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一座浮桥承载东义两邑公益情

2021-08-25 10:56:10 来源: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吴旭华

(《爱溪太平桥会谱》内关于太平桥的记载)

东阳江流经东阳和义乌两市,今人只知两市交界处的第一座桥梁是义东大桥(昔称何宅大桥),殊不知更早的时候这里有一座浮桥——太平桥。

此桥建于清代,由东阳和义乌两地的民间公益团体联袂建造。东阳一方为六十五都(今属白云街道)沿东阳江各村组织的公益性团体“广济会”,义乌一方为五都(今属廿三里街道)沿江各村组织的“普济会”。因此,太平桥是东阳和义乌两地民间公益机构合作的结晶。

这段往事被记载于民国乙亥年(1935)重修的《爱溪太平桥会谱》内。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徐松涛于十多年前收藏了此会谱,他说,东阳现存的县志都未有关于浮桥的记载,太平桥可以说是东阳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座大型公益性浮桥。

太平桥,爱心桥

爱溪又被称为“爱水”。会谱记载,爱溪源于东阳山可山。巍山高中教师、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华柯说,爱溪就是东阳江在东义交界处的一段,山可山是歌山的别称,也叫岢岫。这一段江流的南岸是白云街道蓝天社区麻车小区,北岸就是义乌市廿三里街道何宅村。

但是,爱溪并未如其名所言的“有爱”,它平时就水势汹涌,若遇下雨,水位经常大涨。鉴于此地为交通要道,“上通温处,下抵苏杭,为行人往来必经之处”,义乌何宅村的何氏公常就倡议在此处建造板桥,由义乌的普济会、东阳的广济会各建义艇,雇请船夫,支付工钱和伙食,保证往来行人随时可以免费过江,“无稽晷刻,无费锱铢”。两大公益机构还在岸上建亭一座,以供行人遮蔽风雨烈日,也供他们在长途跋涉后暂时歇息。

由此可见,东阳江爱溪段最初的过江模式是板桥加渡船。这样一来,就算板桥被大水冲毁,两岸交通也不至于阻隔。

即便如此,还是时有灾难发生。徐松涛说,《爱溪太平桥会谱》重修当年的三月廿八,东阳麻车埠的一艘渡船侧翻,淹死28人,成为当年轰动一时的特大交通事故。此外,东阳江水流急缓、涨落不定,来往行人多寡不一,板桥终究不够稳固;小船虽然身轻速快,也终究不如桥梁来得稳阔。众人一合计,决定建造一座浮桥。平时行人从桥上过江,遇到水位猛涨,则由渡船载送过江,不收分文。

光绪乙未年(1895)底,两大公益机构为建桥发起募捐,何宅村何守潮首先邀请朋友参与,沿江百姓积极响应,共有千余户或捐款或捐地。《太平桥碑记》中记载了这段事:“爰纠同志设簿劝捐,而闻善好施者竟不谋而合,或割膏壤或输青蚨,综计乐助之家不下千余。”

根据会谱记载,太平桥位于东阳江东义交界处的“长江埠头”。而从会谱所附的太平桥图来看,可知当年建桥时,先用铁链将14艘渡船并排拴住,固定于溪塍上,船上铺桥板。之后在北岸用石块垒砌溪塍,岸上建有放生潭、桥神庙、福星亭(茶亭),庙和亭后面建有三合院式的“亭桥公所”,应该是桥会平日的办公场所。桥头后来还建起11间桥屋,供渡船工兼守桥工居住;如果遇深夜发大水、渡船难以过江时,桥屋也可供行人借住。

有爱的东义两地百姓,就这样在爱溪上建造了这座“爱心桥”。

广济会,济世人

参与建造太平桥的广济会,是个什么样的机构?

