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位极人臣 丽泽书院史上最强“助教”

2022-04-06 14:45:40 来源: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吴旭华

  南宋宝庆四年(1228),76岁的葛洪官拜参知政事,正式进入宰辅序列。

  此时,距离他在金华丽泽书院担任恩师吕祖谦的“助教”已过去了55年。

  丽泽书院是吕祖谦阐扬婺学的“大本营”,前来求学者,其才学天赋可谓龙章凤资。葛洪却能从一干“学霸”中脱颖而出,除了他的学业成绩优秀,还有他老成持重的性格以及在同学当中树立的威信。生而凝重的他“髫龄如成人”,童年时就举止如成人。作为天才型少年,他天资颖异,读书过目能诵,而东阳人特有的大气包容在他身上体现得尤其鲜明,这也保证了他能从南宋官僚体制中最低端的县尉起步,在漫长的公务员生涯中步步高升,圣眷优渥,直至成为官家的“副宰相”,位极人臣。

  在一个需要“拼爹”的时代,葛洪活成了大宋儒臣中理想的人设,也成了吕祖谦经世致用思想的最佳践履者。

  他是吕祖谦

  在东阳的第一高足

  南宋理宗朝宰相杜范,比葛洪小近30岁,曾多次前往拜访葛洪,是葛洪货真价实的“迷弟”。在他所写的《葛洪行状》中提到:“容父(甫)弱冠师东莱吕成公……成公大喜,曰,是志气不卑,可致远也。初名伯虎,为改今名,定其字。”仅此一语,就将吕祖谦对葛洪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1152年,葛洪出生于南马葛府,初名伯虎。约20岁时,葛伯虎拜吕祖谦为师。初时,葛在东阳友成书院就读,吕祖谦曾主师席。乾道八年(1172)二月,吕祖谦的父亲吕大器去世,他回到浦江明招山为父守灵,直到当年11月吕父下葬。在此期间,葛洪正式成为吕祖谦的私淑弟子。吕祖谦趁机“考察”了这名学生,让他评论汉史中的任意一条内容。他挥笔而就,文辞畅达,义理通畅。吕祖谦见之大喜,赞他“志气不卑,可致远也”,还把他的名字改成洪,赠字容父,意谓他器度恢宏,可容万物。而在宝庆年间葛洪主管太学时,他又用恩师的这一训勉教导太学生们“器识为先”,做人要立德为先。

  在虎鹿镇葛宅村家训馆内,迎门照壁上书有“义命”两字,这是吕祖谦赠予葛洪的处事之道。葛洪曾请教恩师:如何才能坚守终身大节?吕祖谦回复以“义命”两字,并为他解释:人的发达、得失以及寿命长短、福祸多少,皆是天命。士人君子欲行大义,唯有等待时机。

  察时趋势,相机而动,以最小的代价、最合理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宏大使命追求。“义命”两字,自此成为葛洪的圭臬,无论仕途穷达,终生不曾动摇。

  事实上,葛洪生于贫寒之家,父母靠典当衣服才供得起他读书。有了恩师所授的“义命”要诀,从政后他始终在财富上清廉自守,践行大义,常以“职业无愧禄养”自勉,守正尽公。宋人楼镛说:“容甫耻自炫鬻,为人端严简静,洁己廉甚。”葛洪考中进士时,时任丞相的王淮招女婿,一眼相中了他,问他是否已有妻室。见风使舵者或许会停妻另娶,葛洪却坦诚相告已定亲,乡人听说此事后都赞其高风亮节。之后葛洪担任平江昆山尉,一到任,县吏即奉上六万“安家费”,告之是惯例。葛洪坚辞不受,后来将这笔钱用于修缮宣诏亭。上任月余,县吏又循“惯例”奉上加倍的工资,他也只取应得的那部分,其余均退回。

  作为臣子,葛洪以为国尽忠为己任。昆山近江临海,海盗猖獗,当地兵士常借巡逻之名行扰民之实。葛洪查明情况后即加以整治,严令不得随意出入商肆,不得扰民。到昌国(今宁波定海一带)担任知县时,他又大兴调查之风,为民兴利除害。根据当地控扼海道的地理形势,充实海防,招募寨军,添造军船,置办武器;清查田亩,减免赋税,打击豪强。身处低位时,他怀忧国忧民之心,选择历代26位帝皇大臣的政绩和政论,写成《涉史随笔》献给当时的宰辅团队,作为治国理政的参考——此书后被收入《四库全书》;待他身居高位,又侃侃守正,编纂《孝宗宝训》进献给继位者,希望他励精图治。

  杜范评价葛洪:“志见一定,终身不为事物摇夺。”葛洪用一生遵循“义命”,生动地诠释了“匹夫不可夺志”的古训,被誉为吕祖谦在东阳的第一高足。《宋儒学案》也记载,葛洪在吕祖谦东阳门生中位列第一。

