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东阳武状元 五魁天下殊

2022-06-01 14:37:44 来源: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通讯员 吴立梅
  自古及今,考试获第一名者总是引人瞩目,科举时代的状元尤其如此。在漫长的1300年科举史上,有姓或姓名可考的文武状元仅964人,其中文状元682人,武状元282人,全国平均两三个县才拥有一名状元。

  学宫图,状元坊在图右下方(坊址约在现黉门广场牌坊北40米)

  东阳虽然没有出过文状元,但在南宋时期出过5位武状元,依次为厉仲祥、周师锐、杜幼节、俞葵、俞仲鳌。其中周师锐是东阳玉峰临泽人,今为磐安玉山林宅,但属东阳周氏。

  厉仲祥:婺州首位武状元

  厉仲祥(1159~1212),字约甫,初名仲方,后改仲祥,乘骢乡夏厉墅(现属横店镇)人,东阳第一位文进士厉文才的十九世孙。宋绍熙元年(1190)庚戌科武状元,为婺州首位武状元。婺州总共出了6位武状元,东阳就5位,另一位是金华县朱基头(现属婺城区)的朱秋魁,他是清乾隆四年(1739)己未科武状元。

  厉仲祥早年师从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叶适。叶适赞其品学兼优、文武双全。中状元后,被授予侍卫步兵司计议官,召试閤门舍人。庆元五年,渭河决口,上疏请求赈灾。嘉泰年间,出知安丰军(今江苏兴化)。

  《宋元学案·水心学案》中的厉仲祥,但名字说法有

  当时韩侂胄欲兴兵北伐以建功立业,南宋的谍报人员妄言金国有衰落内乱之象,恰好厉仲祥又奏报淮北饥民叩关,请求接应。韩侂胄发此两事作为北伐依据,重开边衅。朝中言官归咎厉仲祥,于是厉仲祥被召回閤门。不久出知和州,权知庐州,两地均为抗金前线。其间曾以贺生辰副使身份出使金国。回朝后,又知安丰军。北伐用人之际,厉仲祥以才能获选,任左领卫中郎将。金人南侵,又调任京兆尹,防守建康。

  厉仲祥颇有将才,多谋善断,料敌机先。任职安丰时,其地处抗金第一线,十余万金兵驻扎定山,厉仲祥招募石斌贤、夏侯成两次击败敌人,逼退金兵。金兵滞留六合城下,叶适令其前往解围。厉仲祥认为不必劳师,敌人将很快撤退。没过几天,金兵见无隙可乘,果然退兵了。他又严令军队在练武之余,垦荒植桑,补充军需。不久,复任左领卫中郎将。

  厉仲祥还颇善机巧,他设计的九牛弩用牛拉动绞盘上弦,射程可达四五百米。宋军用它射杀金国骁将,又用他设计的战车在清水镇打败金兵。

  韩侂胄北伐兵败,凡与此有关联者均遭贬黜。厉仲祥被贬邵州,死于贬所,终年54岁。叶适撰祭文和墓志铭。

  厉仲祥为人慷慨自许,任职之所都有建树。其继妻为永康状元陈亮幼女,陈氏所生子厉侃为武进士。翁婿状元,一文一武,史上唯一。

  周师锐:弃文习武占鳌头

  周师锐(1174~1231),字仲祺,号仪父,东阳玉峰临泽(玉山林宅,现属磐安)人。宋嘉定元年(1208)戊辰科武状元。

  周师锐自幼博闻强记,潜心于经籍。少年即工词赋,时有佳作,为士林所称,但屡试不第。于是弃文习武,研兵家之学,练弓马之术。临试时不仅兵法晓畅,而且弓马娴熟。当廷对策又口吐锦绣,笔落珠玑,洋洋洒洒万余言。主考官真德秀甚喜,说道:“此文何独可冠右科,文举亦当为首选。”意为不仅武科可夺魁,放到文进士的对策文中也当名列前茅。

