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曾救过四条人命!东阳这名非遗传承人决定捐献遗体

2022-02-11 09:16:26 来源: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张耀 通讯员 傅也航 摄影 张耀
  正月初七,虎年春节假期结束,各部门单位复工复产的第一天。一位年近七旬的市民,在家人的陪伴下走进了市红十字会办公室,庄重地在《浙江省遗体(组织)捐献志愿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这位市民叫王人造,是画水镇画溪村人。作为我市玉石雕刻非遗传承人,他有着一双化腐朽为神奇的巧手,创作的玉石雕刻作品栩栩如生、巧夺天工。而相比于他的那双巧手,其灵魂散发出来的高尚品格更是熠熠生辉,不断温暖着他人。

  三次赴险,救四人于水火之中

  出生于1953年的王人造,自小就深受雷锋精神的影响,把雷锋视为自己的榜样。在短短数十年的人生履历中,他始终以帮助他人为最大快乐,用一生践行“向善”“助人为乐”,更有着3次奔赴险境,成功救起4条人命的传奇经历。

  第一次救人时,王人造只有15岁。那是一个天气炎热的傍晚,王人造在南江边放好捕鱼网后,沿着江岸向家走去。在离村不远处的一段江岸上,他忽然听到了一阵阵急促的呼救声。

  “不好,有人落水了!”王人造连忙循声跑了过去,看到两个女孩在水里不断地扑腾。有着良好水性的他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用尽全身力气,将她们一一推上岸。以一人之力救起两人的王人造,在看到两个女孩慢慢苏醒后,却选择悄悄地消失在了夜色中。

  今年68岁的王龙娥就是当年被王人造救起的其中一个女孩。当年,她和一帮小伙伴一起去江边洗澡,在玩水嬉戏中,不小心和另一个女孩王云芳一起滑进了深水区。

  “那次溺水我印象很深,当时我呛了很多水,后来渐渐地就失去了意识。当我再次醒来时,发现自己已经躺在了岸边。”回忆往昔,她感慨道:“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王人造就是救人者,直到两天后,我的父母经过多方打听,才知道是他救了我们,他是我的救命恩人。”

  王人造第二次救人发生在1992年。一家放着化学原料的仓库突然着火,并冒着浓浓的黄毒烟。仓库里的人边往外逃边喊着:“还有一个人在里面晕倒了,快去救他。”

  这是王人造最危险的一次救人经过,若有不慎就会吸进毒烟。但王人造当时脑海中只有救人的念头,他深吸了一口气,拿毛巾屏住呼吸,冲进火海中,成功地将晕倒的人背了出来。

  第三次救人发生在21年前。当时,25岁的市民邵瑞林和48岁的王人造同在一个工地工作。在一次施工作业时,邵瑞林不慎碰到了漏电的电缆线。看着他不断抽搐的身体,周边的工友都不敢上前营救,只能焦急地大喊“救命”。

  生死攸关之际,懂得电力知识的王人造冲了出来。他先用手背碰了碰邵瑞林的衣服,在发现衣服上不带电后,用双手隔着衣服环抱住邵瑞林,用力一扯将邵瑞林拉离了电线。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邵瑞林至今仍然万分感动:“王人造就是这样好的人,我一辈子也无法忘记他的救命之恩,他的事迹值得被更多人知道。”

  祖孙三代,纷纷投身志愿者队伍

  尽管年近70岁,但王人造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热血依旧没有消减。身为画水镇文化志愿服务队队员的他,只要有公益活动,他总冲在最前头,积极报名参加。

  上街挂红灯笼、在疫苗接种现场维护秩序……在王人造的言传身教下,他的两个女儿和两个外甥女也纷纷披上“绿马甲”,为公益服务活动尽心尽力。

  正月初八,画水镇开展了虎年第一场新冠疫苗接种工作。王人造带着女儿和外甥女共5人,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在现场忙前忙后,引导并热心服务前来接种疫苗的群众,获得了群众和医务人员的赞扬。

  画水镇文化志愿服务队在该镇文化站旁的一幢古民居四合院中,里面还有一家面向公众开放的市锁文化保护馆。因为是公益性场馆,常常需要志愿者,为此王人造有空就会过去打扫卫生、擦拭橱窗,并为前来参观的游客提供导游讲解服务,宣传锁文化和其他历史文化。

  说起王人造,画水镇文化志愿服务队队长蒋有军频频点头:“王人造不仅发动后辈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更有一颗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爱心,是我们画水文化志愿服务队中一名优秀的队员。”

  “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有责任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让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一直留传下去。”王人造说。

  一次大扫除,让他有了捐献遗体的想法

  为何突然有了捐献遗体的想法,这还要从王人造过年前的一次大扫除说起。去年腊月廿六,为了迎接虎年新春到来,他和妻子一起在家打扫卫生,整理旧物。

  在整理一叠旧报纸时,王人造无意间翻到了2020年《东阳日报》的一篇报道——“七旬老夫妻双双登记器官捐献”。在看完整篇报道后,王人造就萌发了向这对老夫妻学习的念头。

  “人死了什么都没了,火化后就是一坛灰。倒不如把遗体捐出去,不仅能为其他人带去治疗的希望,还能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添贡献。”几十年如一日热衷公益事业的王人造,在这一点上想得很透彻,“我虽不能像电影《长津湖》里的志愿军战士一样为国家浴血奋战,但能在平凡的生活中不断伸出双手,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如果死后我的器官可以救助他人的生命,也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生命的延续”,正是这5个字,让原本不同意的大女儿王素萍最终同意了父亲捐献遗体的行为。提起父亲的这个决定,她仍忍不住流下眼泪:“老实讲,身为子女并不舍得父亲捐献遗体,但我也了解他,他就是那种只要能帮助别人,自己辛苦点、累点都无所谓的人。父亲的这种精神,也值得我们去继承”。

  相依相伴45年的妻子许梅菊,在得知王人造这一念头后也表示了支持,她说:“我丈夫是个老实本分的人,这么多年来他一直都在努力地帮助他人。捐献器官也是帮助他人的方式之一,只要他开心,我就支持他。”

  “对社会来说,遗体捐献对整个医疗卫生事业有极大的贡献。对个人来说,遗体捐献是种高尚人格的体现。”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陆彩霞说,正是有一群像王人造这样观念开放、有爱心的市民,我市人体器官捐献登记人数才能逐年增加。据了解,2012年至今,我市已成功实现器官捐赠52例,器官捐赠数位列全省前列。

责任编辑:刘海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