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事热点 

县委副书记兼办公室主任!这些县的机构改革为何让人瞩目

2023-04-11 08:48:35 来源:潮新闻 记者 陆乐

640.jpg

最近,国内一些“人口小县”的机构改革,正引起人们关注。

比如人口只有12万的山西省娄烦县,搞起了“精兵简政”:通过机构改革试点,将9个县委机关减少到6个,26个政府部门降至16个。

类似的改革,在山西、青海多地已推进了两年多。

动机构就是动很多人的“饭碗”。这些地方的机构改革有何特点,为什么要推进这样的改革,又为何在当下引起瞩目?

事实上,这些改革之举直击当前行政机构运转中的难点痛点,体现了高效协同的现代政府理念,也是提升县域治理效能的内在要求,“小县”此举意义不小!

132.jpg

要搞清楚人口小县的改革,首先要搞清楚“人口小县”的概念和特点。

根据《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21(县市卷)》,在纳入统计的2075个县域单位中,全国户籍人口不足50万的县(市)共有1257个,占比约为61.14%。其中,户籍人口在5万以下的袖珍县(市)有90个,5万-10万之间的有116个,10万-20万之间的228个,20万-50万之间的823个。

从全国来看,云南、山西、河北、内蒙古、四川等是“人口小县”相对比较集中的省份。年鉴显示,山西95个县(市),除5个县(市)外,其余90个户籍人口都在50万人以下,其中6个县(市)人口不足10万人。

“人口小县”不止人少,经济相对也欠发达。一名来自人口小县的基层干部透露,他所在县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000余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却要9000余万元。

这些数据折射出的,是人口小县要开展机构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行政成本畸高。

“小县的人口虽少,但吃财政饭的人并不少,缺口只能依靠转移支付填补。财政转移支付难以真正用于发展经济。”有业内人士指出,越小的县,体制内的人在全县人口中占比越大,体制性力量过多,市场难有发展的空间。

去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将县城功能定位区分为五种。而“人口小县”普遍接近其中的“人口流失县城”,需要引导其转型发展。

引导的具体方向之一,就是“促进人口和公共服务资源适度集中”。而优化县乡机构设置和机构职能,与此密切相关。如何实现“适度集中”,正是“人口小县”破局的关键。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副教授金成波表示,在此背景下,为促进行政资源与人口分布科学配置,降低县域行政成本和财政负担,推进人口小县至小城市的“强身瘦体”,必要性越来越突显。

怎样“强身瘦体”?近几年出现了一些声音和探索。比如有专家学者提出,小县城人员稀少,管理效率又不高,还要维持其机构和工作人员运转,不如“对人口规模低于10万人的小县先行合并试点”,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单位,又能减少没有意义的行政开支。

方案虽好,却有些激进。一些县级建制拥有千年历史,各县语言习俗和风土人情大相径庭。如此大刀阔斧的改革,风险阻力可想而知。

因此,一种看起来更折中、更易平稳推进的方案,受到不少地方认可——“机构改革”。

640.png

从2020年4月起,山西开始“人口小县”机构改革,6个人口不足20万的县城列入试点,分两批进行。

第一批试点的是忻州市河曲县、临汾市浮山县,第二批是太原市娄烦县、吕梁市石楼县、晋中市榆社县、长治市黎城县。改革进行了两年后,成效初步显现。2022年8月起,各涉改县陆续公布了改革结果。

数据显示,河曲县将36个党政机构精简为22个,135个领导职数精简为114个,将186个涉改事业单位整合为40个、事业编制核减48%;

娄烦县将9个县委机关减少至6个,26个政府部门降至16个,133个事业单位则削减了29个;

涉改县直事业单位由179个精简为40个,精简78%,涉改事业编制由1944名精简为970名,精简约一半。

怎么能一下减少这么多机构和编制?

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各县对职能相近的党政机构,进行大力度整合,构建“大工业”“大农业”“大文化”“大组织”的机构框架。

比如说河曲县,就把水利局、扶贫办、农业局被统一合并为县农业农村和水利局;把发展和改革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能源局以及教育科技局,整合组建为县发展改革和科技商务局;把县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县交通运输局,整合组建成县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局。

另一方面,在人口小县改革中,原则上不再设立10名编制以下的事业单位,按照“一类事项由一个单位负责”的思路,调整优化规模过小、功能萎缩、分散重复设置的单位。

记者了解到,在改革前,某人口小县事业单位中5名及以下编制的单位119个,6至10名编制的单位44个,10名以上编制的单位仅有57个。通过改革,大量的机构被裁撤。

机构的设置不容易改革,更难的是把人安置妥当。

通常的操作方法,是让一部分老弱人员分流或提前退休,工资待遇不变;或者政府以平台、外包、公司等形式承接被改人员和职能,这样就在数据上缩减了编制和人员。

具体到山西本轮“小县机构改革”,主要是通过“职级晋升”换“职务下降”,“转岗下乡”换“待遇上升”,以减少改革阻力。

比如将局长调降为副局长,但职级上升,收入相应调高;虽从正职变为副职,但责任压力小了,原有日常性权力一定程度上保留。

再比如将超编的事业人员,安排到对口党政部门跟班学习锻炼、担任村社“两委”干部和综治网格员等,强化基层力量。

640 (1).png

2022年2月11日,全国编办主任会议召开,山西省就“探索人口小县机构改革 着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介绍了经验。

其中有一条备受关注:“实行由县委、县政府领导兼任主要党政部门负责人的管理体制和领导方式,6个党委部门由县委常委担任,8个政府部门由副县长担任。”

具体而言,就是由县领导兼任部门负责人。

以娄烦县为例,县委副书记兼任县委办主任,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兼任县发改工信和科技商务局局长,县委常委、副县长兼任县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局局长,县民政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农业农村和水务局的一把手也均由副县长兼任。

这样的改变,体现的是将县域治理体系简约化的大趋势。县领导兼任局长后,由分管领导变为“一竿子插到底”的直管领导,对下能直接做基层群众工作,对内与局里同志一起办公,基层情况更清楚,沟通环节更精简。

而对机构进行撤并重组之后,更为直接的变化,体现在经费支出的减少。

2022年浮山县安排“三公”经费463万元,比2020年预算减少43万元。

河曲县委组织部则做了测算,经过3-5年过渡期后,该县行政成本将大幅下降,公用经费支出减少367万元,下降8.2%;财政供养人员比例由改革前的32:1提高到40:1。

尽管成效已显现,但改革能否真正“成功”,还有待后续的观察。

比如说,改革后,职能相近部门整合成立的超大部门,运转起来是否吃力的问题。此前有媒体报道,有的县改革后的县发改工信和科技商务局,法定职责32项,24个编制只有11人在岗。内设的发改股连事业编制人员在内,共计5名工作人员要对接市发改委等多个部门。

再比如,领导职数减少带来的晋升渠道的变窄,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也会造成影响。

还比如,副县长兼任局长的同时,也要分管其他单位。在资源及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做好主管单位与分管单位的平衡与支持,同样要进一步考量。

总体而言,由于城市化的进程,人口逐渐向地级市以上城市集中,县域(包括部分市辖区)人口普遍下降。面对新形势,通过机构改革“精简机构”“精简编制”,已是适时应变的破局之举。具体成效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许琳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