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网络中国节·春节】画水古镇 承包你的新春喜庆

2022-01-19 11:07:14 来源: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吴旭华

  古镇画水集聚了众多传统手工艺,是我市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重镇。围绕喜庆民俗活动,当地的中国结、花灯以及万工轿、馒头、杨梅粿等项目,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喜庆产业。春节即将来临,这些喜庆产业提前发力,营造出红红火火的喜庆氛围。

  “花轿大叔”潘余高

  两顶花轿延续“万工轿”手艺

  继豪华版龙凤金花轿后,目前,画水镇黄田畈村华四自然村村民潘余高的简易版金花轿也已经完工,静待迎亲。

  豪华版古风金花轿迎亲场面。

  三年打造金花轿

  年轻时的潘余高是名木匠,曾经走南闯北务工,最远到过贵州。

  35年前,潘余高在杭州做生意,闲时常去博物馆转悠。“一次在浙江省博物馆参观,看到了宁波的十里红妆,其中那顶龙凤花轿非常漂亮。”潘余高围着花轿转来转去看了好久,“当时第一感觉就是,这么漂亮的花轿我也能做出来。”

  这顶小巧精致的花轿从此就盘桓在潘余高心里,“等我的儿子娶媳妇时,一定要用花轿,这样才不落俗套。”抱着这个想法,潘余高每到一地旅游,都要去看看当地博物馆内的婚俗用品,最让他惊艳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内的那顶皇家花轿。

  “看了那么多,我发现真正贴金又木雕装饰的花轿其实很少,仅有的几顶都被藏在玻璃罩内,只能看不能用。”潘余高做花轿的想法逐渐成熟。

  20多年前回到老家后,潘余高开始了花轿设计。“我不想照搬或者拼凑前人的做法,那没有意思。”他每想到一个部件就画下来,反复修改,然后请了当年的木匠师父,师徒合作。花轿集结了东阳民间所能见到的吉祥图案,涉及圆雕、浮雕、镂空雕,最后找到民间老雕花匠操刀,才达到潘余高提出的“拙朴的雕花体”要求。这顶花轿高达3.2米,宽1米,进深1.2米,顶部装饰四角攒尖顶三层楼阁,整体看上去就像一座五层楼,每层“楼”都围着木雕栏杆。“我是按收藏品的标准制作花轿,所以全部用真金贴饰。”不惜工本的潘余高为此还请了专业的贴金艺人,用掉了3万多张金箔。这顶花轿制作历时3年,投入30余万元,在当时差不多可以造一幢楼房,可谓实打实的“万工轿”。

  “为了造这顶花轿,我甚至先搁置了造房计划。”61岁的潘余高说。17年前,造房子与造花轿的计划同时提上日程,“过去花轿都放在村里的公用厅堂,可自家的花轿总得放自己家里吧。”这样就得在新房里腾出专门的空间。可是花轿的尺寸未定,新房的设计图纸也就无法脱稿。为此,潘余高决定先做好花轿再建新房。

  3年后,花轿造好了,新房的设计问题也迎刃而解。潘余高家房子一楼的客厅没有常见的“中堂”,“中堂”位置被设计成了两个房间,其中一间安装着高大的铁门,这就是金花轿的“藏身之所”。

  再造简版金花轿

  东阳民间素有“千工床、万工轿”的说法,“千工床现在还能看到,收藏者较多;万工轿可就是仅此一顶了。”潘余高介绍,万工轿的工艺难度太大,每个部件运用榫卯结构,环环相扣。这顶豪华版的花轿完成后,除了为小儿子结婚派上用场,还多次被人借用,最远到过丽水。但是,这座花轿实在太重了,重达200余公斤的花轿需要16名壮汉轮流抬行,每行百米就要替换轿夫。为此,潘余高又动起了念头——制作简易版金花轿。

  有了之前的豪华版金花轿制作经历,这次打造简版可说是驾轻就熟。但潘余高还是用半年时间设计图纸,又1:1制作了样品,确认无误后才用百年香樟木正式制作。像以往一样,他请人雕刻,但木工基本上自己动手。轿体下部裙板雕刻“三顾茅庐”图案,其余围板雕刻喜上眉梢、牡丹富贵、松鹿延年、同气连枝等吉祥图案;上部花窗镂空雕刻牡丹卷草纹,中嵌双喜字,做到了“纹必有意,意必吉祥”。

  简易版花轿高为2.2米,宽约1米,进深也为1米,省略了繁复的装饰,轿顶改成了竹编卷棚顶,采用平面竹编书画技法编织出双喜字;轿顶四角各立一只圆雕的凤凰,栩栩如生。

  整座花轿制作历时年余,用了1万多张金箔,首度运用了竹木结合工艺。“花轿完工后,因为疫情不能集聚,所以我一直珍藏在家里,未让它露面。”潘余高感慨,疫情让两顶花轿都闲置在家里,他希望能早点云开“疫”散,让简易版金花轿早点迎来“处女秀”。而最让他欣慰的,是当年豪华版金花轿完成后,他曾担心“万工轿”会成为绝版。现在,却是他自己动手打破了这个“魔咒”,让这项传统工艺得以延续。