  他是朱熹长子

  就读丽泽时的老师

  吕祖谦对葛洪的器重非同一般,“考文著书,必使侍左右”。凭着早期在友成书院打下的基础,兼以后期吕祖谦耳提面命的亲炙,葛洪德艺大进,很快就登上了丽泽书院的讲台。

  丽泽书院建成于乾道初年(1165-1166)。乾道九年(1173)7月,朱熹让长子朱塾到丽泽书院就读,并为其择友,规定课程。当时,葛洪已在丽泽书院讲学,于是成了朱塾的老师。对于葛洪,朱熹已闻其名,知道他以审慎著称。朱熹专门写了《训子帖》,吩咐朱塾到婺州后,“事师如事父,凡事咨后行”。二十岁出头的葛洪,就被朱塾以事父之礼对待。

  淳熙九年(1182),朱熹担任浙东常平使,到浙东视察灾情。葛洪闻讯后当即前往拜访,陈述了地方百姓之困苦以及基层奸吏之恶行,“请令置义仓,如文公法”,请求在东阳设置义仓,救济贫困百姓。经朝廷批准后,东阳有了历史上第一座义仓。

  这可以算是葛洪讲学丽泽书院后,带给东阳父老的一项福祉吧!

  丽泽讲学的经历,让葛洪形成了教育情结,后来他到每一处为官都非常重视教育。嘉泰三年(1203)在昌国时他重修学宫,以“此人心所自有,惟申而明之尔”之意,取名“申义堂”,并请当地著名学者楼钥和杨简题写堂名、撰写堂记。在昌国3年间,葛洪亲访名儒,增加学宫的财政拨款,一有闲暇就到学宫视察。在他倡导下,宁波地区书院兴起,学风趋盛,科举考试“升学率”大幅度提升。嘉定七年(1214)葛洪出任盱眙军太守,又重建文庙、学宫。

  端平二年(1235),官居正一品的葛洪辞官回到东阳,定居城区里仁坊葛宅园。他在坊内开设义塾,延请名师教育后辈,亲自为义塾制定塾规,“一以丽泽斋规为准”。他自己也每日前往义塾教学,学生若有出色表现,他当即给予奖励。而他的心愿极为简单——如果将来发现人才,被朝廷所用,我也算是在乡野实现了报效国家的使命。

  他是吕祖谦学说的忠诚捍卫者

  南宋时期的学术界,流派林立,门户如云。但这样的局面并没有发展成“百家争鸣”,而是因争端纷攘沦落为“道学之禁”。葛洪却终身不涉旁学,不拜其他名师,维护吕氏家学“以广大为心,以践履为实”的学术特色,在利益攸关之际仍坚守师门。

  1184年,葛洪参加科举考试,正值道学之禁,考官问他是否涉及“伪学”,他坦然回答自己是吕祖谦的学生,“讲闻道德性命之说”,不敢违背师训以投时所好。为了捍卫吕祖谦的学术立场,哪怕是丢掉功名葛洪也在所不惜。所幸,葛洪的坚毅笃实打动了考官,得以进士题名。

  江西金溪县是心学大家陆九渊的故乡,葛洪曾任金溪县丞。他到任时,朱陆纷争处于高潮,葛洪到任后规劝双方门徒:“道一而已,何庸角立门户?”朱熹道学和陆九渊心学,其实都是一个理,何必各执门户之见呢?陆氏门人觉得不无道理,于是停止了纷争。然而金溪县主簿是朱门弟子,极为排斥陆氏心学。在陆九渊为乡民诉讼时,竟然不顾事实,以学派门户之见,在判决时诋毁陆九渊,葛洪大声呵斥,颇有乃师之风——吕祖谦生前曾主持“鹅湖之会”,调停朱陆之争;葛洪则着力化解朱陆门人的争议,正是恪守了恩师“兼容并蓄”的要旨。

  “宅心广大,而后能胜其任”,这是葛洪在《涉史随笔》中所提出的为臣之道,也是对吕祖谦学说“以广大为心”的另一种表述。葛洪认为,士人和臣子唯有宅心仁厚,心胸广大,兼容并蓄,即便是只有中等才能,只要使用得当,发挥优势,也就“与全才无异”。根据这一思想,他还为朝廷引荐了许多人才。

  难怪,吕祖谦视葛洪为能负起吕学传承重任者:“肩斯道者,端有葛生。”

  始终一节守刚肠,到底清香不负秋。终其一生,葛洪是个“直男”,不玩心机,不事权贵,“远谄躁进纯厚”。他意志坚定,对配偶、对师长、对百姓、对君主,都忠贞不贰,坦诚无欺。而他也是幸运的,在党禁阴云之下,仍能凭着才华横溢、处世端方、抱诚守真,获得君主的厚爱重视。他辞官返乡时,同僚前来送别,车子达数百辆。杜范目送他乘舟南下,禁不住泪眼婆娑,恨不能去职随他同行。在他于1237年以86岁高龄去世后,杜范更是涕泗横流,送去“执政名臣”匾额。朝廷商议葛洪的谥号,“以守礼执义曰端,荐可替否曰献,谥曰端献公”。

  端献公葛洪,却在生前自称为“蟠室老人”——以一小室容纳广大之心,则室虽小,亦为广居,可容天下。至今,南京图书馆把他的《蟠室老人文集》蝴蝶装宋刻本,视为镇馆之宝。

责任编辑:刘海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