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五百多年前,东阳人捐建义乌“第一桥”

2021-07-21 14:33:06 来源: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吴旭华 图片 通讯员 吴贵明

  东阳江从义乌市廿三里街道何宅村开始进入义乌境内。在义乌城区段,桥梁密布,最负盛名者当数东江桥。位于义东路和东阳江义乌段交汇处的这座桥梁,不仅是义乌境内最古老的桥梁,而且享有“义乌第一桥”的美誉,被收入《中华名桥大观》。

dyrb2021072100004v01b002.jpg

东江桥旧照(现已拆除西半幅,待义乌机场路过江隧道施工完成后重建)

  义乌市政协文史委主任朱庆平多年来潜心研究东江桥的历史。据他介绍,东阳江所在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水路联通东阳江上下,陆路通往东阳、磐安、永康、嵊州、温州、丽水。因此,明代万历年间义乌知县周士英称其“抗魏阜之重阻,扼龙潭之上流”,清代嘉庆《义乌县志》说它“四方辐辏,盖襟喉地”。

  在有何宅大桥之前,东江桥是东阳江上义乌通往东阳的唯一桥梁。

  屡毁屡建,跨越约千年

  东江桥的始建具体年份不可考,只知宋代之前,这里曾有浮桥;南宋庆元三年(1197),义乌知县薛扬祖始用石料建桥,名“薛公桥”。

  这座桥命运多舛,清代嘉庆《义乌县志》载:“江之水,发源东阳山中,至是则众流会合,其势滋大。西去二百五十里,乃折而东入钱塘趋海。每岁春夏水涨,则泛滥暴悍,不容篙橹;乃秋冬水落,则渊潭无底,又不可厉揭。”惊险的地势使得这里多激流,但因这里江面较窄,河床平整,是建桥的上佳区位。义乌旧时传说,出嫁的女儿站在此岸,能望见彼岸娘家的田地屋宇。

  如此一来,桥梁屡屡被毁。然而,作为东阳江上重要的交通枢纽,东江桥几乎一日不可或缺。“适当孔道,远近往来于此,旦暮络绎,此桥所以不可一日不作也”。近千年来,东江桥有史料记载的修建行为就达30多次,16位邑侯为其募捐,当地乡绅捐建记录更是不计其数。桥名也几经更迭,先后被命名为兴济桥、广济桥、永济桥、望春桥。

  这座桥还融入了东阳人的善举,巍山赵氏、雅溪卢氏就屡次为修建东江桥而捐金输谷。

  卢赵联手,两修兴济桥

dyrb2021072100004v01b003.jpg

清代东江桥

  史料记载,在薛扬祖建成石桥后,继修者多采用薛公桥形制。淳祐三年(1243),东阳江再次突发洪灾,桥梁被淹。两年后重建,桥上建起了5间廊屋,可以供人歇脚观景,桥名也改称兴济桥。元代,桥再次被毁,此时因经济困难,又改为浮桥。元代泰定初年,浮桥再次毁坏后,当地人在旧址之西面“叠石为墩,架木为梁,且覆以屋”,恢复了廊桥的形状。当时,此桥共有7座桥墩,两岸皆有石堤。但是不久,南面的两座桥墩毁塌。明代洪武年间重修,时间一久桥墩又倾圮。正统六年(1441),义乌县丞刘杰再次精选石块,重砌桥墩,甚为坚固。但是,刘县丞还未完成桥面上的木构架工程就离任,此桥于是成了半拉子工程。

  明代成化癸巳九年(1473),在有司劝募下,东阳卢宅人卢溶单独捐献白银一千余两,把既有的每座桥墩拆除一半,改成卷石洞桥。

  卢溶(1413-1489),字孟涵,号三峰。他急公好义,乐善好施,营建了卢宅肃雍堂前四进。成化四年、五年,他和朋友张维桢、妹夫赵光华捐资重建县学明伦堂。

  然而,卢溶捐建的兴济桥仍未能经受住洪水冲击,3年后再次倒塌。成化十六年(1480),金华府同知李珍经过此处,深感交通不便,于是竭力倡议重建,再次向卢溶劝募。这次,卢溶又拉上了妹夫赵光华。

  赵光华人称芝山公,字孟实,号行素,系巍山赵氏始迁祖环清公第七子,排行良20,生于永乐庚子年(1420),卒于弘治戊申年(1488)。他出生时,环清公刚好50岁。几年后,环清公去世,失去父爱的赵光华和母亲、兄长艰难度日。年岁稍长却被人恶意诬陷,与兄长们一起被发配辽阳戍边。患难中,赵光华未坠青云之志,力学不怠,等到回归故里时,已然一表人才,学识渊博,声望日隆。

