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关于建设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打造“智汇东阳”人才发展高地的实施方案

2020-09-27 15:42:25 来源: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编者按:打造富有东阳特色的十大硬核成果,是浙江“重要窗口”建设在东阳的具体体现,是今后东阳发展的工作重点和抓手。根据东阳市相关会议精神,本报9月22日起陆续公布十大硬核成果实施方案,收集民意、集中民智,凝聚社会各界对打造十大硬核成果的思想认同和广泛支持。读者朋友可关注“东阳发布”微信公众号,于9月21日至27日,在每篇硬核方案推文的下方发表意见建议。

  关于建设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打造“智汇东阳”人才发展高地的实施方案

  为鲜明人才强市、创新强市的工作导向,紧紧抓住“五个关键时期”发展机遇和引才窗口期,广聚各类人才而用之,进一步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建设“重要窗口”展现东阳作为中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为加快东阳高质量发展汇聚磅礴力量,现就建设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打造“智汇东阳”人才发展高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紧扣东阳发展“五个关键时期”和五大会战,坚持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发展目标,大力弘扬东阳人“勤勇韧能义”五大特质,全面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出招引人才、促进创新的实招硬招,深挖东阳籍人才“富矿”,锻造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支撑发展的强大人才队伍,更加擦亮“教育之乡、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文化和影视名城”金字招牌,努力把东阳建设成为人才集聚之地、人才辈出之地、人才向往之地。

  到2025年,建成人才规模实力金华领先、人才重点指数全省前列、人才生态环境在浙中地区具有显著标识度的人才发展高地,顶尖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数、高新技术企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数、数字经济增加值等方面奋力实现翻番,人才集聚度、人才创新度、人才满意度、人才活跃度、人才回归绩效度进入全省各县(市、区)第一方阵。“十四五”期间,引进高精尖缺人才5000名以上,培养专业技能人才2万名以上,引进大学生6万名以上,新增高校院所平台10个以上,吸引东阳籍人才项目回归100个以上。

  二、工作举措

  (一)高水平推进人才引育系统工程

  1.大力实施高端领军人才引领工程。深入实施“引才计划”“万人计划”“双龙计划”和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等重大人才工程,加大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领军型团队和人才的引进力度。全面拓宽线上线下、国内国外多渠道引才路径,提高市场化引才水平,每年引进各类高精尖缺人才1000名以上。

  2.大力实施专业技能人才倍增工程。深化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等高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建设,每年新增各类专业技能人才4000名以上。组织实施“百千万”工匠计划,在全市各行业中选拔培育100名知名工匠,组织1000名技术能手开展技能比武,开展10000名技工技能提升培训。

  3.大力实施本土特色人才培育工程。深化影视文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影视文化人才培养专项行动,引进影视文化高层次人才100名以上。健全工艺美术大师带徒模式,完善工艺美术人才技能比赛常态化机制,培养金华市以上工艺美术大师50名以上。加强建筑业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开展建筑人才考试培训、职称评定和专业再教育,年培训5000人次以上。

  4.大力实施经营管理人才百舸工程。每年安排500万元工作经费,以创建名企、名牌、名家“三名”工程为载体,大力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计划。联合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积极开展“菜单式”培训和企业家自主选择学校、自主选择培训内容的“双自主”培训,培养100名具有现代化管理理念的高水平创新型企业家。

  5.大力实施名师名校长选树工程。深入推进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名校名师名专业工程,大力开发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人才,建好校长、骨干教师、班主任“三支队伍”。每年培育骨干教师不少于200名,名师名校长不少于20名。到2025年,东阳市每百名中小学生至少拥有1名以上骨干教师。

  6.大力实施名医名中医墩苗工程。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325”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和名医名中医培育计划,更大力度引进培育临床高层次人才、医学紧缺人才、基层全科医生。每年选拔培养本地区领军型医疗卫生人才20名以上、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医学人才50名以上。

  7.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扶持工程。遴选优秀东阳籍人才,充实乡村基层组织力量。开展乡村人才振兴行动,健全以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向乡村下沉,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每年培养高层次农村实用人才300名以上。

  8.大力实施大学生集聚工程。召开大学新生第一课,组织优秀学子东阳行活动,对东阳市考入国内外重点高校的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吸收优质本地籍生源回归。开辟引才专线组团赴外招才引智,深化校地合作长效机制,每年在高校院所设立“引才联络站”5家以上。加强大学生创业孵化、实习见习等基地建设,每年新引进大学生1.2万人以上。

  (二)高水平做好东阳籍人才大文章

  9.深化在外人才信息库建设。围绕东阳市产业发展格局和东阳籍人才结构特点,按照“一人一档”要求,分地域按行业调查统计人才相关信息和回乡发展意愿等情况,并及时做好人才信息库的统一管理、信息更新和成果运用,做到东阳籍人才底数清、情况明、联系畅,提高精准对接水平。

