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3万卷!南园书院和最“壕”藏书楼

2022-03-30 16:04:51 来源: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吴旭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中国古人的笔下,读书达“万卷”是个虚指的意象。但在南宋时期的东阳,一位叫蒋昌道(1136-1202)的儒生,阅读量却超过3万卷。才华与财富齐飞的他,不仅建起了缥缃逾3万卷的藏书楼,还创办了房屋达数百楹的南园书院,以这种阔绰却不失高雅的方式,在当时书院林立的东阳教育界,怒刷了一把“存在感”。

  歌山镇大里村,南园书院旧址犹存。青石门额上的题字“南园旧里”,在岁月里坚守着这段书香往事……

  才华与人气齐飞的“富二代”

  资料中的蒋昌道,面目模糊,其字亢松,号友松居士,平生轻财好义。

  他的财富多到什么程度,又是依靠什么途径致富?家谱中只字未提。在他去世后,好友乔行简撰写祭文,也只提到他“由心铢寸以起家兮,独疏财而尚义”,说他是依靠节俭积攒了大量财富。

  然而,祭文里同时提到,蒋昌道一生以文学自负,学问为一乡所推崇。既能认真做学问又无生计之忧,前提是得有不菲的祖产,包括大量田地和房屋。因此,蒋昌道是妥妥的“富二代”。

  但蒋昌道并非世人印象中的“书呆子”。乔行简在南园书院任教时,蒋昌道经常找他交谈,“纷笑语之终日兮,常日夜以忘疲”,两人在一起欢声笑语不断,经常通宵达旦,显然这是个性格阳光之人。这对忘年交还经常一起追逐“诗和远方”,“沐春光之骀荡兮,玩秋月之婵娟。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兮,载追随之东西”,相携同游,春花秋月,行迹如风。

  这样一个举止浪漫的文人,在乡里却人气很高。他时常“捐谷以济饥荒”,甚至设立义仓救济乡亲,被称为“一乡之善士”,受到乡民拥戴,可谓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因此,虽然他富甲一方,却并未被“仇富”。在他的精心经营下,财富不仅得以巩固且不断增加。

  开启东阳民间目录学研究

  作为一位低调的富豪,蒋昌道的爱好也是与众不同——藏书,读书,校书。

  南宋时期的江南,雕版印刷已经相当盛行,东阳就有许多刻书印书的私家工坊,所刊行的书籍雕工精良,印刷精湛,装帧精致。这自然深深地吸引了蒋昌道,年轻时他就建了书室“须成堂”,成日待在书室里,坐拥书城,朝夕与书相处。

  蒋昌道不仅读书,而且亲自校书,逐一勘误,又旁询博访,寻找各类名家典籍、善本古籍,不断充实收藏,以至于读书无数的乔行简也称其“聚书巨博”。

  末了,蒋昌道将藏书编成目录,寄给乔行简,信中附上一句话:“吾将以遗后人,愿有述。”我将把这些藏书留给后人,希望你能替我记下这件事——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因此北宋黄庭坚曾有诗“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蒋昌道深知,与其将财富留给子孙留下杀身之祸,还不将3万卷藏书留给后人,知识才是偷不走抢不走的财富!

  由此可见,蒋昌道的藏书量有乔行简见证,确确实实逾3万卷。乔行简还将他的此举媲美唐朝的李泌——没错,就是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李泌。

  这样的藏书量,自然值得在世人面前“傲娇”,也自然值得编成书目托名家作序。

  “蒋氏藏书逾3万卷,是东阳现有史料中藏书量最多者。”市政协文史委编纂的《东阳书院》一书执行主编华柯说,现有东阳地方史料表明,旧时书院藏书多为几千至上万卷,因此泰里蒋氏藏书已是东阳书界的“天花板”。

  但蒋昌道想不到,他的这一举动,无意中成就了南宋时期东阳历史上的私家目录学研究。南宋庆元二年(1196),著名藏书家尤袤(1127-1194)的儿子尤槩任东阳县令。尤袤曾把家中藏书“汇而目之”,编成《遂初堂书目》,对当时的目录学作了多处创新,创建了分类学和版本学,成为现存的南宋私家三大藏书目录著作之一。尤槩到东阳时,乔行简考中进士仅3年,正在家里等候朝廷“选调”,同时任教于南园书院,尤槩与他相处甚厚。乔行简履任后,收到了《须成堂书目》,不难窥见这个时期尤家父子对蒋昌道研究藏书的影响。