  “花灯小哥”许宾

  一年手作千余条鱼灯

  临近春节,针刺无骨花灯代表性非遗传承人许宾可谓“忙到飞起”,几乎每天都有一箱箱花灯和行灯,从画水镇许宅村新厅自然村发往全国各地。“除了西藏,国内其他省市区包括港台澳都有我的客户,最远还卖到了美国。”出生于1988年的许宾边说边麻利地处理订单。他在淘宝上开设了“花灯小铺”,又开设微博“花灯艺人许宾”,承接各地的花灯业务。

  打造新潮鱼灯 霸榜“小红书”

  从针刺无骨花灯起步,自2009年起,许宾相继涉足省级非遗项目许宅花灯、东阳市级非遗项目行灯,再到2021年大热的鱼灯,这名热爱婺剧,就连在制作花灯时都要收看央视戏曲频道“空中剧场”节目的国风小哥哥,把东阳民间传统灯彩玩了个遍。“其实,针刺无骨花灯也好,行灯和鱼灯也好,都是许宅花灯的组成部分。我只不过是化整为零,尝试着把每个小项都玩一下。”许宾说,许宅花灯以木雕人偶为主体,每节花灯一组人偶,以走线连接身体部位,开启机关拉动手线,人偶就会做出各种动作。人偶的两边放置两盏针刺无骨花灯,一节节花灯连成一条龙灯,前有楼阁灯打头,后有鱼灯为尾,迎灯时再以行灯开路。

  由于许宅花灯至少3年才能迎一次,加上制作繁琐,所以平时极少“抛头露面”。许宾从学习针刺无骨花灯起步,于2021年完整恢复了一条微缩版的许宅花灯,被市非遗馆收藏。在这个过程中,他首次接触了鱼灯制作。“老辈人留下的鱼灯造型虽然古拙,但不够新潮,而且只有一条鱼尾,年轻人不感兴趣。我就从国风绘画里汲取相关元素,创作了完整的鱼灯。”许宾坦言,自己创作的鱼灯借鉴了徽州鱼灯造型,又带有《山海经》手绘风格,尖鳍扁嘴,尾部呈元宝形。鱼头造型逼真,还加上了弹簧鱼须,鱼须顶端是戏剧行头中常用的红色绒球,颤颤巍巍,动感十足。

  许宾制作的鱼灯在汉服文化圈走红。

  这条微缩版许宅花灯发布到微博上后,引来多人围观。一些热爱汉服文化的粉丝捕捉到鱼灯与众不同的气质,向许宾求购,并建议他把鱼灯改成手举式。在制作过程中,许宾又从许宅花灯的机关走线得到启发,把鱼灯骨架分成4个部分制作,再以铁丝连接。这样一来,鱼灯就会随着人的举止“摇头摆尾”,宛若浮游天地间。而在色彩上,他也作了大胆的“撞色”搭配,以红配绿、红配蓝为主,其中的蓝还是2021年大热的“克莱因蓝”,分外时尚。

  鱼灯被西安的汉服爱好者购买后,在当地的国风活动中首秀,冲上了热搜,霸榜“小红书”。

  带动村民参与 尝试产业化

  很快,许宾收到了一大串求购鱼灯的信息,除了全家齐上阵,他还招募了村里的几位老人,开始了产业化尝试。

  “以前,是这些叔伯教我做灯;现在,却是我教他们做灯。”许宾坦言,要让这些上了年纪的村民接受新潮的艺术观念并非易事。比如他们坚持认为应该用棉纸糊骨架,鱼鳞也画成传统样式。而为了坚固美观,许宾坚持用白纱布代替传统棉纸,以固色性强的丙烯为颜料。为了让老人们从传统鱼鳞样式里走出来,他特意剪了模板让他们依样描绘。在用篾条扎制骨架时,他要求扎成扁形而非传统的圆形,各段比例都有严谨的规定。

  在他的努力下,老人们逐渐接受了年轻人的这一套做法,并尝到了甜头。年已七旬的许胡能负责绘鳞片,月收入可达三四千元;负责制作骨架的3位老人,月薪可达6000多元。有了这十多位老人作为助手,许宾的鱼灯制作速度大为加快,鱼灯长度也从70厘米逐渐增到1.5米、3米直至5米。西安市雁塔区就向他订制了12条鱼灯,其中1.5米的6条,3米的4条,5米的2条,“只等这拨疫情过去,我的鱼灯就能在西安大放异彩了!”

