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龙腾涧响 探秘三都胜境

2022-05-18 16:00:39 来源: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吴旭华 图片 胡扬辉 楼瑶琳

  一道山峦如屏障,隔开南北两都乡。山之北为旧志中归属升苏乡的三都,山之南则是乘骢乡的四十二都。山上的景区,南北两边乡民如今有着不同的称呼:山北称三都胜境,山南称屏岩洞府。两者同处一山,山阳山阴,浑然璧联,这座山的真实名姓,反倒渐渐被人淡忘。

  山南的屏岩洞府属横店镇,因为面对横店影视城,已是广为人知,时常人声鼎沸。山北的三都胜境属城东街道,一直保持着清幽玄寂的原生态状貌,成为城区一方宜游宜憩的秘境。

  这方秘境,自古以来就以龙文化而擅胜,在东阳星罗棋布的以“龙”命名的自然景观中,以地理形貌和人文史话的高度统一,占据了东阳龙文化的高地。

  择一个绿肥红瘦的晚春晴日,走进三都胜境,由碧涧、古道、寺观组成的景色,令人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撒落于志书、家谱中的文化基因,也因了这些美景而逐渐复原显现。

  大名屏岩 谱名罗城

  翻开《道光东阳县志》,在志首的《东阳县总图》中,三都胜境所在地的山体,标注着“屏山”之名。而在“山溪”和“胜迹”中,此山都被称为“屏岩”,其地理位置在县治东南三十五里。由此可见,三都胜境所在的山体历史上的大名应为屏岩。

  道光志载:屏岩,在禹山西北,峙立如屏。宋代时,婺州路儒学教授张观光世居于此,因以自号。张观光字直夫,一字用宾,著有《屏岩小稿》。

  但在《岘阳楼氏宗谱》里,此山被称为罗城屏岗。岘阳楼氏始祖为楼蓉(683-767),唐处士,原居义乌东门。唐景云二年(711),楼蓉奉父兄命,从义乌迁至东阳南门,娶东阳南门俞氏,生二子,次子楼良奇后登进士第,迁三都上塘成族。上塘即今之城东街道祥兰。如今,三都胜境所在的和堂、祥兰等村,岘阳楼氏后裔占了很大部分。明代万历年间岘阳楼氏家谱以及三都境内的洪济寺碑记中,都载有“和堂十景”,分别是雕岩耸翠、沙城凉风、盖塘明月、石壁青松、福田暮鼓、清庵晨钟、佳溪春涨、西山红叶、山园修竹、罗城积雪。其中的雕岩耸翠、石壁青松、罗城积雪是三都胜境独有景观。因此,至少在明代,屏岩之北麓已经被称为“罗城屏岗”。明代文人楼文灯有诗咏《罗城积雪》:“几日天花叠叠敷,光摇银海认模糊。罗城有笔描难尽,积得琼瑶胜画图。”

  “罗城屏岗”在新中国成立后,催生了“罗屏乡”之名。而“罗城”一名的由来,可以参考同时列于志书中的“罗城岩”:“罗城岩高八百丈,周四十里,上平广可居,四面皆峭壁,惟通一径攀援而上,因名罗城。”可惜,此罗城在距离东阳城区约150里的磐安。不过,从中可以窥见,三都胜境的山体形貌与此高度雷同,志书如此描述屏岩:“四十二都亦有屏山,高百丈,周六里,去县治南三十里”,可说是缩小版的“罗城岩”。这种诸峰罗列如屏、上面平广可居的山体构造,是典型的丹霞地貌,顶平、身陡、麓缓。

  三都胜境同样只有一条路可供攀援。道光志中收录有王颖粟《春日过屏岩岭》一诗,极尽独行山径之艰险:“入山不厌深,秀峭多佳境。日色荡空蒙,霞光散万顷。氤氲香气融,掩映尘埃屏。初从岩口来,仰观云路永。逶迤径渐高,屈曲步难骋。忽闻怪鸟声,屡踏孤松影。晴雪落疏篁,空翠扑衣领。途危心胆寒,风紧须眉冷。小憩万峰巅,始知仁者静。悬泉喷若飞,累石秀而整。岸脚杂荆榛,涧底流藻荇。回望来时路,苍茫烟雾并,伫立难久留,攀萝且下岭。隐隐见前村,酒家有红杏。”读着这首小诗,仿佛可以看到诗人一路行来,山环水绕,树密谷深,危崖壁立,怪石峥嵘,飞瀑散珠,山花争艳,引人入胜;更可体验诗人从山南经小径翻越危岩抵达山北的心境变迁:初时尚不知山路险阻,心情欢欣;随着山势渐高渐陡,耳畔不时响起怪鸟啼鸣和山风呼啸,不由胆战心惊;而到山顶见到天福寺的黄墙,紧张的心情随之放松。下山的路更是因为飞瀑、碧涧充满诱惑,又因荆榛、藤萝而布满危机,不得不手脚并用,直到看见山脚的村落和酒家才松了一口气。

