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王飞龙:在木雕里探寻“大世界”

2022-07-27 10:28:13 来源: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吴旭华

  不久前,王飞龙和师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卢光华一起,把两人合作的大型精细本色竹编《兰亭序》十樘大立屏,捐赠给了中国木雕博物馆。而在去年底,这件作品在“中华大师汇”的2000余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业界最高奖项——2021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王飞龙和师父卢光华合作的本色竹编《兰亭序》大型屏风

  这件精品由卢光华书写设计并主持编织,其外框制作由王飞龙完成,边框用精细流畅的刀功,满地雕刻出竹编席纹,视之令人赏心悦目。

  “这件作品是师父近年来的精品力作,本来想放在木雕小镇的卢光华艺术馆内作为镇馆之宝。开始时我舍不得捐献,毕竟这是我和他合作的首件作品,又是我从事木雕技艺以来获得的首件百花奖金奖作品,具有纪念意义。但是师父说做人要有大格局,一定要把最好的作品捐赠给博物馆,丰富馆内的东阳木雕竹编文化基因。”王飞龙感慨地说,师父的这番举动给他上了生动一课,“胸有大格局,眼有大世界,才能有足可传世的大作品。”

  26年来,从乡村少年成长为金华市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王飞龙一直以木雕“雕虫小技”探寻“大世界”,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精彩。

  曲折学艺,当了三年“油印工”

  一支铅笔、一枚银针、数把雕刀,陪伴王飞龙走过了艰难的学艺期。

  1982年,王飞龙出生在六石街道石马村。1996年初中毕业后,身体瘦弱的他选择了学习木雕手艺。他觉得这门手艺“轻巧”,至少不用像泥水工、木工那样在室外作业经受风吹日晒雨淋。谁知学了两天,几十把雕刀还没磨遍,细皮嫩肉的双手已满是血泡。第三天,疼痛钻心的王飞龙说啥也不肯去学艺了,告诉父母想回去读书。正中下怀的父母心中暗喜,托了许多关系又把他送到校园。但是读了一个学期,王飞龙又坐不住了,曾经令他深恶痛绝的雕刀仿佛在勾引着他,从起初的蠢蠢欲动到后来的欲火难耐,让他过完年就又回到了木雕作坊。

  “都说好马不吃回头草,但好马更要善于迷途知返。”当时的东阳木雕正处于产业发展低谷期,几乎没什么年轻人愿意学木雕手艺,木雕师傅见惯了半途而废的学徒,看到王飞龙回来,淡淡地问了一句:“想明白了,再不走了?”王飞龙惭愧地点点头:“不走了!”

  为了这句承诺,26年来,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王飞龙都不言放弃:“做人不能言而无信!”

  学艺很苦。老师傅坚守老传统,当徒弟的除了学手艺,还要帮忙做家务。晚上,别人都休息了,王飞龙还要描画稿。那时候没有大型复印机,用于雕刻的画稿描好后,还要用针把每根线条刺出孔,再用滚子刷上油墨,手工印刷。孔与孔的间隙为1毫米,必须大小一致、排列均匀,油墨渗透后才会形成清晰的图案。由于东阳木雕构图饱满,层次丰富,所以线条繁复,一张1平方米的图纸,王飞龙要一个星期才能完成线描和打孔。

  九条龙缠绕成《龙马精神》

  经过3年的画稿临摹以及雕刻实践,王飞龙夯实了木雕技艺基础,人物、山水、花鸟诸科皆备,人物雕刻更是形神兼备,他创作的《饮中八仙》,人物脸部用“磨白法”,更显神情生动。在辗转于市内多家木雕厂后,王飞龙的技艺不断提升,2014年拜卢光华为师。

  作为中国平面竹编界首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卢光华也没想过会收木雕工为徒。那几年,他一直在物色合适的木雕工,加工竹编作品外框,其间断断续续与王飞龙接触了几次。“人品好、技术好、悟性好”,卢光华对王飞龙印象颇佳,但他也尖锐地指出年轻人的通病——审美品位亟待提升。“师父谆谆告诫我,雅与俗的分野往往在于细节,像线条比例不到位,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王飞龙说,木雕与竹编的审美相通,耳濡目染之下,他对卢光华由衷敬佩,遂于2014年拜入其门下。

  敢于挑战,屡屡创制“大作品”

  东阳木雕独异于其他各流派木雕之优势,在于其可以根据空间大小自如决定作品体量,以大作品匹配大空间。从2008年起,王飞龙就独立承制大型木雕作品,并将其与空间营造结合,形成了特色。