  不仅如此,许宾的鱼灯还在元旦时随金华市其他非遗项目,送到了北京的中粮·祥云小镇展示。不久前,在横店拍摄的《风雨浓 胭脂重》剧组也向他订购了多条鱼灯,在剧中给了多个特写镜头。据统计,这一年,他已制作了将近2000条鱼灯。

  面对鱼灯的意外“出圈”,许宾说这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国潮”给传统工艺带来了新生。他希望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古老的许宅花灯年轻化,让非遗与年轻人的当下生活深度融合。

  “中国结大姐”蒋文园

  坚持手作创新产品

  一袭黑底描金花卉丝绒旗袍,外罩米杏色开衫,长发在脑后挽成一个髻——在一大片红色中国结中走来的蒋文园一副古典模样。这位56岁的淳朴农妇,却是画水镇画南村岩下自然村最大的中国结加工户。因为加工规模连年扩大,4年前她把企业从村里搬到了紧挨镇政府驻地的吴宅村,“这里不仅交通便利,而且外来人员多,招工方便。”随着岩下村从昔年炙手可热的中国结加工专业村,转型为红木家具专业村,原先的中国结加工户也纷纷投身红木业,蒋文园不得不把加工业务分发到偏远的山区,最后走出村庄来到集镇上,招收贵州籍员工。

  蒋文园展示中国结产品。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蒋文园坚持一个核心——最好的中国结,必须是手工制作。而与她差不多同时期起步的中国结企业,已纷纷转向了机械化生产。

  500元起家

  成为加工大户

  在岩下,蒋文园并非最早加工中国结。1999年中国结开始走红时,她还在规模化养鸡养猪,养了七八年,亏本5万多元。这在当时可不是笔小钱,夫妻俩为此压力很大。看到有村民加工中国结,蒋文园也决定试试。她向姑妈借了500元钱,买了丝线学习编结,用了两三天时间摸索出了编结规律。一个月后,她背着一袋中国结到义乌小商品城,挨个摊位推销。一位摊主答应帮忙代销,谁知几天后就打来电话让她发货。靠着第一笔500元的投资,蒋文园获得了200多元利润。她顾不上添一件衣服,也顾不上买一口美食,连本带利全买了丝线继续编结。因为她的产品质量好,价格公道,靠着“滚雪球”的方式,生意越做越大,最红火的时候,义乌市场的经销商背着成袋的现金,排队交钱取货。仅用三四年时间,她就成了村里最大的加工专业户。

  问起成功的秘诀,蒋文园说没有特别之处,就是“线好、工好”。线,主要用的是实心棉线;工,基本上是手工编结。每个中国结她都仔细检验,力求紧、实、正,加上每年都对造型推陈出新,蒋文园家生产的中国结,耐得住风吹日晒、雨淋霜冻,户外悬挂一整年没问题,成为许多地方大型庆典的装饰品,以及企业赠送客户的礼品。

  随着机械化盛行和化纤线材广泛应用,加上年轻从业者减少,蒋文园不得不面临从众还是独行的选择。经过深思熟虑和市场调查,她决定坚持手工加工。“高端的客户还是更喜欢手工制作,别的不说,这心意就很实诚,而且高档产品更适合用手工制作。”蒋文园说,一窝蜂做同类产品,容易造成价格竞争。手工制作虽然利润较少,但是消费稳定,还能带动就业。“其实,是我自己放不下这门手艺。”虽然经过多年创业,蒋文园穿着打扮都“贵气”了不少,但她最喜欢的还是在车间里转悠,从事新产品的打样和技术指导。

  坚持创新

  瞄准“年轻化”

  在蒋文园的带动下,儿子蒋国阳、儿媳妇徐旭笑都成了她的帮手。儿子负责设计,儿媳妇负责销售。2021年,公司申请了多款中国结外观设计专利,主打的手工产品包括“好运双至结”“三羊开泰结”以及“四季安康结”,这3款产品的打样耗去了她半年时间。“四季安康结”用一根线编成一串4个、上下相连的中国结,每个长宽1尺左右。“编这样一个结,光绳子就长三四十米,中间不能剪断,否则就失去创新意义了。”蒋文园说,这样一个复杂的中国结编下来,心里要计算无数遍,真的是“心有千千结”。

  为了迎接新年,蒋国阳设计研发了一款中国结LED灯,并申请了专利。灯的外观就是一个个中国结,用激光切割出相应的图案与文字,装上LED光纤灯,通电后的视觉效果非常别致。虽然这款产品很有科技感,但蒋文园还是用手工制作的中国结作为装饰,赋予其更温馨的观感。这款产品被经销商发布到抖音上后,在“双十二”创下了一个半小时30多万元的销售纪录!在感叹于网络巨大引流力量的同时,蒋文园鼓励儿子儿媳妇在线上销售上多动心思,“关键是让他们从网上了解,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什么,我们再去琢磨改进。”

  红红火火中国结,热热闹闹中国年。“只要传统的中国年存在,中国结就有市场。”蒋文园说,古老的手艺也需要“年轻化”的产品,她相信中国结产业依然风华正茂。

责任编辑:刘海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