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三百余件藏品讲述近代东阳瓷历史

2022-04-13 14:33:11 来源: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吴旭华

  一念觉醒,收藏东阳瓷

  这些瓷器如今的主人是“东阳好人”蒋有军,他是画水镇黄田畈村永乐自然村文化管理员,也是画水镇锁文化馆的负责人,还是当地有口皆碑的文化志愿者。

  早在20世纪90年代,蒋有军就涉足民间器物收藏。因地方文化情结使然,他把收藏重点放在东阳民间“零头杂碎”之上。这些器物虽然普通,但在蒋有军看来,它们都是东阳传统农耕生活的重要见证。

  民间瓷器收藏,蒋有军涉足较早。“早期收藏的清代和民国瓷器虽然来自东阳民间,但它们并非东阳制造。”蒋有军为此查看资料,请教本地学者,了解到东阳虽然自唐代起就是重要的“婺州窑”瓷器产地,但在明代以后就窑址衰败,产业没落,之后大批外地瓷器进入东阳。直到清代同治末期,随着东阳瓷业在歌山镇上宅重生,这一境况才逐渐改变。但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东阳瓷业步入颓势,来自龙泉和景德镇的瓷器再次在东阳攻城略地。

  从清末到改革开放初期的这段东阳近代瓷业历史,由此成为蒋有军的关注点。“如果能完整收藏这段时期东阳瓷业的典型产品,我的收藏事业地方特色就更鲜明,也更具有研究价值。”2014年起,蒋有军向藏友们发出了东阳近代瓷器“征集令”,搜寻遗落民间的东阳瓷。

  翻开《东阳市志》,上面清晰记载:清同治十一年(1872),上宅村胡兹培在村南新塘里壁烧制上宅碗。民国五年(1916),赵骥在上宅创办大生碗厂,民国十一年(1922)注册更名为大生瓷业工厂。民国二十年(1931),上宅7名村民创办兴贸瓷业工厂。民国二十三、二十四年办顺丰、裕沅瓷厂。1953年,大生瓷厂改为国营东阳瓷业工厂。1955年,瓷厂迁往罗店。1956年,兴贸、裕沅公私合营,并于1958年并入东阳瓷业工厂。1962年,罗店瓷厂和上宅瓷厂合建国营东阳瓷厂,厂址迁河头。

  经过近15年的搜集,如今蒋有军已收藏了300余件东阳近代瓷器,除了常见的杯盘碗盏,还有笔筒、笔洗、花瓶、印泥盒等。“开始收藏东阳瓷时,藏友们很不理解,说这些东西又不赚钱,笑话我把垃圾当宝贝,不务正业。”蒋有军说,收藏界流行的是“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都以收藏名窑瓷器为重。“我告诉他们,收藏如果不能为地方文化研究提供实证,那它的意义就要大打折扣。钧瓷虽然珍贵,但它与东阳文化无甚关联。作为东阳民间文化爱好者,我要用收藏服务东阳地方文化建设。”藏友们深受感动,纷纷帮忙留心物色。现在,除了兴贸、顺丰两大瓷厂,其他瓷厂的瓷器蒋有军都有所收藏。

  由表及里,品读东阳瓷

  300余件东阳瓷,给人的印象就是“瓷实”。它们胎体厚实,釉层薄而玻化度高,端在手上沉甸甸的。“它们的造型,沿袭了宋代婺州窑的经典器型,但在装饰上形成了自身特色。”蒋有军指着一排蓝色调的瓷器,细看都有“大生厂”的标识;而几件白底彩色大写意图案的瓷器,则是罗店厂的产品;另外几件白底烤花瓷碗,一看就是国营化后的东阳瓷厂的产物。

  众多藏品中,有一件直径仅寸余的圆形印泥盒盖颇为惹眼,盒盖蓝底白字,字为“辛未年大生工厂试验”,也即1931年大生瓷厂研制开发的新产品。1922年大生碗厂更名为大生瓷厂后,年产瓷碗14万只,到1927年,大生碗厂已夺取了处州碗市场,龙泉所产的瓷碗在东阳几无立锥之地。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大生瓷厂着手研发新产品,这件印泥盖就是其从生活用品向着文房用品进军的物证。