  当年他创作的首件大型作品是以云南西双版纳风光为题材的落地屏,全长12米,高4.6米。这样的大型作品多采取多层叠雕技法,把画面分成若干个单元,雕刻好后再完成拼装。由于屏风背后要浅浮雕《马上封侯》画面,多层叠雕无法达到双面效果,王飞龙将直径达1.3米的红花梨木锯片后烘干处理,再用榫卯工艺拼成整块花板,然后纯手工雕刻。这样一来,雕刻难度陡然加大,他和工人们只能整天趴在花板上作业。沉重的花板无法经常抬起观看雕刻效果,雕刻中需要反复揣摩,谨慎处理层次与透视关系。经过约半年时间创作,这件作品获得了云南业主的高度评价。

  红花梨属于硬木,它的加工需要用到红木家具制作技艺。为此,王飞龙专门学习了红木家具制作技艺,数年时间下来,他已是木雕和家具制作“双修”。在此基础上,他又学习了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以木雕、家具和建筑装饰的多跨应用场景,成功打开了市场。

  去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江苏一家大型企业集团向王飞龙定制双面雕刻大型落地屏,正面雕刻《四渡赤水》,背面雕刻《愚公移山》,两幅画面都采用深浮雕技法,雕刻厚度各达12厘米。王飞龙依然采用拼板“整木”雕刻,通过精准把握史实、精心设计造型,把每个人物塑造得各具个性,栩栩如生。“东阳木雕创作技法是基础,主题的把握和演绎是关键。”王飞龙说,当拿到《四渡赤水》的命题后,他想到的是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光辉历程。而在中国传统人物中,最契合这种精神的就是愚公,因此他建议对方采用两组画面互为观照,反映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更多的大型木雕作品,被王飞龙留在了客户家中。作为电视背景墙,这些作品基本上高约6米、宽约2米,运用多层叠雕技法创作。他创作的荷花背景墙,以高远视角表现,犹如一个超长镜头,从近景俯视荷叶叶面,随镜头推移到中景欣赏荷花之姿,直至远景窥视荷叶下的万千世界,满池芰荷摇曳中淌出“S”形的脉脉水流,密密麻麻的荷叶、荷花造型几无二致,极富动感。为了创作这幅作品,王飞龙专门跑到乡下寻找大荷塘,体验翻腾汹涌的荷风。

  观王飞龙的大型木雕作品,自有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前几年,他借鉴青铜器造型而创作的大型木雕方形折腹花瓶《祥瑞盛世》,整体高3.5米、边长1.8米。瓶身分成4段,开光部分雕刻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瓶颈部分用彩木高浮雕仙鹤,其余部分满地雕刻中国历代经典纹样。整件作品融深浮雕、浅浮雕、高浮雕、镂空雕、圆雕等技法,重工精制,庄重肃穆。

  情有独钟,诗画江南“小清新”

  大作品,大气象;小作品,小清新。走进王飞龙于2019年创办的“王艺居”木雕工作室,面积不大的展厅内陈设着数件传统民居主题的木雕作品。他说这些以传统民居为依托、以花鸟为主体的江南民居系统木雕作品,才是他的最爱。

  获得省金奖的木雕作品《诗画江南古今之韵》

  “江南的传统民居,我是百看不厌。特别是东阳传统民居上的木雕构件,把我引上了学习木雕技艺之路。”王飞龙坦言,东阳民居虽然被称为“粉墙黛瓦”,其实绝大部分古民居未经粉刷,青灰色的墙体静穆沉郁,与周边环境更能融于一体。所以几年前,他去宁波旅游时,乍看到景区内粉墙黛瓦的传统民居,内心极为震撼。在卢光华指导下,他创作了《诗画江南》:一堵粉墙中嵌花格窗,剥蚀的墙皮内露出青砖;墙前的葡萄架上,藤蔓蜿蜒直爬伸到墙顶,累累硕果挂于藤上垂垂欲坠;几只鸟儿分别立于墙顶、窗台和架上,生机盎然。这件作品陈设在卢光华艺术馆内,前来参观的领导、嘉宾都夸赞不已。后来,他又大胆回归原貌,直接用青灰墙体衬托花鸟。“粉墙黛瓦是诗画江南的意象,木雕创作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既然现实中的东阳传统民居不是以粉墙为特征,那么就必须尊重现实,彰显个性之美。”在6月份结束的2022年浙江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他创作的《诗画江南 古今之韵》又获金奖。这件同样以传统民居为题的木雕小品,提炼出数幢传统民居错落分布的线条,用紫光檀边框勾勒出极简造型后,居中部分以“通景”手法,表现亭台楼阁、古树池桥的江南园林,令人错觉行于园林之中,给人“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观感。

  这些清新的建筑主题木雕小品,是王飞龙对木雕艺术至情至性的表达。“小品其实并不小,它们体现的正是纳须弥于芥子的哲理。透过这些写意小品,你可以看到江南的大风景、大气韵。”这也正是王飞龙用匠心构建的木雕“大世界”。


一审:董之震
二审:黄祥
终审:陈一点

责任编辑:刘海杰
相关新闻