  及第后,授职閤门舍人,知滁州。未行,留为御带器械兼干办皇城。后出知英德府,又被召还归班。

  周师锐在朝以国事为重,不趋炎附势。从戎四载,能纵览全局,不从浮议。宋宁宗命他赴北边御敌,敌不能支,窜逃到河南。此时朝中士大夫提出乘势北伐,倡言“(敌)运气既衰,机会勿失”。而周师锐力排众议:“吾根本不充,岂容轻举,开禧前轨可鉴也。”其后兵端渐开,后患难收,果如其言。自英德府召还时,师锐提出:“今日事势可虑者不专在此,而在岭南之摧锋军士,江西汀赣等处必将铤而为盗。”赴封州时又向理宗进言:“古今激盗贼之变者非一端,有以力役劳民而致变者,有以科罚横敛致变者,有以轻佻妄作公肆立刻而致变者。今年岁不登,求宁无益,而弭之之术,则在乎去贪酷而择循良耳。”后汀、赣、两广“寇贼鹏张”,都如周师锐预言,故乔行简称赞周师锐“其识虑之精如此,岂不学孙吴者所能至哉”。

  周师锐平生安贫乐义,为官清廉。两次以副使身份出使岭南,归来不带南方物品。他外貌宽和,居官律己,凛不可犯。性好孝友,乐于助人。祖居重建改造,让侄儿居住,乡邦称道。绍定年间出知封州,卒于任所。卒后,被追封为观文殿大学士,护国金紫光禄大夫,又转为奉议大夫。参知政事乔行简为其撰墓志铭。

  杜幼节:武状元兼文进士

  杜幼节(1206~1273),字季坚。吴宁西门外南宅人。宋嘉定十六年(1223)癸未科武状元。后街曾有为其建造的状元坊。

  杜幼节自幼颖悟过人,14岁即以《春秋》试右庠,列优等。中武状元后,权相史弥远卧病久不理朝政,杜幼节上疏抨击,闻者缩颈。九年后参加礼部文进士试,考官厌恶其刚直,抑置第六。这是目前所知1300年科举史上惟一中了武状元后经礼部科试又中文进士的人(《东阳县志》中的文武进士均列其名)。被召试馆职,授校书郎兼庄文府教授,畅言时政,名动天下。朝议大举北伐,杜幼节上书纵论天下形势利害,尽管宰相不悦,但依然侃侃而论。后来军队覆没如其言。

  殿帅赵胜徒有虚名,且失人心。杜幼节请宰相将其撤换,宰相不从。不久军中变乱,反诿过杜幼节。杜幼节不得已,求补外差,知常德府。不久,又改任吉州。辞归,于白云洞侧造精舍读书。端平三年(1236),再起知端州,骄军肆掠,幼节严惩之。转除著作少监。因正直而多谤,又与御史钱相不睦,再度辞归。嘉熙元年(1237),主持云台观,授尚左郎官,未赴。嘉熙三年,差知瑞州。淳祐四年(1244),转任朝奉大夫、将作大监兼玉牒所检校,上疏言范钟、杜范两丞相不懂军事,理宗深以为然。察院刘应起认为元军不可能进入广西,杜幼节援古证今,说从思州、播州可入沅湘,由大理可扰邕州、宜州。刘应起很不服气,后来果如杜幼节所料。

  杜幼节宦途多舛。淳祐十二年差知饶州,不久又改任衡州,阶为朝议大夫,爵为东阳开国男,食邑300户。改知潭州后去世。著有《史论》267篇。

  俞葵:文天祥荐词赞扬

  俞葵(1226~1275),字朝阳,东阳城南(城内东南隅上梓城巷一带)人。宋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武状元。

  俞葵7岁读书,过目成诵,经史百家,旁通曲畅。兼习韬略,才兼文武。12岁入右庠,26岁入太学上舍。因经学不第,弃文就武。武状元及第后,初授秉义郎,咸淳六年(1270)授閤门舍人。历官清慎,转静江府通判。咸淳十年(1274),敕建状元坊。俞葵受知于文天祥,筮授刑部郎中。文天祥的荐词赞扬他“取先右级,文气甚高,风范端凝,可占远业”。元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柳贯系其外孙。

