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东阳行灯美成“潮”物 “00后”左炎令为其当推手

2022-03-02 09:15:45 来源: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吴旭华 通讯员 孟霏乐

  土里土气的东阳传统行灯,在“00后”小伙子左炎令匠心点化下,成为古都北京、西安、苏州等地的国潮“顶流”。其与汉服配伍,美得不可方物;其与时装搭配,拽得爆出天际。就连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旗下的《中华遗产》2022年第二期杂志,也为它腾出了两个版面,安排了整页靓照“写真”和详细工艺流程。

  潮!这才是国潮该有的样子!

  这个网名“大左”的“00后”大男孩,今年6月才大学毕业,但已然是国潮圈内的灯具大咖,粉丝们守着小红书和微博,密切关注“大左”更新产品。

  粉丝给力引发杂志关注

W020220228398702155561_600.jpg

  “能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关注,我的客户起了很大的作用。”左炎令回忆,年前他制作了一批虎年文化的行灯,“造型是传统的东阳行灯造型,但是纹样作了创新,不是通行的姓氏、堂号,而是改成了虎文化相关的文字,像‘如虎添翼’,还有的贴了虎年生肖剪纸。”

  没想到这批行灯特别畅销。网友“大蕾哥”买了“如虎添翼”行灯后,特意穿着红色正装,拍了一组照片,发在小红书上,造成了现象级传播。《中华遗产》杂志编辑根据小红书联系上左炎令,在了解到左炎令从13岁就痴迷行灯,16岁开始学习制作行灯、龙灯等东阳民间灯彩、2021年抢救恢复了蚕丝材质行灯的传承经历后,欣然为其提供了两页版面详细介绍东阳行灯的制作工艺流程,浓墨重彩地予以推介。

  这样的“排面”,增强了左炎令对东阳行灯传承前景的信心。“我的客户都很给力,他们把自己与行灯的合影发布在各大网络平台上,扩大了东阳行灯的知名度。正是他们的勤吆喝,才让东阳行灯跻身国潮美物。”

  一念兴起复活“吴宁兴记”

W020220228398695056752_600.jpg

  在《中华遗产》杂志上,左炎令特意请编辑标注了行灯的来源——吴宁兴记。

  这是一个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古老商号。两年前,左炎令在走访东阳行灯老艺人时,收集到部分行业商号的印章。绝大部分印章上都标注有创办者的姓名,独独这枚“吴宁兴记”籍籍无名。“这个行灯商号是何人所办,有什么故事,已经成谜。但它的字面意思很美好,吴宁是东阳的古称;兴寓意人丁兴旺,而在东阳传统文化里,灯代表人丁。这么美好的意象,我想把它延续下来。”于是,左炎令把“吴宁兴记”作为商铺名称。他不仅在每盏灯上都标注“吴宁兴记”,还制作了广告标签,贴在包装盒上。此举既为延续百年老字号的“香火”,更是为勉励自己追求质量至上,用精湛的技艺和巧妙的创意,为这家百年老字号重新塑形铸魂赋能。

  为了恢复东阳行灯原汁原味的传统,这些年来,左炎令走访了金华地区行灯技艺分布区,拜了十几位老艺人为师父。“每拜一位师父,他都要送两条香烟、一个红包。每次去拜访师父,他也绝不空手,把前些年做行灯赚的一点小钱都花光了。”左炎令的母亲说,儿子制作行灯的收入,除去投入扩大再生产,剩余的钱基本上用于学习手艺。这番虔诚的心意,换来了老艺人对他的悉心相授,还助他发掘了大量鲜为人知的东阳灯彩文化。

  传统的技艺,新潮的创意。左炎令说这就是他赋予“吴宁兴记”的新使命,让东阳行灯重新流行、兴旺。

  深耕文化生发无限创意

W020220228398692943147_600.jpg

  走出东阳的行灯到底有多抢手?左炎令轻描淡写地说,订单多时他和小伙伴根本来不及赶制,只能联系师父们帮忙加工。像苏州的本色文创市集,每3个月就向他订购一车约500个行灯。西安大雁塔景区订购的行灯数量太多,为此专门安排了工作室让他现场制作。北京的国潮市集因为对行灯需求量大,已经清空库存的左炎令只能坐飞机赶到现场,让活动举办方安排了两名扎纸艺人,由他指导速成。作为在校大学生,左炎令所在的学校也助力他传承传统文化,特意在校内安排场所供其在课余制作行灯,并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为此,左炎令制作了一条龙灯,代表校方进行文化交流。