经查阅资料后发现,广济会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成立,由金、陈两姓发动西部乡(即今白云街道)沿东阳江各村村民组成,旨在解决东阳江两岸百姓行路渡江之难,是真正的民间公益组织。成立当年共有会员20余人,捐田30亩。

广济会成立后所做的首件大事,就是维持东阳和义乌接壤处“界碑义渡”的正常运行。义渡创建于乾隆三十年(1765),由陈明宪首倡设立。广济会成立后,依靠所募得的30亩田地的产出,为义渡正常运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太平桥图)

光绪乙未年(1895),在义渡基础上,广济会与对岸义乌所属的普济会联合筹建太平桥。光绪二十八年(1902),广济会会员发展到百余人,捐田增至50余亩。也是在这一年,两大公益机构针对太平桥的管理签订了协议。

根据协议,广济会在原有渡船1艘的基础上,由会员陈德生添置渡船5艘,由广济会负责永远修葺,同时承担渡船工兼守桥工的工资并供应伙食。

从会谱中还可知,为了管理太平桥,东义两邑专门成立了“太平桥会”,由广济会、普济会、铺板会等组成。桥会设有轮值经理,光绪二十八年(1902)时由何宅人何守潮担任桥会经理,下有为常2人、微常2人,从中选取贤能之士负责司账和存柜,其职责相当于会计与出纳。每年农历十月廿五,桥会举行盛大宴会,助田廿五秤以上者才有资格派1人赴宴,若有路远且年事已高者带随从赴宴,则随从人员费用由赴宴者自行承担,确保桥会公款公用。

光绪二十八年(1902)时,广济会派出陈德生、金朱球、金元钦、杜志来、陆德岳等5人为太平桥会理事。

广济会承担的6艘渡桥购置、修缮事务,费用不可谓不多。根据协议,义乌普济会负责永远修葺渡船1艘,支付渡船工兼守桥工的工食;2位微常负责永远修葺渡船2艘;其余5艘渡船的增添修缮则由太平桥会负责;桥板修缮则由专门的铺板会负责,太平桥会为此拨付56秤田地,以其粮食收入弥补修缮费用,不足部分由铺板会自行解决。

由此可见,在太平桥的管理工作中,广济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禁设坝,屡修建

太平桥建成后,东阳和义乌两地官民皆着意爱护。

光绪三十一年(1905),有人觑觎太平桥边放生潭内的鱼虾,“有渔利之徒,或扦竹坝,或壅水道,捕捉河内鱼鳌,以致水势紧急,一遇洪水骤涨,往往冲坏浮桥及沿河田地”,这种任意在河道中设坝拦水以捕鱼的行径,拦住了水道,危及浮桥安全。于是,时任东阳县令孙启泰发布告示,禁渔保桥,规定东阳江段从王麻车至后倪一带的官河上,均不准擅扦竹坝拦阻水道捕捉鱼鳌,如敢违反就严惩不贷。与此同时,义乌县衙也发布了禁渔告示。

民国以来,东阳江上水患频仍,船只损坏修造不胜计数。民国壬戌年(1922),东阳江发生特大洪灾,桥船湮没殆尽,长达70多丈的石砌堤岸倾圮多处,估计损失约有千元之巨,桥会因此债台高筑。此时,广济会、普济会的会员再次捐助,太平桥“得以勉强维持”。由于船埠塌陷,全面修缮已是刻不容缓。处于乱世,加上桥会田产连年入不敷出,如此重大工程仅靠桥会已无力承担,桥会于是向远近群众募捐,于1934年完成修建太平桥的善举,并于次年重修《爱溪太平桥会谱》,共印刷60本。

修建后的太平桥存续到何时?五六年前,徐松涛曾采访了沿岸村庄长寿老人,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民国壬午年(1942)太平桥再次毁于洪水,后来重新修建;有人说新中国成立后还见过此桥。如果以后者计算,太平桥或在东阳江上存续了约一个甲子。如此漫长的时间,对两地民间公益机构坚持行善是个不小的考验,也从侧面见证了两地民间公益机构在组织架构、机制体制等方面的先进性,令人感怀之余更生敬佩。

1987年,在太平桥旧址建造了何宅大桥,桥头有亭名“爱溪亭”。2008年,何宅大桥扩建。2020年10月,何宅大桥拆除重建,于今年7月18日恢复通车,更名为义东大桥。

责任编辑:刘海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