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穿越回中国古代,如何做美人?市博物馆馆藏宋代首饰再现东阳“美人图”

2022-01-05 14:50:00 来源: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吴旭华

  美人,世间最赏心悦目的风景,她融基因的生物构造、风情的精神气质、服饰的物质条件于一体。真正的美人,可遇而不可求——这话无论古今中外,大概都不会被否认。

  中国古代的美人,娉婷于画面上,穿行在诗词里,摇曳于传奇中,令今人心荡神驰。中国传统文人对至美的追求,令他们主动过滤了无盐嫫母之类女性,让美人成为泛女性主题文艺作品中当仁不让的主角。

  这一切也许会让人忽略一个残酷的现实:在中国古代,成为美人是件极为艰难的事!

  近日,“驿站”第三期读书会在城区朝阳路“一间文创”开讲。走过彪悍的水浒、玄奥的心学,这期读书会终于聚焦女性,以中国古代美女为分析样本,解密东方女性的美学智慧。

  爱美的她以分享美为美事

  读书会自然会荐书。

  这期读书会的主讲人郭利丹推荐了孟晖的著作《美人图》,并将书名作为读书会主题。

  这是个对美有着狂热爱好的70后女性,供职于浙江普洛生物,从事人力资源和行政管理,业余喜爱阅读、茶艺、种植多肉,还弹得一手好琵琶。3年前的“世间”读书会上,她向大家分享了宋代男子簪花的风雅美景。这次作出分享《美人图》的决定后,她却一直在质疑自己:讲这个选题,是否有意义?

  其实,“有意义”的选题并非要关联宏大的主旨。古老的历史和沉静的古物中,蕴藏着来自古代的诗意。在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热的当下,从中国古代生活里寻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转化成中国力量、中国担当,博古通今,鉴古知今,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的重要一环。

  《美人图》的作者孟晖就是先知先觉者。她曾就读于中央美院美术史系,以《中原女子服饰史稿》一书奠定了学术地位,随后发表系列以中国古代女性物质生活文明为主题的随笔集,逐渐转型成中国传统物质文化研究者,并以长篇小说《盂兰变》闻名业界。

  “如果有一种想象叫怀旧的话,那么,郭利丹的《美人图》能轻易唤醒我们对‘墙里秋千’的窥视欲。”“驿站”读书会发起人、虎鹿镇葛宅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葛煊炜如此解析,“不闻人声闻履声”,来的是男人;“钿头银篦击节碎”,是女人的声音。男人是自作多情,女人才是天籁。

  寥寥数语,勾起了许多人的垂聆欲望,也为郭利丹射出了那支分享美的无法回头之箭。

  文明是美人“心计”的支撑

  读书会开篇,郭利丹抛出一个雅致的名词“袖里春”。听众顿时望词生义,提到电视剧《甄嬛传》中女主为重新得宠,特意把蝴蝶藏于斗篷中,等皇帝到场时放出蝴蝶与之起舞,成功挽回圣意。“袖里春”同样与宫斗有关。唐代冯贽在《云仙杂记》中记载,唐玄宗还是太子时,有一妾叫鸾儿,“以轻罗造梨花散蕊,裹以月麟香”,平时将它装于袖内,随行随散,营造轰动效应,成功吸引了李隆基的注意力。这种袖内藏花的戏码被命名为“袖里春”,为当下的宫斗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桥段。

  郭利丹没有简单地沿袭孟晖《美人图》斗妍、情寄、佳节、红妆、服饰、起居和雅趣的七大分辑,而是从古代女性擅长运用的香气入手,从香韵、清音、生莲、画眉、鬓发等角度,围绕古代女性的妆束,揭示了美人的外在基础物质条件,一一对应现代女性常用的香水、首饰、鞋履、眉笔、假发等化妆品。

