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闺阁中物舍不得 深藏一道竹编景

2022-06-29 15:43:24 来源: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吴旭华

  “筀竹,质软,可作细密器,旧以充贡。今作税入条编矣。”

  长于东阳的筀竹,因为质地柔软,旧时被用于制作精致的篾器以作贡品。到清代康熙年间,筀竹已成为一项税收来源,足见市场交易量之大。

  其实早在明代隆庆年间,这种吴越间特有的竹子,就是朝廷摊派给东阳的一项杂赋。《隆庆志》载“额办银凡七款”,第一款额办银为“筀竹银肆两捌钱玖分柒厘”。整个隆庆朝,东阳每年为朝廷采办的筀竹,价值白银肆两捌钱玖分柒厘。隆庆年间,一两白银可购大米260市斤。东阳每年为朝廷采办筀竹的白银,可购买大米约1273市斤,足够普通三口之家一年的口粮。由此也可知,东阳竹编至少在明代就已是贡品。

  《广东新语》称筀竹“叶密节疏,宜作蔤丝”,因其节疏,故剖成篾丝较长,广东一带常用于编织篾席。东阳民间篾匠却能用柔软的筀竹甚至是粗糙的毛竹,织出千般花样,编成百种器具。早在宋代,这些精致的竹编器具就已在东阳民间广泛使用。东阳博物馆里展陈的数件本地出土宋代篾器,就佐证了宋代东阳人的精致生活场景、高雅审美趣味。

竹胎夹纻漆粉盒

  重见天日的漆器 千年不毁的竹编

  2000年2月18日,农历正月十四,春节的喜庆氛围还未散去,南马镇南田村附近的丁山(谐音)上,挖土机已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作业。不久之后,这里将崛起一座木线加工厂。随着“咣啷”一声巨响,挖土机巨大的挖斗下现出一堆砖块,砖块下隐约可见漆木棺椁……

  闻讯赶来的南马派出所民警喊停了作业,收缴了墓中出土的物品,并将此事上报市文物办,一场抢救性的发掘工作紧急展开。因为没有墓碑和墓志,墓主身份不明,仅知是位女性,陪葬品包括3件金银发饰、9件漆器、2条麻质蓝印花布被单、1件女式罗衫,另有古钱币若干。根据物品的形制工艺以及古钱币铭文,工作人员判定墓主生活年代下限为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

  出土的漆器通体黝黑,夹口部分贴金罩漆,散发着高贵冷艳的气息。漆器一上手,没想象中的沉重厚实,而是格外轻巧。这是什么材料,竟然轻薄如斯,却能扛过地下千年幽闭?现场的残件揭开了谜底——这些漆器的内胎并非当时常见的木头,而是竹簧!

  竹簧就是竹子的内壁,通过东阳竹编特有的翻簧工艺而获得。取粗而长的竹子去节去皮,仅留薄薄一层内壁,入水煮软,捞出后剖开压平,再用木工刨刮刨,直至其软如丝绸、薄如纸张;迎光而视,内质均净,肌理细腻。

  漆盒的竹簧内胎厚度仅为1毫米,外面裹着细麻布。工匠在这层柔软细腻的麻布上涂以漆灰,待其干燥后用砂纸磨去,又涂一层漆灰,如此层层叠加,直至完全掩盖竹胎和麻布,最后髹以黑漆。这种工艺俗称“夹纻”,整个过程无比漫长。在夹纻工艺加持下,廉价的竹子犹如穿上了护身软甲,百毒不侵,刀枪不入,因此埋藏地下千年之后重见天日,整体形态基本保持完好,即使残片也能修复。

  闺阁中物的雅致 东阳竹编的神技

  在出土的漆器中,形态完好的有6件,1件是可脱卸的两层圆盒,1件为漆盘,4件为粉盒。残片经过整理后,基本上可确定是1件长方形盒、1件圆盒、1件盂。4只粉盒口径只有6.8厘米,不足一拳,可以放入口径达24.5厘米的漆盘之内,组成一套,方便收纳。这种形式在春秋时期的陶器中非常流行。

竹胎夹纻双层可脱卸漆圆盒

  粉盒的精致程度令人叹为观止:腹部呈圆弧状,往下逐渐收缩,口沿上薄薄的篾质夹口运用线刻艺术,刻出多层三角形纹样,填以金粉;盒盖则从口沿往上收缩,与圆形盖板连成一体。至于那件外壁黑色、内壁红色的敛口方唇漆盒,腹部同样呈圆弧状,往下逐渐收缩,内壁刻有弦纹一圈,口沿镶银边一圈。规整的造型、精细的做工,足以证明宋代东阳竹编技艺已经非常全面,不仅制胎工艺高超,而且非常注重装饰。

  为了方便操作,当时为数不多的竹胎工艺品,通常是把竹簧贴在木头上,再行夹纻工艺。这座宋墓中出土的竹胎夹纻漆器却是纯用竹簧,即使在经历裱布、刮灰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后,整体厚度也不过四五个毫米。