  王颖粟所攀援过的这段古道,在三都胜境内得到相对完整的保留。虽已是暮春,卵石铺就的古道上依然积留着去年冬天飘落的红叶,时间仿佛在这里停滞。

  山不在高 有龙则名

  三都胜境在民间还被称为“龙头涧”,这里到处撒落着与龙有关的地名和传说。而从空中俯瞰,巨大的山体像一条摇头摆尾、腾云驾雾的巨龙,青云洞内的大雄宝殿是龙的眼睛,洞塑有八仙像的洞穴是龙的鼻孔,龙身蜿蜒直拖到山脚,而龙王庙建于龙尾之上。

  青云洞侧,有一挂悬瀑从山顶跌落,午后太阳西斜,瀑布的水雾在阳光照射下,经常形成美丽壮观的彩虹。水沿山势而淌,一路形成了曲溪叠涧、双龙会等景观,留下了镇龙潭、升天亭、腾龙阁、腾龙湖、龙峡、龙床等景点。镇龙潭深约2米,潭底有八卦图案,甚是奇异。升天亭位于镇龙潭上游,坐在亭内,可观左右两股涧水在亭前石潭会合,又从亭下流过,跃入镇龙潭内,一路奔流淌过形似龙床的山涧,形成三都溪,再汇入泗渡溪。

  俯瞰三狮岩,从左到右分别是白云洞、天门、青云洞。

  整个三都胜境的精华景观,当数三狮岩,它是指天门、青云洞、白云洞所在的三座巨岩。天门居中,青云洞和白云洞分峙两侧。三狮岩北有金银坑,即岩下的石穴,《道光东阳县志》中记载为“石珑瑽”:“石珑瑽,在县东南岩前山上,巍岩上覆,下有石穴,周十余丈,莫测其浅深。投以石,轰轰彭彭,久则隐隐隆隆,移时方息。昔有牧童遗物其间,坐穴傍以泣。俄有人自穴上,持物还之。山之北有泗渡涧,出白岩山涧下,有二石穴,各广四尺。涧之南岩有石室,又有东廊西庑,皆石崖,俗谓盖竹福地。”早在唐代咸通八年(867),三都乡民就在石室内造道教神像,使得白云洞、青云洞成为道家的洞天福地。站在白云洞前观天门所在的巨崖,俨然一尊大佛的侧面像,眉、眼、鼻、口历历在目。青云洞因清乾隆年间贡生楼象青所撰《青云洞赞》引发士人争相传颂而名声大振,道光志内还记载有前人徐瑶咏青云洞之诗《九日青云洞》:“佳晨揽胜策高游,直上青云最上头。啸拍翠微开洞府,真看碧落架琼楼。香风暗送千厓菊,红叶遥分四野秋。把酒放歌天外落,何如雨化在丹邱。”

  青云洞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历史上的三都百姓坚信,这里是龙的栖息地,山脚的龙王庙也就成了百姓的祈雨胜地。和堂村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庙内有两尊龙王像,一为固定不可移动,称“坐圣”;一为可巡行的抬阁,称“行圣”。传说因为有求必应,邻县义乌、磐安、永康甚至嵊州一带凡遇久旱无雨,都会到此“借龙王”,派出全副仪仗,到山脚和堂村就开始赤足步行。被借走的“行圣”在祈雨成功后,再全副仪仗送回来。

  潜龙出渊 三都焕新

  从唐代开始,三都百姓就一代接着一代干,苦心经营罗城屏岩的古道、寺观等,可惜这些文明结晶在十年浩劫中被破坏殆尽。1985年,当地村民自筹资金重新开发;1994年,原吴宁镇政府投资分期建设;1996年12月,三都胜境被列为第四批省级风景名胜区,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严济慈为之题写“三都胜境”四字。随后,景区分期建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02年,景区由城东街道管理。2017年,三都胜境被评定为省3A级景区。

  如今的三都胜境,已成为旅游胜地、影视基地。葱郁的植被、良好的生态,使得这里犹如天然氧吧,一年四季,紫竹青松常翠,红枫黄花争艳。而乡人念兹在兹的映山红,竟然因为植被过于高大,藤蔓野草过于茂密,得不到应有的养分和光照,鲜有红欲燃的高光时刻。随着高铁新城建设加快,作为城东街道罗屏片区“影视文创新兴地、高铁新城辐射地”的重要板块,三都胜境的文化旅游价值再度受到关注。潜龙在渊,腾必九天。呼啸而至的高铁将唤醒蛰伏千年的潜龙,拔地而起的新城将带来寻幽探胜的游客。城东街道正瞄准机遇,谋划三都胜境文旅发展,以文化重生、民俗回归、景观更新、活动焕新,推动景区文旅产业迭代升级,打造令人向往的“罗城山居图”。

责任编辑:刘海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