  10.健全人才联络常态化机制。加强与在外东阳籍高层次人才的日常联络,建立市、镇乡街道两个层面的联系交流长效机制,“一对一”确定人才联络员,每年开展走访慰问、信息收集、项目对接等不少于4次。利用春节、国庆、中秋等重大节假日,组织召开乡情恳谈会,汇聚乡贤力量。

  11.推动联谊组织实体化运行。配备东阳人联谊会(商会)、东阳教授博士联谊会专职人员,由市领导联系指导联谊会建设,邀请退出现职并由较高威望的领导负责联谊会秘书处工作。加强东阳教授博士联谊会分会建设,由市财政给予分会场地、人员等经费保障,适时在深圳、西安、武汉等东阳籍人才较为集中的大城市成立分会。

  12.促进内外合力联动性发展。充分发挥东阳籍人才六大优势,继续精心办好世界东阳人发展大会,促进人才、智力、项目和资本回归,每年招引东阳籍人才项目回归20个以上。常态化开展“智汇东阳·回报家乡”系列活动,每年举办各类活动10场以上,让“东阳大脑”共解“东阳难题”。

  13.加强人才服务精准性供给。针对东阳籍人才普遍关心的回乡建房、父母优质医疗服务等问题,进一步加大力度、创新举措,切实解决好人才的关键小事和后顾之忧。对东阳籍人才回归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帮助解决投融资、产学研转化等方面问题,确保招一个成一个、引一个赢一个。

  (三)高水平创建人才平台科创高地

  14.放大产业平台引才效应。积极引导高层次人才、高科技项目、高密度资本向“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高铁新城、经济开发区、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等平台集聚。坚持将人才发展规划作为平台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进行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争取五年内引入核心技术并配置核心研发团队的公共服务平台5个以上。

  15.强化教育高地人才支撑。推动发展产教融合的“三本一专”高等教育,支持院校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开设相关课程和培训班。创新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模式,促进企业和职业院校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双主体”,开展校企联合培养试点,年培训5000人次以上。鼓励本地高校毕业生留东创业就业,五年内广厦技术大学和横店影视职业学院留东大学毕业生1.5万名以上。

  16.加快人才飞地项目落地。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依托上海临港科技创新中心的平台优势,挂牌成立上海临港科创(东阳)中心,加快打造东阳(上海)科技孵化飞地,积极推进“东阳—临港产业转移浙江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实现“科研开发在大城市,成果转化在东阳”,年内飞地入住率达到50%以上。

  17.加大高校平台招引力度。全面深化校地合作,实质性落地与东南大学合作共建的建筑科技联合研发中心、与上海大学合作设立的产业研究院和技术转移中心。充分发挥东阳籍人才担任高校院所负责人较多的优势,结合发展需要加大高校平台招引的力量投入,五年内新引进高校院所平台10个以上。

  18.做强企业创新研发载体。支持企业加强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对接合作,推动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企业研究院、技术研发中心。大力推进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五年内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5家以上、博士后工作站10家以上。鼓励企业到大城市设立飞地研发机构,就近吸引使用人才,五年内新增企业飞地研发机构10家以上。

  (四)高水平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县市

  19.提升人才发展治理能力。总结评估《东阳市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编制出台《东阳市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统筹推进全市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聚焦人才工作新形势新情况新特点,围绕实现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人才工作智慧化水平。

  20.厚植人才政策比较优势。释放扩大人才政策红利,举办全市人才新政培训会,组建人才新政宣讲团进企送政策,全面做好人才新政18条和人才新政补充意见20条落地见效。积极适应人才竞争新态势和人才发展新需求,围绕人才引、育、用、留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努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21.建立揭榜挂帅使用机制。探索建立项目攻关、科研立项、产品开发、技术难题等揭榜挂帅的人才使用体制机制,常态化举办“揭榜挂帅·全球引才”专场活动,定期发布产业需求信息,搭建企业、人才、高校院所对接合作平台。建立“科技(人才)顾问”制度,聘请国内外高端人才和知名专家学者,为东阳市重大决策、科技攻关等创新活动提供智力支持。

  22.创新人才评价激励举措。完善“草根”人才评价、工程师直评等制度,推进各类人才职业资格融通发展,着力打破人才发展天花板。建立院士专家举荐人才制度,加大人才直接认定资助力度,不拘一格用好人才。落实人才创业创新容错免责工作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

  23.健全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全面推进人才创业创新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和人才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入开展“三服务”活动。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税收、投资等多种途径成就人才。强化对人才创业创新的金融信贷支持,探索开展人才贷、人才投、人才保等业务。

责任编辑:刘海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