  轻薄的竹簧是如何实现盒底和盒身的连接,形成收腹、敞口的造型,圆润溜滑的盒盖又是如何做到无缝衔接?这些技术亮点,在千年之后依然令人叹为观止。

  没有金银玉石的华彩璀璨,没有雕镂镶嵌的穷工极巧,这些朴素却精致的竹胎漆器,映现的是一种雅致脱俗的审美品味。这该是怎样一位兰心蕙质的女子,她又生长在怎样一个品位不俗的家庭?也许,她就像相伴自己一生的这些竹胎夹纻漆器,高冷的外表下却有着柔韧的性情——繁复的大漆工艺掩去了竹子的寒素,清秀柔韧的竹子则消弭了大漆的华美,打造出独具一格的金相玉质。即使千年之后,这样的审美和工艺,也是让人望尘莫及。

  利用之余的适情 民间治器的奇巧

  “竹之类,适情十之一,利用十之三。深山居民无田可耕,则治以为器,以卖钱米如门市,非是则不得食,又不止利用而已也。”一直以来,东阳山区农民苦于无田可耕,就把目光投向了漫山遍野的竹子,取之加工成各种器用,换得钱米以糊口。非如此不能得到口粮,但他们并不止于利用竹子为自己获取利益,而是将其作为生活美学的载体——生活创造艺术,艺术给人以希望。他们砍取山上的毛竹,“其大者高五六丈,竖之檐前为夜灯,谓之高灯,每冬春之夜,远望如星火”,这种独特的民间竹艺灯彩,在清代康熙年间犹存。

竹胎夹纻漆粉盒

  毛竹,《康熙东阳新志》中称其为“猫竹”,据说老鼠不敢吃毛竹笋,也不敢咬毛竹编成的器具。东阳所产的毛竹,“其产不如邻郡绍兴之多,而坚厚过之,作器耐久”,因此是民间最常用的竹编材料。这批宋代竹胎夹纻漆器就是用毛竹的竹簧作胎,因此异常坚固耐久。

  虽然东阳人用于创造这种适情艺术的竹子,数量不过十分之一,但从中可见东阳人对美的追求自古已有。东阳平原地区,元夕前二日,在祖宗像前张灯,“多者至千余盏”。大街上则用竹木搭起彩棚,上铺竹席,下悬彩灯,“每棚多寡不等,当极盛时,奇巧至不可名状”。

  《康熙东阳新志》中记载的东阳民间灯彩,该是怎样不可名状的奇巧?今人已无从猜测。只是这样的描述,让人不由得想起陆游的诗句“肠断当时谏浙灯”。北宋熙宁四年元宵前夕,宋神宗为取悦两宫太后,决定大办元宵灯会,遂颁旨让府市司“减价买浙灯四千余只”。浙江民间精工巧匠花费一年时间所制作的花灯,在此时遭遇压价强买强卖,并被禁止私卖,一时怨声载道。正在开封府担任“信访办主任”的苏轼,当即上书《谏买浙灯状》制止此事。东阳竹编工匠正是浙灯的重要制作力量。前人即据旧志记述,宋代时东阳就以元宵编织龙灯、花灯、走马灯而著称。宋代竹胎夹纻漆器的出土,让人窥见了宋代东阳人高超的治竹工艺,以及东阳人在“利用”竹子之余还用竹编技艺以“适情”的生活状态。

  一手“利用”,一手“适情”,滥觞于商周时期的东阳竹编,在漫长的1200多年历史中,形成了审美和实用兼具的品性,尤其以精细竹编见长。一棵碗口大的毛竹,技艺高明的东阳竹编艺人可以将其剖成8层,加工成的篾丝最细可达1丝,用“细如发丝”来形容并不为过。而东阳竹编技法之丰富多元,又令人大开眼界——百余种编织技法经过组合后,可以演绎出上千种图案花色。东阳博物馆内所陈设的数件清代东阳竹编器具如沓篮、提篮等,虽然只融入十多种编织技法,但呈现的艺术效果已让外人望尘莫及。《康熙东阳新志》中所称的“细密器”,在东阳民间往往被称为“细篾器”,其精细绝伦的程度,可以让竹篮打水而点滴不漏,这种技艺在中国竹藤界至今仍独领风骚。20世纪50年代起,东阳竹编不再局限于“闺阁中物”,开始迈向纯观赏艺术品,《九龙壁》《竹丝仙鹤鼎》《渔翁》等一批大型超精细竹编精品相继问世,《九龙壁》还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界的“奥斯卡”——百花奖金奖,为东阳竹编开拓国际市场打响了品牌。

  闺阁中物舍不得。对于这份高超的治竹工艺,造物和时间又何曾舍得?于是才会惜之护之,为东阳竹编留下了极为珍贵的物证,更为宋代雅致生活留下了一道绝美的背影。


一审:董之震

二审:黄祥

终审:斯向阳

责任编辑:刘海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