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最美”义塾治愈“最冷”学者

2022-04-20 13:44:07 来源: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吴旭华

  作为浙学之源的婺学,历史上“三足鼎立”。清代学者全祖望曾言:“乾、淳之际,婺学最盛。东莱兄弟以性命之学起,同甫以事功之学起,而说斋则为经制之学”。此处即介绍了婺学的三家构成:吕祖谦和吕祖俭兄弟的性命之学、陈亮的事功之说、唐仲友的经制之学。

  对于吕氏兄弟以及来自邻县永康的陈亮,东阳人多有耳闻;但对于同样是金华人的唐仲友,绝大多数人颇感陌生。事实上,唐仲友的学术成就及声誉,与吕氏兄弟并驾齐驱。只是,这位学者过于高冷,“素孤僻”,又因在学术上与朱熹屡有分歧,闹得不可开交,以至于南宋乾、淳后期,“浙东学者绝口不提”,几乎把他屏蔽于朋友圈之外。

  大度包容的东阳人,却给了唐仲友高等级的礼遇——南宋淳熙元年(1174),吴文炳(1134-1197)在仁寿乡南田(现南马镇下安恬村)创办安田义塾,邀请唐仲友主师席。

  吴文炳建“最美”义塾

  吴文炳,字元质,号观麓,南宋东阳仁寿乡马择桥头人,曾官授主簿。民国《浙江通志稿》称“其家以赀雄于东阳,与郭氏埒”,其家资富有可与郭宅长衢郭氏比肩。吴文炳见到郭氏建造石洞、西园、南湖等书院,于是也在居所东面的磁窑溪之南建造安田义塾,供宗族乡党子弟和四方俊彦就读,礼聘四方名士任教。

  安田义塾首任山长为徐畸(1127-1210),字南夫,又字叔范,兰溪香溪人,而磁窑溪此前也称香溪。徐畸跟随著名理学家朱震修习《易》,得其旨要,学成后在家乡隐居教授子弟。乾道年间(1165-1173),朝廷举贤良方正,征召徐畸入朝,他婉言谢绝:“以经淑人,得之而仕,是亦仕也。”他觉得只要自己所教的学生能通过科举考试而为朝廷所用,也就和自己出仕为官没什么两样。

  由于徐畸学问优长,品行端方,到安田义塾任教后,义塾声名远播,“一时耆英多往来其间”,就连在民间奉为神明的“济公”也和他交往甚深,在此时来到东阳,化募六十余万文钱,于淳熙九年(1182)到淳熙十二年(1185)重建横店禹山大智寺,令这座毁于北宋宣和末年兵燹的古刹“灿然有可观”,徐畸还为此撰写了《重游禹山会大智院新修记》。

  吴文炳待己素来节俭,在建造义塾一事上却“挥金如土”。徐畸在《安田义塾记》中评价其建造义塾用心其深,“其事可书而不胜书也”“用材鸠工,百役所须,历时几何,为钱若干,虽累万计,不论可也”,吴文炳为建义塾到底投入多少钱,已无法精确计算。

  东阳人把建房子视为最大的“面子工程”,吴文炳也不例外。在他精心营造下,安田义塾“燕休有亭,宾射有圃,疏涤有池;而楼以藏书,庾以储粟,列于左右前后;而莳果毓蔬,大抵日用所须而具焉”。在这座“民办学校”内,亭阁、射圃、泉池、藏书楼、粮仓莫不具备,每日所食的水果和蔬菜,都能按需供给,确保师生安心无虞。

  徐畸对安田义塾的环境,更是不吝赞词:“诸峰闯于大门为奇秀,而松篁参错,环其三面。其幽靓敞闲以宠丽,乃群居聚首,游藏修息为宜,则虽郡以十数,邑以百数,所谓家塾者莫尚焉。”义塾开门见山、松竹环绕,屋舍清幽洁美、高大宽敞,在十数个郡上百个县即如今一个省的范围内,都是数一数二的——妥妥的全省“最美”义塾!

  如今,南马镇下安恬村已修缮了小宗祠,设立了“磁窑古塾”景点,作为这座“最美”义塾的存记。

  唐仲友“屈尊”当塾师

  徐畸之后,安田义塾由唐仲友执掌师席。唐仲友(1136-1188),字与政,号说斋,世称说斋先生,出生于金华名门望族唐家。绍兴二十四年(1154),刚满18周岁的唐仲友考中进士,少年得志。7年后复中博学宏词科,牛气冲天——金华府内考中两科,而且后者是博学宏词科的只有2人,另外一人是吕祖谦。唐仲友先后任建康府通判、信州和台州知府,颇有政声。

  全祖望在《唐说斋文钞序》中提到:“唐台州说斋以经术史学负重名,于乾、淳间,自为朱子所纠,互相奏论,其力卒不胜朱子,而遂为世所訾。方乾、淳之学初起,说斋典《礼经》制本,与东莱、止斋齐名。”唐仲友首创“经制之学”,即据经史以明制度,以古察今,经世致用。南宋乾、淳初年,唐仲友典《礼经》制本,与吕祖谦、陈傅良齐名。他提倡脚踏实地,注重现实功效,反对空谈讲论,在学术思想上与陈亮、叶适最为同调,与吕祖谦、陈亮同为婺学的创始人。