  大生瓷厂的创办人赵骥曾任东阳中学首任校长,他在创办大生碗厂后,派遣技术人员楼春辉、吴世葵到景德镇学习上釉、描花等技艺,因此所产瓷器描画水准较高。一件大生瓷厂制于壬戌年(1922)的带盖瓷罐,圈足,圆身,罐身上部与盖子用写意笔法绘着绣球花,笔触酣畅,墨色淋漓,带有浓郁的文人画风格。民生瓷厂的一件青花笔筒,也沿袭了这种风格,水草丛中两条“翘嘴”眼睛有神,尾鳍高翘,躯干肥硕,笔触豪放有力,颇有元代赖庵《藻鱼图》的意味。罗店瓷厂所产的一只荷花笔筒,上有落款“吴为民作”,其上的荷叶造型更似芋叶,花朵却呈浅棕色,又用青色表现池水和芦苇,用色大胆不拘,树叶穿插交错,构图不俗,动感强烈,让人脑际闪过“逸笔草草”的评语。

  “从这些瓷器上描绘的图案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东阳瓷业在机械化生产之前,瓷工的描画题材是自由开放的,所受限制较少,从而激发出他们强劲的创造力,令画面生机勃勃。”蒋有军认为,这样的写意功力,完全是在当时生产条件下,瓷工追求效益和审美统一而达到的一种创作高度,可谓神来之笔。

  1955年,国营东阳瓷厂从上宅迁到罗店,聘请广东技师生产烤花瓷碗。之后,在瓷器上印花并入炉烧烤的烤花工艺盛行,统一印刷的贴花逐渐取代了纯手工描画,东阳民间用瓷也趋于白、薄、轻,先前神采飞扬的韵味,越来越难以遇见。

  瓷伴一生,难忘东阳瓷

  从日用品到收藏品,蒋有军所收藏的近代东阳瓷,其“身份”转换时间长不过百年、短不过几载,却伴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

  东阳历史上并没有瓷土,即使是在瓷业生产巅峰时期的唐宋,东阳所产的瓷器也是以本地所产黄色黏土为坯,外涂一层白色瓷土,再上釉烧造。近代东阳瓷之所以能重燃窑火,也是因为上宅胡兹培在富阳放牛时,发现当地的一种白色土壤适合做瓷,从而为近代东阳瓷找到了重生的材料。因此,近代东阳瓷于清代同治年间面市时,被农户视为重要的家庭财产,经常会在瓷器上刻字,俗称“号字”。蒋有军所收藏的一只上宅出品的瓷盘,盘内就刻着主人的名字“财”,这也催生了东阳民间一种行业——号碗匠。旧时在瓷器上号字,刻完字后常用墨汁擦涂。但是富裕人家在嫁女儿时,会用金粉给陪嫁的全套瓷器涂字,以示喜庆。

  因为一般人家所置瓷器碗盏数量有限,举办红白宴席时,需要租借碗盏,因此过去东阳农村有许多“租碗专业户”。蒋有军拿出一个“角三碗”,这种粗瓷碗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很是流行。白底子上绘着蓝色“红宝书”图案,写着毛主席语录,带有浓郁的时代色彩。所谓“角三碗”就是价格为一角三分钱的碗,它是蒋有军在画水镇泉村一个租碗专业户家中找到的。当时主人已停业十来年,得知他想收藏,爽快地把他带到屋内,指着满地的瓷碗瓷盘让他“随便拿”。

  定制瓷器,也是近代东阳瓷业的一项“新兴业务”。大生瓷厂所产的一件青花瓷盘,口沿上用青色釉书写着“李仲常办”。而民生瓷厂所制的青花笔筒,上面有“马宅镇校”四字,则说明它是当时马宅镇校的定制产品。“我小时候,黄田畈饭店、黄田畈小学等单位,都有专门定制的瓷碗盏,可见那个时候定制瓷器是件很普通的事情。”蒋有军感慨,如今定制瓷器反而成了小众化、高端化、个性化的行为,需要大批量使用碗盏的场合,都盛行租借或者干脆使用一次性产品,很难谈得上是种进步。

  “每个人从出生开始,生活中就离不开瓷器,与瓷相伴一生,也是中国人的生活特色之一。”蒋有军说,东阳瓷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返,甚至世间已无东阳瓷这一产业,因此这些藏品就愈发珍贵。他将择期在画水镇锁文化馆内,举办近代东阳瓷文化展,让人们了解这段历史。

责任编辑:刘海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