  显然,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是中国美人的最基本也是最有力的支撑。以用香为例,除了国人所熟悉的擦香粉、打香篆等,《美人图》展示的是更多元的用香方式,包括由美人们独创的袖里春、口脂、蝴蝶香、脱俗香、四叶饼子香等。其中的四饼子香略似当今的废物利用,以荔枝壳、松子壳、梨皮、甘蔗渣等制成,还在宫廷里风靡一时。而用各种香材雕成的山形摆设,早在唐代时就是华清宫温泉中营造仙山意境之物,极尽镂金错宝之能事。中国古代美人以多种香源,营造出重重叠叠的香氛,给人以魅惑的审美体验。

  环佩丁当,是中国古代美人身上的另一种风情。“清音”一节从汉武帝所宠幸的宫人丽娟说起。这名年方十四的女性工于心计,在宽大的衣袍内悬挂琥珀制成的成串佩饰,走动起舞时清音琳琅,告知众人是自己身上骨节所发出的声音,遂有“骨节清音”之说。郭利丹由此引申开去,将玉佩、头钗、各种飘带上所系的铃铛等装饰手段,都归入清音范围。“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佩叮咚”,中国古代美人充分利用听觉,营造出为自己增加魅力的特殊气质,在每一个月移花影的春宵,在每一处柳暗花明的转角,那悠然而来的清音,让人对即将出现的仙姝丽人充满期待和想象,构成了中国古代文艺作品中经久不衰的记忆。

  在讲过步步生莲、挑灯画眉后,郭利丹把话题切入了鬓发,为大家讲解了古语“蝉鬓”的由来与分类。无疑,那些占据美人头顶、形式多样、珠光宝气的发髻,其作为视觉中心的地位始终不曾被撼动。孟晖在《美人图》中展示了美人们用金箔装饰鬓发的史实,还援引《金瓶梅》中潘金莲在“一窝子杭州攒”上贴金箔的做法。这个“一窝子杭州攒”是什么样的发型?郭利丹细心地考证汉妆发型,最后得出——它就是宋代起盛行于杭州的“丸子头”。

  万花丛中过,撷叶三五片。把厚厚的一本书读薄,需要一定的总结归纳能力。郭利丹总结出古代女性的5种主要装饰方式,从嗅觉、听觉、视觉、触觉角度,揭示了一个普遍却隐性的常识——中国古代女性为了让自己的美被看到、听到、嗅到,被所有的感觉器官一起感知到,她们通过种种实践,最精妙地把握美的要旨,让人们不得不调动各种感官来接受她发出的美的信号,从而在心理上、在意识中,把她的美确立为事实,确立为强烈而浓郁、无法退却的记忆。

  诚如孟晖所言:“美,不仅来自精致的五官与倩丽的形体,更取决于一个人所能创造的风仪、韵致、氛围。”

  人与物的成全造就了美人

  任何关于美的事物,都是有意义的。

  读书会结束后,郭利丹终于接受了选题的合理性,也寻找到了《美人图》的分享意义。

  事实上,古代女性成为美人的条件,绝不止于装扮得体,还包括许多高能技艺,比如烹饪、歌舞、书画等,财富、才情对塑造美人而言,缺一不可,这也是古人对理想女性标准“德、容、工、言”的现实投射。《美人图》让现世之人窥见了古代女性在文人士大夫所主导的审美体系之下普遍存在的“外貌焦虑”,但也让人对她们用绚烂的物质文明、高洁的文化修养,对抗单一审美标准的智慧肃然起敬。

  这样的美学智慧,在“驿站”的成员们看来,不仅基于生活经验,还有读书。“读书对我们的影响无处不在,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留意而已。这说明读书的影响更多时候是潜意识,是悄然无声地帮助我们、改造我们。”在这场简短的读书会里,葛煊炜却品出了更多有意思的细节。他认为,郭利丹分享《美人图》的内容,表面上看是说人与物的关系,其实是讲人与人的故事,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成全”——女性与物质相互成全,遂有了美人与长物;人与人之间彼此成全,却可以传递人间温暖。

  那么,人与书的成全,又将会如何?“驿站”的成员给出了答案:“书读得多了,它的影响才会像渗入大地的雨水一样,无处不在。至少,读书可以让女性更美丽,让生活更美好。”

  东阳古代小姐姐佩戴什么饰物?