  可惜,《须成堂书目》已经散佚,后人无法根据此书管窥南宋时期的东阳民间藏书以及目录学研究开展情况。

  创办南园书院惠一乡子弟

  3万卷的藏书,蒋昌道自然不会独享。生活中的他喜欢邀朋引伴,学术上他也奉行“独乐不如众乐”。为了更充分地利用“须成堂”藏书,他决定兴办书院。

  兴办书院,很大一个因素在于当地民风彪悍。当时的大里及附近村庄,人烟繁茂,多达千户。“环所居于千室兮,多勇悍而凌虣”,这上千户的人家,子弟性格很是暴虐,却又外强中干,“压以力则决骤兮,遇以柔将肆欺”,见识浅薄,欺软怕硬,因此纠纷不断,蒋昌道经常被请去居中调解,疲于奔命。他也认识到自己老之将至,这样的事情干不长久,而最终的解决之道,就是教育族中和乡里子弟读诗书、知礼义。

  书院的创办时间,家谱提到为宋高宗时期,推测为南宋绍兴时期1160年前后。蒋昌道此时二十来岁,请何人执教尚不明确。约为30年后,蒋昌道的孙子蒋彝之(字幼安,又名龚)到求学之龄,蒋昌道有心为其择当世大儒而教,环视域内,“孔山先生乔公经纬最高,聘蒞其盟”,于是遣蒋龚延请乔行简执掌书院并拜其为师。

  乔行简在南园书院期间,吸引了当世硕儒名宦前来,“山堂章公如愚、临川毕公昇、严陵俞公明、鹤山魏公华甫、晦庵朱公熹、东莱吕公祖谦、蔡公抗、李公心传、杜公幼节、何公淡、孙公德之、虞公复、叶公味道、王公溶、郭公来,远近儒宦,四方云集,时称道学之传不减伊洛,而东阳文献接邹鲁矣”。这个时期,也是理学大家纷聚东阳之际,乔行简以吕祖谦高足的身份,成功为南园书院“引流”,提升了学术界对泰里蒋氏的关注度。当时,书院南隅种植了一棵柏树,已有五六百年历史,蒋氏所居的泰里村因此又被称为“古柏泰里”。乔行简于晚年撰写《泰里古柏序》,回忆当年自己在南园书院执教时,多次在树下讲学辩论的场景。

  蒋昌道去世后,其子蒋明叔接管书院,在南园书院门前开凿人工湖,置小舟于湖畔,供学子于课余划舟采莲娱乐身心。蒋明叔去世后,蒋龚董理书院,进一步扩大完善书院规模,为培养和造就人才而身体力行,不计工本。

  蒋龚同样延续了祖父蒋昌道爱书惜书的理念,曾多次与友人言:“书之有益于人大矣,多闻识则德宏,私涉艾则行治,一身之益也”“穷闾陋巷之士,有志于学,苦于无书焉……一勺水之积,蛟龙出焉,一卷石之集,宝藏兴焉。讽咏以诗书,沉浸以礼仪,岂无人焉?超然悟,幡然释,异时出为世用,不特天下国家之益,其益在万世矣!”“须成堂”的藏书,在他手上继续发挥功用,供穷苦人家子弟阅读,助他们知书达理,经世致用,服务社会和国家。

  淳祐三年(1243),蒋龚请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高定子撰写《南园书院记》,文中提到须成堂“聚书合三万余卷”,足见蒋昌道去世40年后,在蒋明叔和蒋龚两代人的精心保护下,其所遗留的藏书依然保存完整,继续发挥着功用,实在是功莫大焉!

  流风余泽播四方逾六百年

  蒋昌道建藏书楼、创办书院,以诗书为田、礼义为耨;蒋龚则“乐善以播之,不倦以守之”,继续做好书院的品牌传播和藏书守成工作,终于让南园书院媲美石洞书院,流风余泽,蒸蒸未艾,把大里教化成远近闻名的“仁里”。

  据《东阳书院》书中南园书院一文的执笔者、大里村人倪新火考证,1760年前后,南园书院毁于洪水。在这漫长的近600年时光里,南园书院仅为泰里蒋氏就培养出了进士4人,举人4人,贡生、庠生、太学生等50余人。

  更重要的是,在南园书院率先垂范下,泰里蒋氏开启了办学热潮。蒋昌道侄孙蒋持志在南园之西创办了双溪书院;外迁的蒋氏子孙也不断仿效,在上蒋村办了“小南园书院”,在蒋村桥创办了“敬业书屋”,等等。一缕书香,继继绳绳,增长光大……

责任编辑:刘海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