  “但是订单再多,我都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灯笼上的文字和图案业务绝不外包,由我和小伙伴完成。”左炎令说,传统东阳行灯制作,“号字”是核心机密,每个村庄、每个宗族对行灯上的文字内容和字体都有特殊要求,在长年累月的传承中,各个行灯商号形成了各自的“字库”,秘不示人。左炎令凭着对这门技艺的热爱,感动了许多行灯艺人,向他敞开了“字库”。他因此拥有了字体丰富的“字库”,从而得以根据年轻人的时尚喜好,结合文化热点,让行灯上的文字推陈出新。“我特别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典雅吉祥的词语,像六合同春、葳蕤繁祉、春熙太和,看着就让人心生美好,情不自禁想去探寻字面后的文化内涵。”有时候,他也会根据客户的信息开发新词汇,比如有即将高考的学生想过个不一样的元宵节,他就从古代的“状元及第”演化出“乐元及第”。也有非常直白却充满中国风的自创词语,如给宠物爱好者设计“猫肥家润”,给餐馆设计“狂吃不肥”。今年元宵节他创作的一款行灯,上面的“中国甜”三字简直把人甜化了。

  图案也是行灯上必不可少的点缀。为丰富行灯的图案创意,左炎令走进北京故宫博物院向专家请教,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原主任曹静楼对他详细指导。他还经常购买故宫文创产品给美院毕业的小伙伴们学习,研究其中国宝级艺术品,开发出了宋韵工笔画,把山水、花卉、鸟兽等搬上行灯,用中国传统色赋彩。虎年春晚,《只此青绿》走红,而早在2020年春节,左炎令就开发出了青绿系列图案行灯。

  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意蕴和审美的东阳行灯,引爆了国潮圈。去年冬天,左炎令在北京进修日语,课余他带上行灯在胡同里转悠时,不时有潮男潮女追上来,希望借他的行灯当道具拍照。最后他把行灯赠送给胡同里的商家,借此推销和展示东阳行灯,“有朝一日,我要让北京的胡同都挂上东阳行灯!”

  回归传统留住东阳行灯

  东阳行灯借着国潮“出圈”,左炎令却没有止步。他说最大的愿望是让行灯回归传统,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行灯,让之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

  “上元花市,人们提着行灯,互相欣赏灯上的文字和图案,文化就这样润物无声地渗入人们意识中,想想就很美好。”为此,左炎令一直身体力行地发掘传统文化,调查了解新中国成立前东阳城区行灯商号分布、生产经营状况,行灯使用规矩等。“过去迎龙灯,队伍前面有位执事领路。执事提着行灯,拎着香篮,篮里放蜡烛、香等。”香篮用东阳竹编技法编成,篾丝细如发丝,编织技法复杂,耗资不菲,一般人家置办不起,需要借用。“使用完了,归还香篮时,需要在篮子里放两个染成红色的鸡蛋,还有一个红包。”说起这些已经消失的行灯风俗,左炎令口若悬河,让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也自叹弗如,年轻人更是大开眼界。他拿出一盏行灯,上面贴着“纸贵堂”“左”。这是他从家谱中挖出的文化成果,“我们家族的祖先可上溯到西晋的著名文学家左思,他以一篇《三都赋》创造了洛阳纸贵的佳话,所以我们左氏家族都以纸贵堂为堂号。”他说,在梳理出家族的文化渊源后,内心是满满的文化自信。

  早在十多年前,东阳行灯就已经是金华市级非遗项目,却面临后继乏人、市场乏力的困境。左炎令凭着对行灯的热爱,把东阳行灯带出了困境,也对非遗保护的“见人见物见生活”有了深刻理解,对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了更强的使命感。“行道香灯,守护光明”。为东阳行灯的存续,他愿意当新时代的“燃灯人”,用东阳行灯点亮更多人的家门。

责任编辑:刘海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