  市博物馆馆藏宋代首饰

  再现东阳“美人图”

  美人如花,饰物如蜂蝶,随美人坐立行卧而颤颤巍巍,备添风情。

  东阳古代的小姐姐,她们平常佩戴什么饰物?不久前,东阳博物馆举办了“金银华彩”东阳、义乌、浦江三馆馆藏宋代金银器精品展,展示了宋代低调奢华、精美雅致的生活。其中东阳馆藏部分的发钗、发簪、手镯、帔坠等金银首饰,刻画出一位古代大家闺秀的富贵形象。

  钗和簪是中国古代女性头上必不可少的饰物。钗往往与裙合称,用于指称古代的女性。提到发钗,许多人就会想到那首著名的《钗头凤》。较之发簪,钗最大的不同就是用两股簪子合成,因此体积较簪要大,尤其钗头造型拟物象形,形体硕大,纹样多变。

  东阳博物馆所藏的金竹叶纹桥梁钗,钗头用金线弯成一组“m”形造型,共15股,看上去既像梳齿又像桥梁,“梁”上錾刻细密的竹叶纹。整件器物形象丰美,如孔雀开屏。另有两枚银鎏金花卉纹发钗,双股,钗头梁上錾刻花卉纹,均卷作9股,呈扇形。这两枚发钗一看就是重工精制,插上后鬓边风光无限,韵味悠悠。

  发簪形式较钗要简单,但也精工细作。其中的手形金发簪,簪体呈细长圆柱体,逐渐细化,略带弯曲,素面。簪首造型处理成一只纤纤玉手,手指清晰可见,手腕处缠绕3圈圆环,形如手钏。整件器物细巧雅致,活泼可爱。不过也有造型复杂的,如一支长19.2厘米的银鎏金花卉纹簪,簪首錾刻繁复缠枝花卉纹,花叶立体,花间穿插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形成凤穿牡丹图案,成喇叭形花筒状。顶部錾刻一朵盛开的菊花形花帽,扣在花筒上。下端素面,呈圆锥体。整件器物透露出富丽堂皇的气派。

  手镯是女性腕间最动人的风景,其圆形的环状结构,既象征着爱情的圆满无缺,又代表着爱意回环反复生生不息。据说,女性戴手镯还能起到按摩腕上穴位,促进保健的作用。

  东阳博物馆有2只缠枝花卉纹金镯,纹饰、装饰风格均相同。镯直径5.6厘米,面宽3厘米。面上以凹线为界,分上下两重装饰,一重錾刻正向缠枝花卉纹,另一重錾刻反向缠枝花卉纹,两重图案上下相向。整件器物华丽精美。

  在藏品中还有一件较为少见的金帔坠。坠形似鸡心状,高7.9厘米、宽7.1厘米,重35克。主体纹饰是荷叶捧出的一对鸳鸯,采用镂刻的技法营造出鸳鸯嬉戏荷塘的场景,这种题材纹样又被称之为“满池娇”。坠子经捶揲、錾刻、拼合而成,正反图案相同,工艺精致。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曾经记载:南宋富贵人家,嫁娶时所备聘礼必有金钏、金鋜、金帔坠,俗称“三金”。金帔坠在孙机先生所著的《中国古舆服论丛》中也称为“霞帔坠子”。《历代帝后像》中的宋宣祖皇后画像,霞帔从颈后绕过双肩垂于身前,霞帔底端坠着一枚金帔坠。从中可以窥见这个坠子的作用。

  除了金帔坠于1984年5月出土于湖溪镇罗青甲砖瓦厂,其他的金银首饰都于2009年出土于白云街道杨大坞村金交椅山宋墓。当时墓中还发现了一批龙纹器物,如龙纹箸瓶、双龙纹承盘、双龙纹耳杯等,可以猜测墓主人身份贵重。因此,这些金碧辉煌的首饰,可说是当时东阳女性的“顶配”,打造出的不仅是美人,更可能是“女神”。

  从这些金银首饰也约略可以看出,当时的金银饰品制作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在唐代金细工艺基础上,结合宋代卓越的绘画构图艺术,有了更大发展精进,极富观赏性。

责任编辑:刘海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