  赵光华的几个儿子皆为人聪敏而有才学,又善于经营,因此家业日渐富裕。经历过苦难的他富而好礼,乡邻碰到困难,他都予以周济。成化年间,黉门学宫厢房坏漏,赵光华与几位侄子出钱将其修缮一新,丝毫不费公款。后来,佥宪张悦欲在浦江建青罗山书院,以纪念宋濂,赵光华独立出资建成。某年岁初县内遭遇灾异,朝廷劝募赈饥,赵光华又出粟数百石。有司为嘉奖他的义举,授以七品散官。

  东江兴济桥倒塌后,赵光华和卢溶募白金七百两、谷三千斛,全力修缮。据巍山赵氏宗谱记载,此次修桥,“公累石于渊,为墩者七,又石其两堤。其洞于下者,视墩之数而加其一,木为之梁而屋其上者为楹五十。凡桥之修以尺计者六百有奇,其崇四仞,广三寻。”这项工程从农历七月开始,经历160天终于完工。所需材料,石头取于山上,木材购于集市,工匠则在县内招募。赵光华不仅恢复了7座石墩和石堤,还在桥墩肩部开洞,便于泄洪。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对郎舅把桥上的廊屋从原先的5间扩展成50间,气势恢宏,成为一景。后来其他人再修缮,桥屋也只恢复到40间,再无东阳卢氏与赵氏的大手笔。

  兄弟联袂 赵氏再修桥

  东阳江上的洪水实在势如猛兽,在卢溶、赵光华重建兴济桥后的次年,暴涨的江水再次冲垮了此桥。此次修建,义乌知县请了当地义民出资,但仍未能逃脱水毁桥塌的命运。

  明代嘉靖年间,已改名为广济桥的东江桥再次被洪水冲毁。这一次,巍山赵氏再度出手,人称梅轩公的赵为浈“捐金令子双泉公修建”。

  赵为浈,字世文,号梅轩,生于天顺癸未年(1463),卒于嘉靖甲辰年(1544),排行敬34。其为人朴茂尔雅,少时即饱读诗书,但连试不第,遂雅志林壑,工于象棋。他为人旷达坦率,待人肝胆相照,因此邑内贤士都乐与其交往。由于赵为浈勤俭持家,家产增积至数万金。他豁达好施,凡亲友乡党有困乏窘急,均怜恤周济。若境内遇灾,连年歉收,他就开仓赈济。县学黉门和戟门倒塌后,有司以财政困难而不能修缮。忆起先人赵光华昔年修缮县学的义举,赵为浈慨然而言:“此吾家世任,修理不以让人,吾宁可坐视而置之?”他把修缮县学当成自家责任,与族中兄弟一起贸材鸠工,焕然一新。

  东江桥倾圮后,赵为浈出资让长子赵继干负责修建。赵继干,字子直,号双泉。生于成化乙巳年(1485),卒于嘉靖丙午年(1546),排行让47。谱载他“率训茂德,好行义举”。在父亲发起倡议修建县学后,他捐金修学舍及戟门。赵继干的妻子出自义乌松门龚氏,作为义乌人的女婿,他觉得修建东江桥责无旁贷。

  与赵继干一起加入修桥行列的还有堂弟赵继模。赵继模,字子仪,号白溪,生于弘治癸丑年(1493)排行让70,卒于万历戊寅年(1578)。其父赵为洸与赵为浈是亲兄弟,是恭19公赵大铠的儿子,而赵大铠就是赵光华的长子,因此赵继模与赵继干是赵光华的曾孙。

  赵为洸娶义乌大元(今义乌江东街道大元村)吴氏为妻,吴氏即为赵继模的嫡母。吴氏生有两个女儿,次女继嫦嫁给义乌大元人吴珂,故而赵继模是义乌人的外孙兼小舅子。自幼业儒的他读书识大义,“襟度旷达,乐善喜施,惠及里党,一切津梁道路俱有成迹”,东江桥修建,他又怎会落下?

  这段佳话,被记载于《万历义乌县志》:“弘治十五年,知县吴盛勤、义官吴希彩、黄子宜、虞子盛捐资重修。嘉靖八年,大水坏者过半。十四年,东阳赵模、赵干兄弟倡议筑顿建桥。”由此可见,赵氏父子兄弟修建东江桥时间在嘉靖十四年(1535)。

  值得一提的是,巍山赵氏宗谱还记载了赵为浈修建义乌通江桥之事:“去邑四十里许邻邑乌伤,旧有通江桥,缤纷四达,久经圮坏,民甚苦之。公与子侄谋复桥其中,捐数百金,责在巩固而不在糜费且不拘以时日,故桥成而垂久不拔。邑侯高其义极奖劳,因额曰‘赵家桥’。”

  经历约千年沧桑变迁,东江桥早已不复当初模样。甚至,东阳卢氏和赵氏捐建东江桥的历史也已在风中沉默不语。但这座桥记录了东阳和义乌最早的交通设施“同城化”,已成为两地无法抹去的历史文化印记,并将继续见证着东阳和义乌的同城化发展进程。

责任编辑:刘海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