  《金山俞氏宗谱》中的俞葵世传

  柳贯的父亲柳金(1236~1300),字时声,浦江(今兰溪横溪)人,与俞葵为同科进士。同科进士,年龄参差为常见现象。因同气相投,俞葵遂将女儿俞妫(1248~1283)嫁给他。据柳贯挚友黄溍为柳贯所撰《墓表》记载:“公之生也,外大父閤门俞公葵(俞葵)暨泗州府君(柳金)同擢右科进士第,因命之曰䝺,义取以两文易两武。䝺于今文为贯,故公自署其名为贯云。”

  柳贯与义乌黄溍及临川虞集、豫章揭傒斯齐名,人号为‘儒林四杰’。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即为柳贯的得意门生。由于这几重关系,柳贯和宋濂均多次往来东阳,并留下诸多诗文。

  俞仲鳌:叔侄状元成佳话

  俞仲鳌(1235~1292),字孟连,东阳城南(城内东南隅上梓城巷附近)人。谱载其“天资颖悟,博涉群书,兼习韬略,入右庠”。宋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武状元。任建康府知事,时元寇作乱,俞仲鳌下车伊始,政教有度,严饬要道,乡井得御,黎庶安息,封中宪大夫。俞仲鳌系俞葵兄长俞兰长子。叔侄武状元,也属武举佳话。

  自南宋绍熙元年至咸淳四年的78年间,东阳有5人相继武状元及第,在县学(黉门前)大魁阁左前方为他们建有状元坊。明代卢洪春万历癸卯(1603)所作的《重修状元坊记》也说:“东阳赵宋南渡后,甲第特盛。无论纡青拖紫、正色立朝者若而人,即才雄海内、胪传第一者,亦有五人焉。”

  状元之多探缘由

  东阳有武状元5人,虽不能和平阳的14名武状元并驾齐驱,但也可紧步平阳后尘,睥睨天下县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崇文之风蔚为大观。南宋是古代东阳文化教育最发达的时期,书院林立,私塾遍地,一大批顶级学术大咖如朱熹、吕祖谦、陈傅良、叶适、魏了翁等留寓东阳,这些在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教习东阳子弟,促进和加强了崇文之风,形成了文化高地。所谓名师出高徒,遂使东阳科举有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东阳文武进士的三分之二出自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叶适就是厉仲祥的老师,榜眼出身,官至三品,创立了水心学派。

  二是尚武之风源远流长。由于环境和谋生的需要,“(东阳)民朴而勤,勇决而尚气”(隆庆《东阳县志》)。南北宋交替之际,宋室倾危,萑苻遍地,东阳也盗寇猖獗,地方不宁,陈严等“东阳六义士”挺身而起,捍御乡井,保一方平安。战乱更迫使人们习武自保,尚武之风传承不衰,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各地的罗汉班还很盛,相当一部分人会一点“三脚猫”功夫,可以推想南宋时期的盛况。

  三是东阳士风通脱务实。受吕祖谦开创的婺学、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叶适掌旗的永嘉学派影响,东阳士子讲求事功,不尚空谈,义利双行,功利合一。在科举征程上,决不固守一隅,扃门自闭。当文举不利时,即转而弃文就武,厉仲祥、周师锐、俞葵都有这样的经历。而杜幼节则在中了武状元后再中文进士。他们在文武之间自如切换并无凝滞。

  《东阳周氏宗谱》中卢洪春所撰《重修状元坊记》

  五状元均出身望族世家,而望族世家的形成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耗时百年以上。厉仲祥所在之东阳厉氏,唐代时就是东阳四大望族之首;周师锐所属之东阳周氏,其先辈就科举不断,仕宦众多;而杜幼节与俞葵叔侄,分属南宋城内四名家的“北杜”和“南俞”。家族家风的浸染熏陶,加上必不可少的个人努力,使他们斩关夺隘大魁天下。当然,这还和东阳地邻临安,得享地理之便有关。另外,宋代武举,先考策问,后考“武经七书”——所谓“武状元文点”。以策问定去留,以弓马定高下,文化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

  黄溍《黄文献集·翰林侍制柳公墓表》


  一审:董之震

  二审:黄祥

  终审:史莹

责任编辑:刘海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