  但是唐仲友几乎不与当时学人交往,“与东莱、同甫绝不过从,其简傲或有之”,与“艮斋、止斋、水心诸集考之,皆无往复文字”,不仅不与永嘉学派诸子来往,就连同城同郡、学术上同调的吕祖谦、陈亮等也几乎不交往,更与朱熹势如水火。天性廉直的他处世说话都很耿直,不知不觉中就得罪了人,难免给人恃才傲物的印象。因此,屡因出言不慎而屡受攻击。最为典型的就是淳熙九年1182年,48岁的唐仲友担任台州知府已是第三年。他在台州任上,兴修学宫,建中津桥,赈济饥民,兴利除弊,颇有政声。这一年,朝廷升任其为江西提点刑狱,但尚未赴任就被人毁谤,时任浙东常平使的朱熹借机上书弹劾,唐仲友改任主管武夷山冲道观。受此困厄的他干脆在武夷山开席授徒,四方学者纷纷投其门下。

  返乡后,唐仲友致力于经史百家,专心讲学育人,并到东阳安田义塾任教。曾经的“府太爷”降尊纡贵担任塾师,放在今天也是件轰动新闻。何况唐仲友到安田义塾时,还带来了大批优质生源,民国《浙江通志稿》载,唐仲友主安田义塾时“携弟子百余人以至,远近惊愕”。

  育高足义塾垂方志

  唐仲友在安田义塾任教时长,史料并无确切记载。根据《宋元学案》《道光东阳县志》等记载,他在安田义塾期间,主要弟子有傅寅和吴葵、王奕。

  傅寅(1148-1215),字同叔,史称杏溪先生,原籍义乌佛堂。《宋元学案》之《说斋学案》载:“说斋唐先生,讲学于东阳吴葵之家,先生之中表,因从之质疑问难,皆有援据可反复。”被唐仲友视为知音,称其为“益友”。吴葵就是吴文炳的长子。吴文炳娶义乌双林寺前傅氏为妻,因此傅寅是吴家姻亲。民国《浙江通志稿》载,“仲友高弟傅寅,葵之外弟也”,即吴葵与傅寅是表兄弟关系。

  傅寅传承了唐仲友的经制之学,并注重践履。他曾推究《周礼》的“九等授田”之法,从《周礼》中参验社会治理的成败兴衰之故。而《周礼》正是唐仲友建立经制之学的核心依据,他的代表作《帝王经世图谱》的框架就依照《周礼》而设。唐仲友指出,如果只从礼制仪度的层次理解《周礼》,并不能认识到它的经典意义,只有“因《周官》之制度文为悟《易》之道德性命”,才能把握儒家的“大经大法”,求得治理之道即“以仁义治天下,礼为之节文”的真正旨意。傅寅深刻领悟了唐仲友“以经制论事功”的学术思想。他还精通天文地理,写成《禹贡说断》,被吕祖俭称为“集先儒之大成”,并邀其到丽泽书院讲学。

  吴文炳创建义塾,最初是为教育8个儿子。其长子吴葵,先后跟从徐畸、唐仲友学习,俦经汇史,但他偏好游学,常借门前南江水利之便,“短棹独往,一览数州”。叶适在江淮一带为官期间,他动辄泛舟前往,“水心为之饭,问其所为,笑而不答”,叶适在席间问他前来所为何事,他也是笑而不答,颇有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意趣。他与表弟傅寅相交尤厚,敬重其学问风骨,“忘年事之如师”,对待傅寅如师。“寅家贫,葵多出资用,纪理其家,相与终身,不失尺寸”。因为傅寅家境贫困,吴葵就经常为其补贴家用,后来又为傅寅买田筑室,傅寅遂定居东阳画水泉村。淳熙年间,东阳遭遇大荒,吴葵捐资救济灾民,安恬周边方圆数十里,“皆其养生而送死也”。他在通山县主簿以及湖北大冶知县任上,都以德导民,化解民怨,颇有政声。去世后,叶适为他撰写墓志。

  另有王奕,字宗甫,《道光东阳县志》载其“明敏好学,能文章,工诗赋。数从陈同甫、唐仲友等游”。他的诗作具有晚唐风格,一唱三叹,当时的读者皆不能理解。东阳籍宰相乔行简见到他的《抚孤松》一诗,“吟赏不置”,大为推崇,当时的名人于是纷纷与其交往。

  在安田义塾期间,唐仲友还曾前往石洞书院,留有《石洞》一诗:“流泉在石上,细路在石下。石宇闭复开,竹树邃而雅。我来不值桂壑风,月寒病骨艰迎逢。野田午后爱日烘,杖藜扶去穿谾  。霜清水落石正瘦,落叶拥径行龙钟。决流作瀑飞短虹,小阁踞坐尘虑空。萧然一笑出山去,回首峻壁纷青红。”

  在南宋群星璀璨的学术圈里,唐仲友甘愿做个独来独往的幽人。表面“高冷”的他其实有颗柔软的心,一生视民如伤。他在离开台州前,专门拨款给当地百姓修建桐山桥,1185年此桥又被损害,台州百姓找到唐仲友求助,他捐款二十七万文,占据了修桥资金的三分之一,相当于他官职最高时8个月的工资收入。而他去世时,家中贫困到居然无钱为他购买墓地。他一生著书800多卷,与吕祖谦等量齐观,但所遗不过十余卷。面对朱熹的排挤,面对同侪的冷落,唐仲友不愿“月寒病骨艰迎逢”,而是选择了“萧然一笑出山去”。所幸,茕茕孑立的他,在安田义塾拥有了一席之地,感受到了苍凉人世的一抹温暖。这份礼遇,让学人看到了东阳大气包容的人文精神、兼容开放的办学方针,造就了东阳书院学派丛生的精彩图景。

责任编辑:刘海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