集体一针一线,一心扑在工作中。王今平说,党的事业正是有无数个朴实无华的共产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奉献,才能不断进步、走向辉煌。

1979年,王寿元任巍山镇五金电器厂党支部书记,一直工作到1994年退休。接任当时,这只是一家类似于铁器加工门店,在他用心经营下,摸索着前行,开拓着前行,发展成为上世纪90年代初的金华市首家国家二级企业。1984年,王寿元还荣获“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王今平说,当年他仅10多岁,在他的记忆里,父亲总是全心挂念着企业发展,全身心投入企业管理。

王寿元退休后,有企业上门请他“出山”,他没有同意,而是和妻子一起承包了20多亩山地种水果。此前,他基本没干过农活,没经验的他就一点点学,没想到还成了农业领域的专家,家人说他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就这样,他一直干到去年。

尽管年纪越来越大,但王寿元学习的脚步从未停下,除参加村党日学习活动,积极参与党日活动组织的捐款,还每天准时收看新闻联播,必看《东阳日报》,十分关心时政新闻,常常独自乘车到城区新华书店买相关书籍、杂志。

接受采访时,因身体不适,王寿元正在治疗,但老人一直坚持挺直身板,说得最多的,是“中国共产党好,党员就是要冲在前,党员要一心为民。”他始终以此提醒着自己冲锋在前、吃苦在先。


责任编辑:刘海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